有一个地方,累了就想回来走走
这是个容易感到疲惫的季节,像那断断续续飘落下来的叶子一样,经常会想沉沉地睡一觉……可是,还不能睡,面对一堆需要完成的任务,无尽的拖延带来的是渐进式的焦虑。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不诉疲惫,那如果是不喜欢的事呢?前些日子,让大学老师帮忙递交了入校申请。疫情之后,第一次回到大学校园,名义上还是师大的学生,校园卡上的有效期到明年2月,论文还没有告终,我还能以学生的身份赖在这儿多久?工作的第四年,那个曾经最熟悉的“金沙江路”地铁站,慢慢成了很少有交集的地方,偶尔经过或者停留,大都是我刻意为之。这个城市很大,生活圈和它隔着斜对角线的距离,若不是特意过来,几乎只能在网络上获知它的些许消息。地铁5号出口那部长长的电梯上,不管什么时候,都能迎来一两个或者一群穿着青春的男生女生,朝着地铁或者环球港走去,如我们当时那样——三五闺蜜,嘻嘻哈哈、手挽着手,即便在忙碌的考试周里也要去逛上一圈,以“劳逸结合”之名。最近,学校来了一些大四实习生,和同事们感慨这些接近00后的孩子穿着都很成熟,反倒是我们,一个个卫衣搭牛仔。由是想到网上的一个笑侃:“00后努力扮成熟,90后开始装嫩……”这倒也好,走在校园里,不会有丝毫违和感。师大校园的四季都很美,一大片梧桐撑起了一整个校园的格局,那些年代悠久的建筑反倒成了陪衬。春天的嫩芽,夏天的繁茂,秋天的落叶,冬天光秃秃的枝丫与路过的裹紧衣服的人们也格外和谐。
忘记是从哪一年开始,师大校园开始跟随潮流,落叶不扫的,只记得踩在铺满落叶的小路上,仿佛在用自己的脚印留住秋天最后的身影。最爱的是正门文史楼前的那片梧桐,金黄中夹带着些许绿意的梧桐树,以白色外墙的文史楼为背景,阳光透过树叶稀稀疏疏洒向地面、映在墙上、温暖在心里肆意地蔓延。有阳光的日子里,白天还不至于冷,再冷些,去食堂吃一碗热乎乎的面是最舒服惬意的。但对于我们这些“回一次不容易”的校友来说,不管应不应时,都是要去吃上一顿食堂心念许久的饭菜。我最爱的是河东食堂二楼的河南拉面,2013年在师大吃的第一餐就是它,很多年之后,最想念最喜欢的还是它。不知道是因为味道,还是因为情怀?应该都有,因为很多人都觉得那家的面很好吃。许久没来学校,忘了校园卡里还剩多少钱,查询余额的时候,机器显示“该卡无效”。没有任何时候比看到这几个字更让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不属于这里了”……失落归失落,但还不至于绝望,在师大,即便没有校园卡,还是可以在食堂敞开肚子吃一顿的。坐在角落里等朋友,顺便和对面一个陌生的女生聊了起来。果然,生命中出现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是意外,这个大三的小姑娘对我说:“校园卡被冻结是因为超过好几个月没用了,只要去解冻一下就好了。”听完,我如释重负!正打算去解冻,小姑娘叫住我:“要不你先用我的卡刷吧!”我婉言谢绝,但这份善意却比外面秋日的阳光更令人温暖。
“解冻”的地方在牛奶棚附近,那是师大校园里唯一一家专卖面包牛奶的店,以前,总会在饭后过去买一瓶酸奶。解冻完卡后,习惯性进去买了瓶牛奶,问阿姨要个塑料袋也总是会被欣然答应,师大的温暖是所有人细节之处的总和。拿着解完冻的卡,买了碗怀念的牛肉面,让阿姨多放了点香菜,又舀了几勺辣油,在饮食上,我有点刻板,一碗面加多少香菜,放什么佐料都像是一种约定成俗的事了。因为要处理一些事,所以随身带了电脑,等餐的过程中,我把电脑放椅子上,让对面的两个姐姐帮忙看管一下。这两个人看上去像老师,隐约之间听到她们聊着一些学生事务工作。
等了许久,这家拉面店的人气向来很高,端着热腾腾的面朝座位走去,迎面遇到刚刚让帮忙看包的其中一位姐姐。“我们要走了,和你说一下。”她说。“对不起,对不起,耽误你们时间了,谢谢谢谢。”我连声道歉和感谢。她们本可以直接走了的,却还是为了我那句“拜托”,等到我来……这种感动出了校园便是稀罕之物了,由是,便更加觉得愧疚。师大的校园里吹着丽娃河畔的风,缓和而温柔,而身处其中的人,容易被一人一物、一猫一屋所动容。我想,走出校园的我每当疲惫时便想回来走走的原因,大抵就是为了这一股“缓和而温柔”的风吧。此刻,坐在图书馆的自习室里,塞着耳机听着歌,如行云流水般码下这些零零散散的文字,周围拥挤地坐满了人,却能感到一种许久未曾有的宁静——身处喧哗而不自扰,心是淡然却不贫乏,这种感觉真好。
坐在我对面的小姑娘认真地看着英文文献,看困了就趴桌上打个盹,睡醒了继续看……这般景象好似当年的我,当年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