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惊现“客家古村”,已有300年历史,全村都讲客家话!
距西安85公里地处秦岭南坡山中有一个村落叫罗家湾,行政区划属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黑龙口镇,现有87户480多人,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
据族谱记载,罗家湾客家人是从江西迁至福建宁化石壁都之后,又于明代转迁广东梅州。经过艰苦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又入迁湖南浏阳,于清代乾隆年间又由浏阳迁至现今的陕西商州罗家湾。如今,罗家湾村的罗氏宗祠“豫章堂”仍然供着祖宗牌位、贴着堂联、挂着“豫章堂”灯笼。在罗家湾始祖罗尚华的墓碑上,“广东长乐人氏,迁至陕西商州西乡秦岭铺”等文字仍清晰可辨。
罗家湾罗氏祠堂
罗家湾人勤劳朴实,以农耕为主,在延绵高耸的秦岭山中,与世“隔绝”,近300年来仍保留了纯正的客家语言风俗和传统,也保留着完整的“耕读为本,诗礼传家”的客家家风。
历经300年,罗湾家无论小孩、大人都仍讲正宗客家话,而且带有浓重的梅县口音。尤其是妇女,很少与外界接触,她们的客家话就讲得比男的纯正得多。他们之间交谈,外人根本听不懂,最多只能从表情上揣摩出只言片语。罗家湾人管一日三餐为“食朝”、“食昼”、“食夜”,而称谓上则是,称呼上辈为“阿公”、“阿婆”、“阿爸”、“阿姆”。笔者问起村里11岁的小女孩:“小姑娘,能不能告诉我你家都有什么人啊?”小女孩大方地说:“阿公、阿婆、阿爸、阿姆、涯和涯老妹。”
罗氏妇女自清代以来,不受封建“裹脚”的约束。解放前罗氏坚持不和当地人通婚,被娶的女子大都是临近的客家人。
在罗家湾村,至今还保留着平时吃饭时,老人未入席,不得先吃的习俗。在过年三十、初一族人都要聚集到祠堂举行祭祀仪式──上香、磕头(须三拜九叩)、烧纸钱。
罗氏客家人须下葬两次,死后埋葬一次,三年过后,家人将尸骨清洗,再用火纸熏过,然后装入瓮罐再次下葬掩埋。
罗家湾人崇尚读书,有一句口头禅,叫“书理定乾坤”,只要小孩能读书,哪怕是倾家荡产也要供他上学。这么一个偏僻的穷山沟,一百多年前就有了自己的小学,现有在校生100多人,儿童入学率是100%,升中学率也是100%。
罗家湾客家人遵守法律法规、乡规民约,一些必须恪守的规范,族人将眷帖在显眼的墙上。堂堂正正做人,人人靠双手劳动,不偷、不赌、不伤风败俗……从清代乾隆年间传入至今近300年来,罗家湾客家人没有一起刑事犯罪的记录。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没有犯罪的现象,这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社会现象。有人解释说:'这是客家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