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规划师袁奇峰说过一句话,城市是经济社会关系在空间上的投影。这句话让我颇有启发,城市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人本身的延伸,人怎么样,城市就怎么样。进一步讲,人的关系形态如果变了,城市的空间形态也会跟着变。农耕时代,我们的城市就像一个堡垒,外有城墙,内有宵禁。这个时代的城市,主要功能是防御。工业时代,城市就像一个大型机械,布满了大烟囱、大马路、大广场。这个时代的城市,主要功能是生产。商业时代,城市就像一个大卖场,ShopingMall、写字楼取代工厂成为城市的主角。这个时代的城市,主要功能是交易。信息时代,城市又会变成什么样?历史正在发生,还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城市,核心功能不再是生产和交易,而是创新。
近年来,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看待,认为其具备生态优化、自我调节、智能链接等特征的观点也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作为多次引领城镇化潮流的标兵城市,广州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建设品质之城,将广州打造成为美丽宜居幸福国际化大都市。
今年7月,南方日报发表文章《广州探索超大城市有机更新路径》,提到近两年来,围绕有机更新的新理念,广州市涌现出多个连片改造项目,盘活存量用地85平方公里。
大家知道,中国城市的规划理念长期受到《雅典宪章》的影响,该理论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的思想,认为城市在空间应分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活动。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城市表现出显著的机械特征,很多城市都在做“功能分区”,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钟摆交通”效应。上世纪90年代,在广州南部建设了一大批超级大盘,作为城市的居住区;而在东部则建设了大批工业厂房,作为城市的生产区。这些巨大的功能区,看似做到了“功能分区”,却影响了城市各片区的连贯与交流。正是意识到这些问题,近年来,《马丘比丘宪章》正在取代《雅典宪章》成为城市规划的主流思潮。在《马丘比丘宪章》看来,《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为了追求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据此,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流动性的空间,这种流动性空间不能被汽车和功能分区所区隔,它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这个思潮对老城更新指出了方向,只有摒弃“功能分区”的机械式理念,把城市当成一个有机生命体来建设,才能让城市永葆生机。作为千年商都与岭南文化的发源地,荔湾区在推动“老城市新活力”的热潮中,探索出“有机都市”的一些经验。刚刚发布的荔湾区十四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将推进广船鹤园小区改造,同时以1208.8亿的投资押注城市更新项目,覆盖花地、西郊、河沙、坦尾、茶滘、鹤洞、五眼桥等20条旧村,总面积约占全区面积7成。得益于几年前收购了位于花地湾的广信资产包,万科在花地湾整合出了整整1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能够抠出整整一平方公里的土地连片开发、整体规划,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为把花地湾项目打造成致敬城市的划时代作品,万科万溪公司向KPF、Sasaki、日建等全球多个知名设计团队发出邀请。最后,一份集结了全球智慧的未来城市理念应运而生——“有机都市”。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荔湾这个“有机都市”项目在城市营造上都有哪些构想?“只有作为整体、作为一种人类住处,城市才有意义”。西方哲学家斯宾格勒的这句话,道出了城市的本质。从过去的巨无霸社区,到现在的原子化社区,城市的居住空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始终没有与城市建立有机联系。比如,打破传统小区的功能分区理念,将居住、商业、空中连廊、轨道交通、生态园林“打包”成一个有机而且精密的整体,让居民能够更自由地穿梭于多个生活场景中。都市人都想要一个独立于家庭的第三空间,在“有机都市”中,第三空间就在家门口的广场、花园,或空中连廊、商场,不用特意驱车跑到郊外,便能自如地切换生活场景。传统的交通规划更注重流动性和速度,都喜欢建大马路,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马路只亲“车”不亲“人“,马路两侧的人彼此割裂,甚至可以老死不相往来。有机都市的交通规划则,更关注人的可达性和体验,马路要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每一个角落。车可以畅行无阻,人也可以轻松走到马路对面。为了践行这些理念,“有机都市”构想了立体的TOD交通系统,设置空中连廊,商场、地下隧道,与地块内的地铁站打通,即能有效缓解交通压力,又能迅速聚集与疏散人流。这还不够,为了让街区“活”起来,“有机都市”大胆畅想了兼具生态性和趣味性的活力街区,通过横纵交织的十字花轴,营造沿途花路,让人们重新找回“压马路”的浪漫。对都市人来说,亲近大自然的主要方式就是逛公园,特别是逛大公园。大公园面积大、元素丰富,但通常离居住区较远,需要使用交通工具,可达性比较差。新城市主义认为,超级公园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们应该在家门口亲近大自然,“口袋公园”的概念应运而生。口袋公园,顾名思义,就是指面积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因为面积小,所以可以灵活地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让“十步一公园”成为现实。如今大家买房,一定很关注小区配套,因为城市提供的公共配套不充分、不均衡,无法满足大家的需求,居民只能在自己的小区内部寻求公共空间。久而久之,我们的生活半径变得越来越小,陷入“孤岛效应”。“有机都市”的规划恰恰相反,它把公共空间还给城市,而不是局限在小区内部。对此,“有机都市”做了大胆的设想:在建立小区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下沉广场,附近的人都可以过来乘凉、玩耍、社交。这个公共空间就拥有更好的交融性和亲和力,可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发生地。如此,人们一下楼就能融入城市的海洋,感受城市的律动,而不像过去那样陷入“城市的孤岛”。花地湾1平方公里的土地,未来将吸纳10万以上的人口居住,要在这么大范围内,营造让大多数人满意的宜居环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机社区认为,单纯依赖物业服务,远不能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追求。只有让全体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建立健康公约、邻里公约、社群公约三大公约,才能共建更美好的家园。例如,项目中已经开放的花地湾生活馆,设置了咖啡、花艺、烘焙等业态,住民可以雇员或顾客的身份参与其中,与周边居民建立一个全新的高质量关系网。花地湾,广州城市发展的源头之一,已拥有1000多年的花市传统,“花城”的气质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是地铁1号线的起点片区,链接了这座城市的千年历史与现代文明。结合片区的特点,“有机都市”设想,在保留传统岭南骑楼元素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的商业形态与行为场景,来一场岭南建筑与现代商业的碰撞。可别小看了这样的混搭,前不久,北京路步行街入选第二批全国示范步行街,这也是整个大湾区唯一入选的步行街。万科花地湾项目的这“一平方公里实验”,生动地诠释了“有机都市”的魅力,如果做得好,一定会成为理想社区的一个样本,而“理想社区”这个概念也将获得刷新。如今,封闭式小区、电梯、地铁早已普及,什么样的房子才称得上理想社区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城市的有机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共享互助,会成为下一个十年“理想社区”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