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瓜斋:练书法,怎样拿毛笔才算合理?
常看到一些小孩,上过书法培训班出来,拿毛笔写字,把右肘翘得老高,看着跟残疾人似的,心里顿生怜悯。
小孩之所以翘胳膊,大概是培训班的老师说,这叫悬肘,只有悬肘,才能练臂力腕力,也就是练出写字的功夫。真是这样吗?对此,瓜瓜君有自己的想法,就此聊一聊执笔。
有人说,今人写不好毛笔字,是执笔方法和古人不合。已经有不少人考证了古人的执笔方法。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古画。比如下面这几幅:
东汉画像石
唐人画
宋人画
东汉画像石这幅,执笔是握管法,即攥着笔杆,指实掌实。这幅画的主题是仓颉造字,那么就未必是汉代人的执笔之法了。也有人说汉人写隶书,笔画就像刷子刷出来的,也许就是这样握管执笔。这个很难说。不过东汉蔡邕在《九势》里列举九种用笔之“势”,如果是握管,恐怕笔势不能如此细腻。
另外两帧图片,分别是唐、宋人的画作。图中都是单钩(单苞)执笔法,类似我们今天拿钢笔的姿势;而我们今天拿毛笔的姿势,叫做双钩(双苞)法:
双钩
单钩
有同学恍然醒悟:原来我们拿钢笔的姿势和古人暗合,拿毛笔的姿势却跟古画上不同啊。
其实,也没那么一定。
有学者考证说,古人执笔,单钩法是主流,至少上面几幅图可资为证。不过考之文献,唐韩方明《授笔要说》里说:“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言下之意,当时流行的是单钩,但也有用双钩法的,且他以为双钩是最妙的。到底孰优孰劣,自是个人观点了。
最有名的要数宋代的苏轼,苏轼拿毛笔像今人拿钢笔,不但单钩,手腕还枕着。好友陈师道说:“东坡作书以手抵案,使腕不动为法。”大概如下图:
至于苏轼书法“左秀右枯”、“石压蛤蟆”的特征,是不是由于这种执笔法,瓜瓜君就不敢冒昧揣摩了。苏轼曾在《答谢民师书》里说:“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那么,苏轼的不善于大字,如果不是自谦,是不是因他长期伏腕写字,腕力不够,悬肘写大字时,写不好呢?这个,也没有标准答案。在此,我们撇开讨论,欣赏一下苏轼书法:
苏轼《天际乌云帖》局部
瓜瓜君编辑到此,不免又驻足欣赏一番苏字,真是欲罢不能。
这里就涉及悬腕、悬肘、枕肘、枕腕、单钩、双钩等系列问题。其实,我们要是把执笔姿势和家具演进史对照看,可以拨云见月。
今天我们写字,都是坐在高度75——80cm的桌子前。但这种高桌配高凳的坐法,在中唐以前的中国,是没有的。王羲之的时代,人们还是跪坐于地,而倚靠在“几”上面。因为是席地而坐,倚靠的“几”就很矮(今天的茶几也不高)。古画上往往这样画当时人的书写姿势:
右手执笔,左手拿卷,这样悬空写。如果王羲之当年真是在山阴的兰亭里写了《兰亭序》,那大家想像的画面,大概不是“亭子中央有一张石桌,上面刻着棋盘,桌子四周有石凳”那样。那兰亭里面,最多可能也就是有那种很矮的“几”具。羲之作书的姿势,要么让童子拿着空白卷子,或自己拿着(贵族,自己拿着的可能性不大,而且不如童子拿着装逼),悬空书写。要么把卷子放在矮几上书写,至于放在几上是悬肘还是枕肘,不得而知。看来羲之的《兰亭序》,原是在很“将就”的硬件环境下搞出来的。
很多学者都说古人是右手执笔,左手执卷,边写边展。并说这也是为何古代行文是从右往左的原因。在纸张发明以前,用简牍作书。简牍是一卷儿一卷儿的,边写边展的可能性较大。大概发明了纸以后,这样的书写姿势延续了下来。但纸张比简牍软,不知古人是怎样在纸张悬空的状态下写字的。
瓜瓜君手头资料不足,以上大都为推测之词。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所谓悬肘,并非像今人理解的,是为了练习力量和功夫,实在是因为古人条件简陋,那只肘没地方着落,只能悬着。
大概魏晋时期,中国北方从西域传来一种坐具,叫胡床。胡床不是床,其状类似今天的马扎。见下图:
图中大爷坐的就是马扎
看着图就眼红。很难想像,今天哪位作家,写小说时是有美女在旁伺候翻纸的。
提及胡床,插一嘴:有人据此,重新解释了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一句。说这个床实际指的是小马扎。李白夜晚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欣赏月色,而不是躺在床上透过窗户,因为古代窗户实在太小,不容易透进月光,何况后面还有“疑是地上霜”——坐在门外,才能看见地面的。又如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床”,也应是小马扎。不然,这个郎一来就直接跑到姑娘闺房深处的床上,这不是示意要上床吗?也太直接了。
言归正传。唐代胡床流行起来,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坐在胡床上,即便是前面有几,因为太矮,也无法在几上写字。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几的高度。几增高了,就不再叫几,而叫桌、案。至于桌到底产生于何时,是外传还是中国发明的,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腿部的解放、屁股的升高,配套的桌案的高度也要升高。宋代以后,类似今天高度的桌椅就普遍起来。这时,人们写字,端坐于桌前,桌面高度大概到人的腹胸,又因为腿部下垂放松,人坐得比之前舒服多了。加之桌面比几面宽,且桌面较几面,到人肘的距离缩短,这只肘子,就索性枕在桌面上了。
肘部枕在桌面,手腕就要适当上扬,于是跟着手指就采用了双钩法。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由此看来,双钩法的兴起和普及,跟坐具的变革一致。
这样,我们就回到了本文开头的话题:我们今天坐在桌子前写毛笔字,根据生理习惯,为了健康着想,实在没有必要把肘翘起来。倘若是站立写字,身体重心升高,那当然肘也就随之抬起来,然后腕就下垂,如图:
说了这么多,握笔的要领到底是什么呢?瓜瓜君以为,就是古人一直在强调的:指实掌虚。苏轼就说过:“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指实掌虚,说白了,就是让指、腕既能有控制力,又要灵活。有经验的书写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写字时,笔杆在手指里是灵活的,时不时要转动以调锋。想想自己拿筷子时是何等放松,拿毛笔,和拿筷子,一个道理。瓜瓜君曾有一段时间用单钩法写字,也觉得挺好。要之,不管是悬肘、枕肘、悬腕、枕腕、单钩、双钩,都是执笔之法,因地因时制宜吧。
顺带提一下:从席地而坐到坐上小马扎,后来坐上各种舒服的凳子椅子。中国人逐渐告别了罗圈腿,平均身高可能也提高不少。现在,中国人又坐上了沙发,真正享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