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摄影师姜利根:留下心中旧梦,记录乡土变迁

2019-03-01 02:27:23 来源:衢州晚报 浏览量:18897

衢报传媒集团记者 罗东哲 通讯员 周耕

人物简介:

姜利根:就职于江山市市场监管局,2008年9月开始摄影创作,并从一个摄影爱好者转变为一个专注于人文纪实摄影的记录者。10年来,他用5万余张底片记录了江山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

岁末年初,江山市人文摄影师姜利根的摄影集《觅影江山》,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本记录江山、展示江山的摄影作品集,通过展现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忠实地记录着家乡的社会经济、人文风情,充分描绘着城市、乡村的变化和发展。

姜利根摄影作品《经秋杏叶今儿黄》。

“十年来,姜利根一直把自己的欢乐与痛楚、思考与发现、欣喜与落寞灌注于镜头,从市井到乡村,从山川到河流,从喧嚣到寂静,他一直与相机相依相伴相知,满腔热情地记录着所遇见的点点滴滴。”在江山本地摄影家黄水福的眼中,那些孤寂和落寞的背影,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怀,那些奔涌入怀的幸福,那些刻骨铭心的乡愁,都走进了姜利根的镜头。

姜利根摄影作品《老街黑板报》。

姜利根摄影作品《古村白鹅青溪水》。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人文摄影师,了解他是如何用镜头展现村庄与城市发生的紧密联系。

姜利根摄影作品《虹桥观景佳历历》。

●衢州晚报:为什么选择将镜头对准江山,并且花费了10年的时间?

●姜利根:江山是我成长的地方,照片中寄托着我对家乡和亲人的情感。随着拍摄的深入,我越来越感受到那些山川河流以及平凡的村落的社会价值。我希望能用影像为村庄存档,也希望通过我的照片,让更多的人关注我的家乡。

●衢州晚报:10年拍摄了4万多张照片,您拍摄了很多类的题材,哪类题材对您触动最大?

●姜利根:每一类题材对我触动都很大,如果一定要选,也许乡土风情给我的感受更深一些。

这些年,我在拍摄村庄的时候,也有拍一些人物故事。江山曾经是中国陶和中国瓷的盛产地,历史上和睦瓦窑自然村家家户户都制陶烧瓦,鼎盛时期有100多座“馒头”土窑。而如今传统手工制陶户纷纷改行或者停业,目前,全村制陶人家仅剩二人还在坚守这套传统手工制陶技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回归,土陶销量日渐扩大,这也得以让他们将这手艺坚守下去 ,让窑火不断。我拍下他们,也是向这种坚守的致敬。

江山市贺村镇有个号称“华东第一牛市”的耕牛交易市场,始于清朝同治年间。牛贩子的标志——后背挂雨伞,每隔五天为一个交易日。每月农历逢四的日子,来自江山农村和毗邻的江西省玉山县、广丰县,福建省浦城县的牛客聚集于此,自由交易。牛贩子在兜售“糖疲牛牯”时,经常用旱烟筒烫牛的屁股,“糖疲牛牯”被烫后会跳起来,让人觉得牛没有毛病。我觉得这群人很有意思,就也拍摄记录下来。

再比如,江山以前有着古城墙围绕,东边有3个门,一门通向遂昌县,称之为通昌门,又称大东门,另一门为通禄门,第三门称之为通宁门。随着城市的变迁,古城墙没了,老东门也没了。但是这些门,留在了我的底片中,我希望它们能够唤起人们的记忆……

有触动的事情,真的太多了。从2008年至今,因为拍摄,我的灵魂也逐渐有了寄托,每次,只要能够拍到自然山水淳朴原始的景色,无论多么艰辛的路程,我都会走上旅途,好在最后,这个世界从来不会辜负坚持的人。

●衢州晚报:连续拍摄10年,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

●姜利根:十几年前旧村貌的照片,村里很多人都不记得了,但是一看照片就格外熟悉。现在村里通了水泥路,轿车开进田间地头,移动支付普及到了村口小店……我觉得,我的这本摄影集就像是一个毛线团,每张照片就是一个线头,线头在外面,根却相互交织。而这个社会就是由这千千万万个毛线团组成,每个毛线团都与这个国家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国家的每一次重大历史事件,都能从小小的照片中找到痕迹。

很多人都在说乡愁。乡愁是什么?也许,就是那条曾经嫌弃的泥巴路,是我们每天都要走过的石桥,是饭点袅袅升起的炊烟,是鸡鸣狗吠的吵闹,是白鹅红掌拨清波的幽静……是一张定格记忆的老照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