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出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刘罗锅对出绝妙下联
回顾中国古代,几乎每一个王朝都有一段高光时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都被世人传颂。提起康乾盛世,就不得不说一说乾隆皇帝,他在位时,清朝走向了鼎盛时代。
乾隆不仅有着雄才大略,自身的文学造诣也颇高,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经史子集,他都有涉猎,他在位时期,八股取士盛行,文人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都卯足了劲准备应试,这其中不乏成为名臣的纪晓岚、刘墉等人。
提起刘墉,大家不免会想到他的外号“刘罗锅”,殊不知,这个外号只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在清朝的正史中却并未提及。而这个外号的由来或许与乾隆皇帝有着密切的关联。
刘墉的家族是清朝望族,一家子祖孙四代都是进士,因此,他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耳濡目染着官场上的是是非非。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是雍正年间的进士,在乾隆继位后又受到重用。
因为父亲的关系,刘墉不需要像普通的文人学子一般从秀才考起,他靠着父亲的恩荫,获得了以举人身份参加会试的资格。虽说他沾了自己父亲的光,但刘墉自身的学识也不容小觑,他成功通过会试进入到殿试阶段。
刘统勋是皇帝重臣,刘墉作为他的儿子自然会被乾隆留意,当得知刘墉通过会试后,乾隆特意翻看了他的试卷,文章针砭时弊,让乾隆频频点头,内心对刘墉的好感又增加了几分。
但当见到刘墉本人后,乾隆的幻想破灭了,原以为刘墉会试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却不曾想他竟然是个罗锅。于是乾隆有些不满,便针对刘墉出了一道考题,想要为难一下他。这题目是一副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乾隆要刘墉对出下联。
这上联内涵的意思便是刘墉才华出众,却是个罗锅,恐怕难当大任,聪慧的刘墉当即便明白了乾隆的意思,只见他心思一转,下联便脱口而出:“甚为喜,屈弓才能射天狼。”
不得不说,刘墉的下联对的真是妙,不仅对仗工整,还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又反驳了乾隆对自己下的定义,可谓是一举多得。乾隆听了刘墉的对答后甚是满意,殿试结束后,刘墉以二甲第二名的成绩进入官场,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进入官场后的刘墉开始大展拳脚,却不曾想经他的手酿成了“文字狱”。刘墉在主审阎大墉一案时,将他认为有问题的书稿上报朝廷,最终导致阎大墉被斩首。
经他的手产生的“文字狱”不止这一桩,更有名的是一柱楼诗案。案件主人公徐述夔是一位民间学者,有着强烈的民族气节,一生没有入朝为官,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诗集被他的儿子整理成册,起名为《一柱楼诗集》。
也正是因为这册诗集,让徐家一门惨遭灭门。《一柱楼诗集》中有这样一句诗“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因着这句诗,徐述夔被人举报诋毁本朝,刘墉将此事上报乾隆,乾隆得知此事后,立即下令严查严办。
一时间,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搜查“逆书”的浪潮,这场案件牵连甚广,凡是涉及到《一柱楼诗集》的文人皆被抄家,徐氏一族被斩首,徐述夔虽已过世十五年,但仍被割下首级示众。
在这场牵连甚广的文字狱中,最大的获益者便是刘墉,因办事有功官职一升再升。在当年的政治环境下,刘墉所做所为皆是为了巩固皇权,为自己铺垫升迁之路,自是无可厚非,但就今天而言,刘墉助长文字狱兴盛,也算得上是酷吏一名。半生磨一剑,扳倒权臣和珅
刘墉与和珅同朝为官,却交集不多,刘墉一直作为地方官外放,直到57岁时才调任回京,回京后的刘墉才开始与和珅共事。在一次查案中,刘墉明白了自己与和珅之间的差距。
在查山东巡抚贪污一案中,多位官员与和珅有着利益关系,查案过程中和珅有意阻挠,而刘墉却执意要将涉事官员法办。最终刘墉向乾隆上奏折汇报时,特意将和珅有意包庇一事写在奏折中,然而乾隆却选择无视这件事。
乾隆的举动让刘墉明白了和珅在官场的地位,原本想要与和珅一争高下的他,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立场,主动与和珅修好,在官场上也开始低调行事,走起了所谓的中庸之道,然而,谁又能说他不是在蛰伏等待时机呢。
乾隆传位嘉庆帝后,刘墉敏锐地察觉到官场的走向发生了变化,退位的乾隆不愿放权,即位的嘉庆急于将政权握在自己手中,于是,刘墉独自前去劝说乾隆,让他放权于嘉庆帝。
嘉庆真正掌权后,第一把火烧的便是乾隆在位时期的佞臣,一来为了肃清朝堂不正之风,二来借此机会迅速立威。刘墉看到了嘉庆励精图治的决心,顺势将矛头指向和珅,他开始暗中搜集和珅贪污的证据递交给嘉庆。
于是,在乾隆去世后,嘉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和珅下狱,紧接着便是革职、抄家、查办一条龙,让和珅再无翻身之日。虽说嘉庆想要查办和珅的想法由来已久,但倘若没有刘墉这柄利剑,和珅的倒台也不可能来得这么快。
嘉庆在位期间,刘墉颇受重用,他在治理朝政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深得嘉庆皇帝的信任,在他驾幸热河时,曾命刘墉主持朝政。
刘墉曾任地方官,对于体察民情之事关心的更多,视察黄河堤坝时提出的疏导之法被朝廷采纳,察觉到漕运中存在的漏洞,及时上报,对民生的体察之甚,让嘉庆都颇为赞叹。
刘墉宦海沉浮五十余载,几经起起落落,历经两朝,仍得以善终,由此可见他为官在当时来说也算清廉,虽然他大兴文字狱的做法在如今看来残忍血腥,但他也曾秉公执法,为民请命,在面对证据确凿的罪犯时,他不畏强权据理力争,只为公道二字。
在世界行走一遭,谁又能毫无过错,能做到的无非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秉持初心,尽力做一些值得后世品评的事,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