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老地方
阳光透过树枝斑驳映在地上,走在小石子的路上,路过一片菜园,又来到了那个老地方。
门口的老槐树正值盛年,风一吹就发出哗哗的声响,就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夏天。姥姥搬出大舅做的结实的木板凳坐在树下喝茶,指着树上:“这蝉啊,把整个晌午都叫长了。”那时,我还是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却像小男孩一样顽皮。“姥姥你看!”我在高高的树枝上挪动,手里挥舞着刚抓的鸣蝉。“哎呦!丫头,小心点,快下来!赶快回屋睡会儿,凉快些带你们去摘葡萄。”姥姥还在扬着脖子寻找我的身影,我已经三下两下的爬下树,招呼一声,吱溜钻进了里屋。
我没有午睡的习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床板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和那晌午的鸣蝉交汇,融合。
姥姥进屋了,尽管她把开门的声音刻意放松,我还是捕捉到了。于是赶快假装睡着,闭上了眼睛。脚步声深深浅浅的靠近,随后床板便轻轻抖动起来,一阵茶香混合着蔬菜味萦绕在鼻尖,那是姥姥身上独有的味道。一双枯枝般的手穿过我的肩胛和大腿,把我摆正,还有旁边睡得横七竖八的表弟表妹们。姥姥这才躺下,拿出一把大蒲扇,轻轻给我们扇着,赶走了烦躁炎热,我在阵阵的凉风中酣然入眠。
连片的蝉鸣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出来,一进大门,就看见姥姥坐在那个木板凳上,手里握着那把大蒲扇,一下一下的扇着,嘴里哼哼着小曲儿,看到我,姥姥浑浊的目光变得有了精神,“到啦?最近有没有多看书?姥姥考考你!”
又被拉回了那年夏天的晚上,月亮与星星点缀着漆黑的夜幕,喜欢唐诗宋词的姥姥边给我扇扇子,边给我诵读诗词。她教我的第一首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在我离开姥姥去城里上学的那段时间里我总是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来慰藉对姥姥的思念。
“丫头,独在异乡为异客下一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姥姥的声音把我从记忆中拉回现实,我反应倒快。
晚饭过后,月光柔柔的,轻轻的在地上照着影子,姥姥摇着蒲扇,诵着诗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太白喝醉后邀明月共舞;“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在如泣如诉的琵琶声中泪落青衫........
风轻轻吹,时间仿佛静止,一切都没变,这还是那个承载了我太多思念,记录我童年美好时光的那个老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