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o:“画得像”和会艺术是两码事
伴随着美育中考 、博物馆教育受到政策鼓励,以及以央美为代表的艺术⾼高考改革动向,美术教育正在迎接新的挑战。结合了美国艺术教育体系,并进行了内容本土化构建的BIIB大概念、探究式艺术课程,将助力美育行业实现机构、家⻓、学生、社会的多方共赢。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要分享的话题是关于艺术教育行业,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从小学艺术,4岁起开始学国画,一路又学习不同的艺术,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首先,我想问一下在座的有多少是学过美术的老师?
比较少。
有会画画的请举一下手好吗?
美术班就是学国画、简笔画,或者画一个什么东西,我也是这么学过来的,然后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
我们当时学习色彩、素描,那就以为是艺术的基本功了。后来去了美国以后,我觉得非常的神奇:在美国读艺术的美国孩子并不是那么会画画,我觉得特别的奇怪。我就想他们从小学什么呢?
我大四的时候去美国交流,那时候写一篇艺术论文我采访了一个艺术家,他画的东西就不是那么的漂亮,甚至连美都谈不上。我想:为什么这些人他是艺术大师?
我相信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经历,你们去到美术馆,去到798,那些画你觉得有多少是画的好看的?或者你能看懂多少?去798能特别懂那些画的朋友举一下手好吗?
好像没有朋友。
我觉得特别的神奇,我从小学的艺术,和我去过美国看到的艺术感觉差别特别大。我后来为了研究这个事情,我就去他们的中小学观察美术课怎么上,也去艺术家的工作室里面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样创作艺术的,艺术到底在21世纪意味着什么?因为大家知道已经有照相机,摄影这些东西发明出来了,但如果还和以前一样就是画一个人物肖像的话那这个艺术是不是就没有用、没有进步了?
带着各种各样的疑问,我留在了美国读艺术教育的硕士,这个硕士读的非常久,一般美国的硕士两年我读了三年半,是因为我要修美国的艺术教育资格证,是一个公立学校的资格证,每学期实习20个小时以上,最后还要整整半年的时间在一所小学里面教书,我的证书是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证书,所以我就学习了很长时间。
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我发现,原来中国之外的地方已经在那样教艺术了,但我回到国内我自己周边的朋友他们家的小孩都还在跟我小时候一样在学那种看着东西画,或者老师画一笔我照着抄一笔,我就感觉要为画画做点什么了。这就是我为什么进入到这个行业。
2016年,我回了国,我发现培训教师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因为你可以影响更多的老师,影响更多的小朋友,所以我就开始做师资培训。
我接触了大量的特别是校外机构的美术老师,经过两三年的师资培训,我又发现,现在这两年来艺术教育校外的艺术教育的机构存在着一个两极分化非常加剧的状况,特别是疫情时代之后这个两极分化越来越大了:一个是价格很高小而美的机构;一个就是很便宜几十块钱一节课跑量的机构。中间比较难生存,因为家长如果这方面认知很高,他可能觉得我需要一些更能有审美更能够培养创造能力的一些课;如果是一些送小朋友随便画画、玩一玩当拖班这样的就更倾向于去一些便宜一点的课,反正都是画画。
所以行业里就出现了这样的四个艺术机构面临的难题:价格低、续费难、消课慢和招生难。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子的一些问题?这些其实特别常见,这是现在发生的事情,我小时候也是这么学画画的,你对着一个照片或者一幅画临下来有时候你写生有时候临摹,反正就这样画素描,或者有一个大师,每节课临摹一个大师的作品,这是我小时候20多年前学画画的时候就长这个样子,现在大致还是这个样子。
后来兴起了一些感觉上跟以前传统有点区别的创意美术,我们看一个孩子作品的时候你觉得挺有创意的,因为每个小朋友他能够用粘画这种东西做绵羊:
当你看到一个孩子作品的时候你觉得很有创意,跟以前照着画的确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刚开始家长还是挺兴奋的,因为这个就不是那种传统的有固定框架的艺术,但是你看一排孩子一节课他们出来的作品7、80%以上的相似图这是怎么来的呢,你们知道这是怎么来的吗?老师在引导,你觉得这样的创意是谁的,是老师的还是小朋友的?
