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之六十九:四项殊荣, 印刷典故连连斩获; 艰难起步 , 印刷殿堂旧貌新颜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古今印刷趣谈之六十九

四项殊荣  印刷典故连连斩获

艰难起步  印刷殿堂旧貌新颜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四项殊荣  印刷典故连连斩获

艰难起步  印刷殿堂旧貌新颜

1、四项殊荣  印刷典故连连斩获

2015年9月9日、14日,互联网上公布了两则消息:前者公布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获奖名单,后者公布国家科学技术部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名单。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彩印本、拙著《中华印刷典故》均榜上有名。

让人更为兴奋的是,时隔不久,具体讲是2015年12月31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又在新闻网上公布全国“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入选名单,本书又榜上有名。一部著作,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连续获得三项殊荣,难能可贵。幸甚!

说到连获三个奖项、四项殊荣(本书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中华印刷典故》的编纂与出版,确也凝聚着笔者和众多友人、长达20多年的情谊和心血。它的前身,是1992年1月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印刷之最》。

《中国印刷之最》是本小册子,最早出版于1992年1月,后更名为《中华印刷之最》,是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会长洪荣华先生组织、倡导编纂的《印刷天地丛书》的第二本(第一本是笔者同耀昆编纂的《中国印刷史简编》),由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是在笔者为北京印刷学校首开印刷史课程所编纂的《中国印刷史简编》基础上编纂而成的,仅含堪称“之最”的印刷事例56则。该书出版后,业内评价甚佳,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建时魏志刚教授曾率先据其设计布展方案。有鉴于此,我同儿子耀昆遂着意于在我编纂的《中华印刷通史》基础上对其补充、修订。首次修订本于新世纪之初,应《广东印刷》杂志主编陈雁女士之邀,在《广东印刷》杂志上连载,意在广泛征求读者、尤其是业内专家学者的意见。之后十余年间,印刷史研究盛况空前,硕果累累,出现了不少诸如战国时期的印花机具、隋大业三年的《木刻加彩佛像》等文献文物和众多新的研究成果,加之又增添了香港、澳门和台湾印刷条款,致使本书所含堪称印刷之最的事例猛增至140则,遂更名为《中华印刷之最》。

我很看重这本小书,业界也赞誉有加,故虽有出版社提出出版此书,我却婉言谢绝。原因是我要求出版彩印本,而彩印本是需要更多资金投入的。

为提高本书质量,我邀请中国印刷博物馆印刷史研究室主任李英同志为本书提供和更换了不少图稿,在常务副馆长张连章先生支持下,李英同志还为本书筹集了部分资金,并推荐给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彩印本。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很看重本书,认为它是一部很有价值、难得的好书。为此,该社于向新闻出版总署申报“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之外,还申请列入“经典中国国际重点图书出版工程项目”,以期将本书推向国际市场。与此同时,该社特任资深编辑孙开颜先生出任责任编辑。孙先生不负众望,为此书废寝忘食,精心加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对此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稍感遗憾的是,出版社认为“之最”一 词英文不大好翻译,不得不更名为《中华印刷典故》,于2015年3月面世。

近悉,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已将这部颇受业界青睐的科普小书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出版本书的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也在申报“中国优秀图书出版奖”。二者如能申报成功,这本科普读物将连获四个奖项、六项殊荣。荣幸之至,实在难得。在此,向所有支持、帮助过本书编纂与出版的同仁好友,致以诚挚的谢意和敬意!

2、艰难起步  印刷殿堂旧貌新颜

印刷术的光辉属于全人类。印刷术的故乡不应没有印刷博物馆。曾几何时,海内外印刷界同仁便做过这样瑰丽之梦:一座金碧辉煌的印刷博物馆,在东方地平线上冲霄而起。世间近乎踪迹灭绝的黄卷青编,奇雕异刻,神奇般地荟萃在展厅之中。建馆梦伴随着民族复兴梦与日俱增,终于在1996年6月1日梦想成真。迄今已走过20个春秋。

当初,印刷博物馆的筹建,起步十分艰难。早在1983年6月,在众多业界同仁呼吁下,王益、王仿子同志联名提出了《关于筹建印刷技术博物馆的建议》,得到文化部采纳,委托中国印刷技术协会负责筹建工作。同年11月10日,“会议纪要”中指出:“建立中国印刷技术博物馆有深远意义,应该积极筹办”。1984年12月15日,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在京召开了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成立会议,并获得赞助基金20多万元。1985年,国家拨专款30万元。尽管如此,此次筹办中国印刷博物馆之事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未能立项,到此告停。

