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法帖”,你都临过哪些
中国十大“法帖”,你都临过哪些
中国书法史上,书法作品通常分为两类,一类为碑刻,一类为书帖。然而还有另外一种,叫做法帖。何为法帖?简单地说,它是一种碑刻与书帖相结合的拓本产物。
历代都有一些书法大家、名家之作,为了让他们的作品广泛传播,更多的墨客临习,法帖应运而生。名家的真迹往往不可得,多为私家收藏,难以传播,由于古代还没有复印技术,这怎么办呢?古人想出另一种办法:先是请一流刻工,将名家的书法笔迹进行双钩描摹后,镌刻在石板或木板之上,即磨勒上石;然后通过拓印技术,然后无限制地复制出以黑底白字为特征的拓印本,最终装订成册。这种名家墨迹的拓印本,作为历代后学临习之范本,便称之为“法帖”。
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法帖,十分丰富;但由于选帖范本和刻工技术的原因等,导致良莠不齐。而为世所公认的十大著名法帖,自宋代以降,主要有《淳化阁帖》、《太清楼帖》、《群玉堂帖》、《余清斋帖》、《郁冈斋帖》、《停云馆帖》、《戏鸿堂帖》、《拟山园帖》、《快雪堂法帖》、《三希堂法帖》。此外,还有其他较有影响的法帖,如《绛帖》、《潭帖》、《凤墅帖》、《宝晋斋帖》、《郁孤台帖》、《玉烟堂帖》、《来禽馆帖》、《玉虹楼帖》、《星凤楼帖》等。
01《淳化阁帖》
宋代最著名的大型法帖,也是中国最早汇集诸家墨宝的法帖。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因名《淳化阁帖》。该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淳化阁帖王羲之书法
《淳化阁帖》刊刻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最终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 ”地位,不仅开启了官刻丛帖之端,也掀起了官私刻帖之风,从而主宰了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
02《太清楼帖》
中国北宋官刻丛帖。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遂亦称《大观帖》。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故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石刻成后的拓本用以赏赐,因此流传较少。
太清楼帖局部
本帖为《淳化阁帖》的重刊修订版。由于《阁帖》的之前摹刻技艺还不够十分精良,颇有失真之处;而且《阁帖》刻在枣木板上,不能耐久。历经百年,至宋徽宗时已皴裂不能施拓(一说是遭火焚毁)。因此,宋徽宗遂有修订重刊《阁贴》之举。
03《群玉堂帖》
原名《阅古堂帖》,中国南宋汇刻丛帖 。南宋韩侂胄以家藏墨迹,令其门客向水编次摹勒上石。向氏精于鉴赏,擅长刻帖,故摹刻甚为精善。后韩氏被诛,帖石没入内府。嘉定年间改为今名。据《石刻铺叙》等书记载,全帖共10卷,现存 3册,均为剪方装。
群玉堂帖(局部)
此帖原石早佚,拓本流传极少,明时已无全帙,残卷亦世所罕见。3册均为重墨精拓,墨色醇古,纸薄而精,字神充沛,精采逼人,字无残剥。帖内所刻墨迹多不存,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的重要资料。
04《停云馆帖》
《停云馆帖》为吴中才子文徵明法帖选集,由其子文彭、文嘉摹勒。嘉靖十六年(1537)刻首卷,以后得佳墨逐次加刻,至嘉靖三十九年(1560)完成。初为木刻,后改为石刻。明代汇刻丛帖的善本。12册,12卷全,后托裱经折装。
《停云馆帖》初拓本选
文氏父子皆工书画,精鉴赏,富收藏。《停云馆帖》选择精严,伪书独少,多以墨迹上石,较当时其他丛帖为优。刻者为铁笔名手章简甫,与《真赏斋帖》同为明代刻帖上品。
05《戏鸿堂帖》
明代著名刻帖,由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选辑晋、唐、宋、元名家书迹及旧刻本镌成,全帖十六卷。帖名取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中“钟繇书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之义。
戏鸿堂法书《绝交书》局部