是老师的,所以这种课程我给他们起了一个名字叫做“菜谱式”课程,就是像炒菜一样,先放葱姜蒜然后炒一炒,然后放肉,就是每一步的佐料比例都是告诉你要10克盐、20克酱油,我们会发现很多短视频平台上面都会告诉你三步完成一幅星空,或是五步完成一幅什么。
当你完成了挺有成就感的星空,你觉得你的审美就提高了吗?你会觉得你的审美提高,比如突然今天穿衣服的时候“有感觉了”:我知道我能够穿什么样的衣服能够符合今天的气质和造型了。
我觉得是不可能的。
这样的课程能够提高小朋友的创造能力吗?这里面有一个特别蹊跷的事情,大家都觉得学艺术会提高审美,提高创造力,但是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些市面上大多数课程只是最后有一个漂亮的画面,他不能提高所谓的审美创造力,更不能培养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甚至能够去理解大师作品进美术馆能够看得懂,这些都实现不了。
这样同质化的课程门槛很低,一般39.9元就可以买几个T的课程包,里面告诉你怎么去做手工,这很容易。但这样的课程只能打价格战,因为你们的楼下可能有3、5家这样的机构,你肯定挑选最便宜的。刚刚我们讲的是课程同质化严重,所以它的价格只能低。
第二,招生比较困难。首先,销售的话术永远都是学画画能够培养创造力等等,但是我们对比销售话术和最后落地的东西,我们会发现它培养不了销售讲的所谓的创造力、美感,这些没有。
那么家长是怎么想的呢,在这样的市场下可能家长也没指望他得到什么,就是小朋友们在家里好像感觉喜欢涂涂画画,所以我就顺水推舟送他去一个这样的班,如果稍微有品质追求的家长他就会觉得我在家里面放一个视频也能够教。
第三,续费很困难。一般来讲美术机构校外的3到5岁的学龄前孩子是最多的,越到高年级就不想学了。有几个原因:第一,学业繁忙,但是我觉得这不是原因。如果小孩学习很忙,但是他有一技之长,而且他这一技之长不断不断在进步,如果一个孩子他在一个兴趣班里面成长的特别快,进步特别大,家长一般来讲都会觉得他怎么样?他有天赋。
我孩子有艺术天赋当然不想放弃,但是艺术天赋是很朦胧的东西,其实有艺术天赋一个很大的表现,就是他能够不断的进步,而且能够专注的在一个领域里面成长,然后不断的想要学。
如果是刚刚那样的一些美术课,大多数孩子,每次你让他先涂完背景,第二步贴一个棉花,第三步贴一点羽毛,第四步把眼睛给做一下,到了二三年级他们自然而然会觉得这个幼稚。他们不是不喜欢艺术,他们连艺术的边都没摸到,就已经觉得这事太幼稚不好玩,然后就不上了。
所以最关键的原因,可能一方面是学业压力大,另一方面是课程不够有吸引力,而且小朋友看不到进步,自然而然家长就像放弃了。因为它没有一个教学体系,今天画猫咪,明天画猫头鹰、后天画骆驼,也没有什么连续性,而且老师水平也参差不齐。没有效果以后,学生也不满意,所以续费就困难了。
第四,没有系统性。你发现市面上一些课程,你第一节课你上了以后,可以2、3、4、5、6、7、8节都不上,第9节再来一样没问题。你可以随意去更改时间、随意缺课。因为它没有按照一个既有的,就是世界公认权威的、符合小朋友身心发展的艺术认知的系统去学习,这也是现在校外美术机构的一个现状。
所以我对比了在美国和法国一些好的体系课程,它们有非常具体的课程大纲,会去关注每个年龄段的小朋友,他在艺术的,比如说美学、艺术史、艺术创作分析理解方面有什么样的一些具体的标准,这个标准很重要。
所以在这样一些影响下,我们蜜豆兔做了一个系统性的课程解决方案的开发,通过把美国的课程跟本土化做内容结合,但是大部分还是按照美国标准来的,因为美国的标准,其实已经被借鉴到2017年最新修订的高中美术课标里面去了。现在据我所知,初中和小学课标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我们的老师是芝加哥艺术学院的,他也是中国教研组的外聘专家,所以中国的美术课标其实是在和国外进一步在做接轨的,不仅是小朋友的画画能画出一个像什么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艺术的思维能够,然后有一些对艺术的探究能力。
什么是BIIB呢?它是美国最新的第六代课程,它是Big Idea and Inquiry Based的缩写,中文是大概念探究式。大概念,是指它的学习目标;探究式,是指它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的是灌输式,就是老师在上面说一句,小朋友就听一句,我也不知道你们听懂了没有,但是探究式学习会让小朋友更有自主性。
这是我们创始团队,有一些美国的教育专家、艺术家,包括本土的像我和我们北大的同事,都是长期在国外进行教学,最后把国外的艺术和教育的理念一起融入到我们课程中去,包括我们的技术支持,法国卢浮宫的教育部长。