1990年11月,在厦门召开的第七届革命印刷印钞史料征集研讨会上,171名代表要求“批准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印刷历史博物馆,以加强国际文化、科学技术交流,并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1991年2月,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中国印刷技术协会联名报告新闻出版署要求重新组建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12月新闻出版署在此文上批示同意。1992年1月,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与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在京联合召开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推举范慕韩为主任,下设办公室,武文祥任办公室主任。自此,中国印刷博物馆的筹备拉开了帷幕。在筹委会主任范慕韩老先生的带领下,在政府部门、业界众多企事业单位热心人士的支持下,中国印协、中国印工协、博物馆监事顾问会的一批老同志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呕心沥血,克服困难,募集资金,征集展品,解决了无资金、无土地、无展品的问题。经过四年的努力,中国印刷博物馆于1996年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

刚刚落成的中国印刷博物馆,就像刚刚坠地却被断了母乳的婴儿,成长十分艰难:经费方面,批复中国印刷博物馆“经费实行自收自支”,藏品征集经费、保护经费、展馆运营经费均靠自己创收解决;机构设置,馆长由北京印刷学院院长兼任,工作人员也是北京印刷学院人员。

这样的体制维持到了2000年。2000年由于高校体制改革,北京印刷学院脱离了原新闻出版总署管辖,归入北京市,而中国印刷博物馆仍然归属原新闻出版总署。由于原新闻出版总署没有直接管理中国印刷博物馆的部门,因此将中国印刷博物馆交由中国出版集团管理,而中国出版集团不属于事业编制,无法管理此馆,后又由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代管,从而中国印刷博物馆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直到2004年此馆的消防设施因年久失修,被消防有关部门勒令闭馆停业整顿。勉强维持开放了8年的中国印刷博物馆无奈地关上了她的大门。大门的关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印刷界的老前辈武文祥等更是急切,联合向国务院递交报告,申请将中国印刷博物馆列入国家正式编制,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2005年中国印刷博物馆被列为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由原新闻出版研究所代管,2012年10月,中国印刷博物馆脱离原新闻出版研究所,由原新闻出版总署直接管理,从此中国印刷博物馆结束了她风雨飘摇的日子。

时至今日,中国印刷博物馆已经走过了20个春秋。在这20年里,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造工程。这第一次改造工程发生在2001年。当时政府投巨资改造扩建。改造扩建后的中国印刷博物馆,拥有8100平方米的地面和地下建筑空间,整个馆容馆貌装饰一新,馆区周边芳草青青,在全面调整和重新布局后的源头古代馆、近现代馆、综合馆、印刷设备馆及证券、港澳台两个专题展区内,陈列着千余件古今中外的实物,近300块图文并茂的展板,10余种各有特点的模型。它们以丰富的知识和厚重的内涵,系统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发明印刷术的历史必然和历史辉煌,一度由盛而衰的历史曲折,正在走向掁兴的历史动因和步入世界印刷大国的历史成就。旧貌换新颜的中国印刷博物馆,于2001年5月23日首先接待了出席有“印刷界奥林匹克”之称的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的海内外代表,受到热烈、公允的评价。世界印刷大会指导委员会主席彼得‧雷恩,2000年10月24日曾到印刷博物馆参观,当晚向会见他的李岚清总理表示,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演变历史展示印象很深。时隔七个月,雷恩偕同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布尤和千余名代表,参观重新布局的展馆,欣然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他确认:中国印刷业的历史,比西方国家公认的印刷业的开端要早得多,中国发明的印刷术不仅对中国,而且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比较了解印刷发展历史的日本印刷产业联合会主席藤田弘道明确指出,中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技术的文明古国,早在谷登堡之前,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见多识广的美国印刷工业协会主席雷‧罗珀客观评估:中国印刷博物馆是我所见到的最出色的博物馆,美国、德国和其它一些国家,没有一个印刷博物馆可与这个博物馆相比。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志雄欣喜的称赞,改造后的中国印刷博物馆既有传统风格,又有现代氛围,比过去好看、耐看。台湾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会长李兴才认为,重新布展后的印刷博物馆主题更明晰,规模更大,品质更高,这是全球华人的荣耀。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