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器参数变化分析-汽轮机运行工况分析(十三)
温馨提示:蓝色加粗字体为相关知识链接。
推荐:
⒈加热器汽压:
⑴变化原因:
① 汽机负荷变化;
② 加热器铜管大漏,疏水来不及排泄;
③ 凝结水和给水流量改变;
④ 进水温度变化;
⑤ 危急疏水器动作;
⑥ 进汽门误关或关小;
⑦ 疏水串联运行。
⑵加热器汽压变化的影响:
① 加热器投入运行,如果必须停用加热器时,为保证相应抽汽级以后汽机各级不过负荷,应根据具体情况减负荷,尤其末一级加热器的停用将使汽缸疏水被汽流带入汽机后部,使后面的叶片冲蚀加剧,一般不应无故停用。
② 加热器汽压一般随负荷相应变化,如果与负荷变化不相应,可能是因为抽汽逆止门卡涩,加热器水位等原因所致。逆止门未全开引起蒸汽节流作用,使汽机的抽汽利用率降低,加热器汽压降低或不稳定运行,均会影响出水温度降低,经济性下降。
③ 加热器汽压升高,给水流量不变时出水温度将相应升高,汽机抽汽多用,可提高回热循环经济性,对于高压加热器进汽进行调节的机组还应考虑加热器强度,不允许汽压过高超限运行。
⒉加热器出水温度:
⑴变化原因:
① 加热器汽压变化;
② 负荷变化;
③ 进水流量变化;
④ 进水温度变化;
⑤ 加热器汽侧或水侧结垢;
⑥ 低压加热器漏空气或高压加热器中空气未能及时排走,影响管壁传热;
⑦ 疏水水位过高降低了传热效果(加热器疏水调整);
⑧ 加热器内部配汽隔板不严使蒸汽短路;
⑨ 加热器水侧隔板损坏给水短路;
⑩ 抽汽逆止门卡住未全开。
⑵加热器出水温度变化的影响:
① 加热器出水温度降低,使机组运行经济性下降,如给水加热每减少10℃,热耗率将增加0.4%,对抽汽回热系统的机组使用抽汽的原则是要求尽量多用在汽机内作功较多的低压抽汽,少用作功较高的高压抽汽,一般要求低压加热器出水温度越高越好。高压加热器的出水温度则以得到合理的给水温度为准。不能片面追求最后给水温度愈高愈经济,因为多用抽汽提高给水温度,汽机的热耗率可以下降,但是给水温度过高,省煤器温差减少,致使锅炉排烟温度升高而导致锅炉效率下降及燃料耗用上升,总的比较起来,反而不经济。
② 混合式加热器具有充分利用加热蒸汽的热量及混合收集不同温度的水流等优点,表面式加热器由于传热阻力的存在,给水不可能加热到蒸汽压力下的饱和温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端差,一般表面式加热器的热经济性比混合式加热器为低,有的机组同一级抽汽既供表面式加热器,又供除氧器用汽,表面式加热器出水温度提高的意义不大,应在不影响除氧器强度的情况下尽量提高除氧器汽压运行,要求能够达到良好的除氧效果及最高的出水温度。
⑵给水流量变化的影响:
① 监视高压加热器流量,目的在于对母管制并联运行的给水系统,合理使用各机的高压抽汽量,提高给水温度,减少给水流经高压加热器的阻力,降低给水泵耗电量;
② 一般要求高压加热器给水流量与汽轮机组蒸汽流量相接近,给水流量变化后要观察给水出口温度变化,有的机组调节高压加热器进水门改变给水流量,维持合理的给水温度,如果给水流量调的低,虽然本机组给水温度可以获得提高,因为邻近机组高压加热器给水流量增加,给水温度下降,所以总的热耗率仍不会降低,因此要求给水流量与蒸汽流量相接近,合理利用各机高压抽汽。另外,给水流量过大,使管道阻力增加,既增加给泵电耗,又使给水管道及加热器因流速过高,易发生管壁磨损及管道振动。
⒋加热器水位:
⑴变化原因:
① 加热器铜管漏水或铜管口渗漏;
② 疏水器失灵或疏水泵停止;
③ 疏水出路不畅;
④ 进水温度变化。
⑵水位变化的影响:
① 加热器的疏水装置工作是否正常,是一个重要方面。如果疏水不能正常疏出,水位过高会使加热器管子被水淹没,恶化传热效果,降低经济性。若高压加热器铜管大漏,疏水装置未能正确动作,必须立即停用,切断汽水源,否则加热器汽侧充满水,这时抽汽逆止门不严或卡住,水就会进入汽轮机内发生水冲击事故。
② 加热器水位如果没有,可能是加热器疏水器不严密,其中有蒸汽通过,则加热器中有一部分加热蒸汽不能加以利用,降低加热器的经济性。
③ 加热器铜管泄漏,一般有以下象征:
a.端差升高;
b.出水温度下降;
c.加热器水位升高或全满;
d.汽侧压力升高;
e.加热器和抽汽管、疏水管发生冲击振动,加热器水位计空气管等法兰连接处漏水。
⒌加热器端差:
⑴变化原因:
① 负荷变化;
② 加热蒸汽压力不稳定;
③ 汽机抽汽量不稳定;
④ 加热器聚集空气;
⑤ 加热器铜管表面脏污或结垢;
⑥ 加热器水位过高。
⑵端差变化的影响:
① 加热蒸汽压力下的饱和温度与加热器出水温度称为端差,运行中要求加热器端差尽量减少,一般表面式加热器,端差不超过3~7℃。
② 在一定负荷下,端差增加,表明因加热器铜管表面污脏或其中聚空气,使传热条件恶化。
③ 带有过热段蒸汽冷却的高压加热器,可以充分利用加热蒸汽的过热度,使出水温度接近或超过该级抽汽压力下的饱和温度,端差为负值,提高了热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