BIIB的课程比较新,目前我们落地的机构,大概一线城市一年在客单价一万以上,二线城市也是在一万左右区间。
这是一些课程主题,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系统性探究问题,任何国际上BIIB课程的设计理念是如出一辙的,因为它们理论的奠基人都是同一个人,就是埃克森,他提出了探究式概念为基础的教学理论。
我们整个课程设计从既有的知识,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螺旋上升。每当有一个知识输入的时候,它都会能够去输出性的、创造性的表现一幅画面。所以每一节课小朋友出来的画面,从最表象看,每一个人的作品是完全不一样的,就不是那种模式画,一批羊或者什么的 ,因为他们是在探究某一个问题。那怎么探究问题?比如一个颜色知识点,比如幼儿园的时候,他得上三原色、二次色,后来他得用纯度、互补色去表现不同的概念和场景。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每节课都会分析大师的作品。大师的作品不是表面上讲点艺术史的知识,“梵高自杀了”,“梵高耳朵没了”,“果然艺术家是疯子”——这对小朋友理解艺术作品一点帮助没有。
什么是对小朋友有价值?是告诉他艺术家为什么这样思考、为什么要这样颜色、这样形状去组织画面。
这两幅作品,有人能看出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吗?OK,所有人都在说是“聚会”,但是不同时期的艺术家,想表达聚会的那个点是不一样的,都是聚会。
介绍下关于形状的两个区分,一个叫做有机图形,一个叫做集合图形,集合图形大概是三角形、圆形,有机图形就是不规则的。
我们会发现左边这个艺术聚会他用了集合图形,右面用有机图形。我会发现,他人物的大小,怎么做空间大小位置的改变,都有它艺术的奥秘在。比如说左边,他用了很多有机图形,所以这些人虽然都在聚会,但是并没有右边那么的狂烈的在聚会,它是相对平静的,因为这些人他们只是一堆朋友,在油轮上面,他们是平静的,修改很多水平线、直线为主的,相对轻松愉悦,然后去度假的一种感觉,他们这样聚在一起。他们位置关系他做了一个相对写实的空间摆放。
但右边我们会发现,它很不一样,它的图形用大量曲线组成有机图形,这些人很大,但这边的人又很小,然后这边还又有一些大脸人,同样的空间,这边人又很小,这是为什么呢?而且这里有一个很大很大的自由女神像,因为这可能是美国庆祝自由女神的国庆之类的节日。
自由女神像作为画面主题它要最大,这些人有可能是地位身份比较高,所以他们人的面积就比较大,而其他人可能地位没有那么高,所以他们放在周边就比较小。所以在这个空间处理上,他就没有用近大远小,他用了一些强调,然后用形状的大小表示身份的符号象征去做这个画面。
小朋友去理解这些知识以后,他们要去再探究自己聚会是什么样,人物应该怎么摆放?应该学习什么样象征符号去表达,到底是超级开心很兴奋呢,还是就是平静,然后有点小愉悦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所以小朋友每次就是要知道的知识点和他探究的概念是相结合,一起去解决问题,创造出他们自己的画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审美和创造力。
所以我们的优势非常多,很多人只会去博物馆里画写生,但是那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真正在博物馆里面培养小朋友的审美,能知道一些艺术的原理,才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我们刚刚提到,美育中考这样一个事情是和央美的高考改革结合的,我的母校中央美术学院今年取消了素描和色彩的考试,予以代之的是一个艺术创作,是原创作品能力的考察。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跟刚刚我们讲的那个课程是一模一样的,就是要让小朋友在探索概念的同时,去强调怎么样用艺术原理去表达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想法,这些能力是美院现在考核的最最重点的东西。
我相信改了这个考试风向以后,其他的一些美术学院,包括综合性院校,都会以它为风向标进行改革。所以我觉得我们BIIB课程它能够提供给到未来的孩子更多的可能性,而且它也是跟国际更加接轨,能够培养他们真正的软实力和真正的哪怕他不需要艺术,也需要那些创造能力、21世纪核心素养等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