据帖后年款,刻帖完成时董其昌49岁。由于董其昌极负盛名,此帖风行一时。初为木刻,后毁于火,重摹刻石。故所传拓本有两种。石版于二十世纪40年代初期不幸遭日本飞机轰炸而有所损坏,现存石133块,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06《拟山园帖》
清代著名书法家“神笔”王铎的个人丛帖,共十卷。由王铎之子无咎撰集,古燕吕昌摹,张翱镌。此帖全刻王铎一家之书,共103种,其中大多为临古之书。王无咎传留大量的王铎书迹,因而所选皆精湛。刻者亦一时名手,而其它王书刻帖均不如此本为佳,帖后有张缙彦、龚鼎孽及无咎题跋。此帖无论是所选之帖还是摹刻方面,都极为精妙。
拟山园帖 局部
《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甚至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说法。
07《余清斋法帖》
《余清斋法帖》由明代新安巨富收藏家吴廷,出其所藏晋、隋、唐、宋书家名迹,特邀著名书画家董其昌、陈继儒评鉴遴选,延请同乡人书画家杨明时,铁笔勒摹上石,并以其斋室命名,汇刻成此法帖,董其昌题额。自1596年始,成于1614年,历经长达十八年。
《余清斋法帖》
《余清斋》刻石历经四百余年,还完好存世,但由于极少施拓,流传不广,较为难得。1880年(清代光绪六年),杨守敬出使日本,曾极力推崇此帖,受到日本书道界的赞誉。与《停云》、《真赏》、《戏鸿》等残损后再重翻刻的碑石相比,《余清斋》确实清心悦目,高雅脱俗,豪无匠气。
08《郁冈斋帖》
《郁冈斋帖》亦称《郁冈斋墨妙帖》,十卷。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由金坛王肯堂编次,管驷卿镌刻。清代王澍如此评价:“苍深不及《停云》而秀润过之,故当远出《戏鸿》之上。”
月仪帖(郁冈斋帖)
《郁冈斋帖》之所以珍贵,有三个原因:其一它不仅是明代精刻之帖,且为初拓本,收藏于花梨木盒内,十卷完整无缺;其二,它曾为名人翁方纲收藏,并有多处记载和题跋;其三每卷皆有其他诸多清代文人、书画家的题跋,从中既可获知他们对此帖的评价,也能欣赏他们的书法艺术。
09《快雪堂法帖》
明末清初冯铨编选,刘光暘摹勒,收录晋、唐、宋、元法书,自晋代王羲之至元代赵孟頫,因其中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并以此帖冠其首,因名其帖。此帖汇集二十一家,八十多件书迹。冯氏刻此帖始於明末崇祯间,其间几经丧乱,至清顺治初年尚未刻完,遂以行世,所刻仅五卷,且次序不一致。
快雪堂法帖局部
此帖取材自《大观帖》、《绛帖》及其他传世墨迹,采摭精当,而且刘光暘为镌刻名手,刻法秀润,有“天画神镂”之誉,故该帖历来为法帖中的佳刻。后来原石为清宫内府收藏,乾隆四十四年,建快雪堂以嵌置帖石。原石长短宽窄不一,且有木刻3版,入内府后将长短宽窄统一,并将木板换石重刻。拓本有涿拓、建拓、内拓之分。
10《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弘历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
三希堂法帖局部
三希堂本为乾隆皇帝读书之所。乾隆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并时常把玩,遂以此更名。
该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称丛帖中之巨制。完成之后,仅精拓数十本赐与宠臣。后于乾隆十七年,复从宫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选出历代名人法书五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至清代末年,其传始广。至今,原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壁上。
作者简介:司马武当,字当歌,1957年4月生,河南伊川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评审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郑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书法创作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