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转直营,奖金操作太奇葩!

 专栏作者/大明锦衣卫千户杨

一位游荡在体制外,安心做市场部的医学生。

继续招商等死还是直营零售求活,这是一个两难选择。而招商转直营,能否成功,其核心问题在于管理层在收支平衡前,到底能坚持多久。

总体医保盘子固定了,靠以前按总量利润生存已是末路,按单支利润生存才是以后的根本。

在医保管理越来越严格的今天(参考医保限制后缀,保险公司承包医保审核,医保电脑审核推进),药品销售是继续做招商批发,温水煮青蛙慢慢等死,还是直营零售给自己谋一条新生路?这是困扰各代理制药品生产企业的问题。

谈药企营销转型,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下招商制与直营制的对比。

销量与终端

招商制企业专心生产,全国批发。两票制之前市场消耗不完的货,还可以压给各级代理商一个季度,甚至半年、一年的预售。两票制之后,压货已经是过去式了,代理商只保留一个月左右的库存,那么提升销量的唯一方法,只剩如何促进代理商消化库存。正所谓“货在仓库不算销售,纯销才是”,这对代理商的销售队伍和厂家整体营销队伍是个巨大的挑战与投入。

从各大厂家的精细化招商管理,到学术营销,再到专家网络建设,种种工作,企业会发现营销运营成本逐年增加,代理商越来越难管理,自身人员培养跟不上流失,市场部工作叫好不叫做,专家关键时刻不给力,企业产品在医保遴选,专家代言上失望多于希望。终其原因,一线销售环节不是自己的,再好的想法与措施,终端执行是关键。

在招商模式下,产品是省代的,终端是各级代理商的,专家是代表的,厂家只是个生产企业,在整体营销环节上,是高高在上,离临床最远的环节,厂家的任何想法思路,都需要代理商去配合,执行,那效率自然可想而知。

“铁打的临床,流水的厂家”,这是一位老临床经常说的一句话。事实上,只有厂家直营,才能最好的把握终端,把握临床,做到上行下效,贯彻落实。

队伍建设与人员成本

招商公司,一个省的团队,少则一、二个,多则七、八位,工作对应招呼好省代发货,处理好地区需求就好,自然精细化招商就无从谈起,毕竟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招商线的人力成本就低于自营团队。

因为大量的人力工作,都有各级代理商及所属团队完成了,但产品利润也随之分解。在这方面,招商层次的高级领导,很少关注和了解代理商的推广行为与人员设置,所以一旦招商制转直营制,人员需求增多,特别是前期为了快速布局市场,人员的设置是按满额招聘,而销量是循序渐进的,财务人资各级汇报时就会反馈人力成本过高,运营成本过高,业绩养不起团队。这个整体亏损状态,招商制药企能容忍多久,是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何时达到收支平衡,是营销领导需要提前预估,做好心理准备的。建议招商制转直营的营销领导,可以调研下自己代理商的运营模式,人员配备,推广政策,熟悉了直营工作环节后,参考市场现实,分析核算自身直营团队的运营成本,而不是用代理制团队的考核标准去套用,用招商思路去管理直营,这也是很多公司转型失败的最终因素。

激励政策与绩效

各公司有各公司的模式,无法一一列举,这里只吐槽下有些奇葩的模式。

某转型公司,把上一年度直营部月均销售作为基础量,高于基础量,有一个低于行业标准的奖金,大约为招商模式的2倍。低于基础量则是零,理由是2019年已经拿过基础量的奖金了,这样的回答让一线销售人员哭笑不得,反问一句,那2020年基础量的销售就不是销售了?随之而来的回答则是,你们部门是亏损,亏损,亏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有代表评论,这样的激励政策,与其说是激励,不如说是在毁灭,严重挫伤了销售一线的积极性。这也是依旧按招商思路管理直营,在办公室自己拍脑袋出来的激励方案。

在此依然建议招商转型公司各部门,特别是管理层,不懂的就多参考目前直营公司成功模式,借鉴后加以改良,符合自己公司发展,重视转型,重视把控终端,不是在嘴上,而是在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产品成线设计

因直营需要大量市场维护,所以分配直营线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成线。不然东一批专家,西一批专家,几个产品交几份基础作业,发现学术成本怎么都降不下来。殊不知产品一旦成线,交了入门学费后,后续的费用就节省很多,一个KOL支持多个产品,这样的统筹兼顾他不香么?

合规与销售成本

要从以往的财务合规,向行为合规进化。以往招商公司不涉及销售行为与销售费用,对行为与销售费用的合规很少有概念,合规的重要性要在团队创立之初完善,不然以后爆不完的雷。

销售成本,这里估计要吓到不少的招商领导,招商的时候哪里有销售成本啊,连平时吃饭都会有代理商管了,这一下开始往外出钱,还是源源不断,一时半会见不到收支平衡,一两个月能忍住,这一到半年,还在各种投入,心里不慌的没几个了,毕竟没有了解过产品生命周期,特别是市场导入期的营销策略与市场培养。

这时候,会有人带着财务人资,各种核算,从人力成本算到运行成本,从市场费用算到日常费用,就一句话,直营团队把公司亏得一塌糊涂。敢问这时多少人能顶着亏损的压力稳住团队继续发展,往往此时就开始压缩成本,删减预算,狂压任务。

好点的公司设计激励政策意图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试图博一把。差一点的,缩减激励,美其名曰控制成本,导致人员陆续离职,一朝回到解放前。

对于人员离职,招商领导认为现在这市面,最不缺的就是人,实在不行,招实习生,也能凑合。殊不知高级员工离职的成本是其薪资的4-6倍,特别是随着一线销售离职,往往意味着前期的投入归零,继任者要从新投入,浪费更多的预算,如此恶性循环一起,转型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了。

招商转直营,成功的案例不多,失败的比比皆是。核心问题,管理层在收支平衡前,能坚持多久。

转型不易,且行且珍惜,又想要直营的终端资源,还想要招商的回款快成本低,我只能说,不能光看狼吃肉,不见狼挨打,大致如此。

文章声明:

思齐俱乐部是医药人学习分享社区,为医药个人学习赋能。作者观点和案例仅供学习方法使用,不代表商业公司真实情况。

本文版权归思齐俱乐部(member_siqi)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