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谢圆 |《红楼梦影》(明清小说续书评介之四)

在这一篇章中,请各位看官与文学院既富有细腻文心,又极具排版审美的漂亮妹妹们一道走进《红楼梦》的续书之一——《红楼梦影》的世界。

续书概观

       据赵伯陶考证,作者“云槎外史”乃是清季著名女词人太清 (又称之为顾太清或顾春),撰序者“西湖散人”乃是作者闺中密友、清季才女沈善宝。

顾太清(1799-1876),名春,字梅仙。原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嫁为贝勒奕绘的侧福晋。为现代文学界公认为“清代第一女词人”,有“男中成容若(纳兰性德),女中太清春(顾太清)”之语。

晚年又以道号“云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说《红楼梦影》,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

《红楼梦影》二十四回,是诸多《红楼梦》续书中较晚的一部。它直接《红楼梦》程乙本第一百二十回,撰写贾家否极泰来,重兴之事。

第一回“贾侍郎药医爱子,甄知县刑讯妖僧”开首近三百余字,直接从高鹗续书第一百二十回中的一段录得,以为接榫之处。

全书内容大致述宝玉随一僧一道于毗陵驿巧遇贾政,被贾政救回,并除掉僧、道。袭人不从蒋玉菡,又被送归宝玉。宝钗生子名贾芝,贾家重兴。宝玉于花朝之夕至潇湘馆祭花神,与黛玉幽魂重叙旧好,了却一段相思。平儿扶正后为贾琏生一子贾苓。

宝玉、贾兰同举进士,又同入翰林院作庶吉士,贾政以功擢授东阁大学士,拜了相。一家花团锦簇,锦上添花。宝钗与平儿将下一代的婚姻都定了下来:贾芝定了湘云的女儿掌珠,贾苓定了香菱的女儿仙保。

与原书内在联系

情节·两相呼应

对《红楼梦》情节的回顾几乎遍布《红楼梦影》的各章回。据统计,书中以“那年”“那一年”提及的原书情节在《红楼梦影》中就已多达二十余处。

《红楼梦影》第一回:

贾侍郎药医爱子 甄知县刑讯妖僧

且说武进县将妖人过了一堂,十分狡展。第二堂,用了大刑,才吐实情。因同党中有个妖妇马道婆,是宝玉的干妈。因马道婆的引情,认识贾府。后来马道婆用餍魇法害宝玉,又教他们去解救。马道婆又把宝玉的玉偷了出来,教他们送去,故作神奇,无非为骗贾府的银钱。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续书改变了一僧一道的身份来历,将其由得道仙人变为与马道婆沆瀣一气的妖僧妖道,呼应了马道婆贪财、见利忘义的形象。

更多情节衔接举例

情节·对关键问题的处理

宝黛爱情该如何?

嘉庆、道光年间,《红楼梦》续书形成热潮。大部分续书者都执着于黛玉的复生或转生,用宝黛的结合来完美原有的爱情悲剧,以此满足中国传统审美接受中的大团圆心理。如逍遥子《后红楼梦》、归锄子《红楼梦补》和花月痴人《红楼幻梦》。更有甚者,如《红楼圆梦》赋予黛玉奇异的能力,将其塑造为一位征战立功的女子。

但《红楼梦影》直接《红楼梦》程乙本第一百二十回撰写,承认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性。只是在第八回“一帘风雨祀花神 半夜绸缪偿孽债”中安排宝玉在黛玉20岁冥寿之日来到潇湘馆祭祀,让黛玉的灵魂悄然现身,二人梦中相见,最终得以互诉衷肠,一夜缠绵。但这终究只能是一场“梦影”,梦醒也象征着二人情缘的了断。

沈善宝在序中就指出:“咸知绛珠有偿泪之愿,无终身之约,泪尽归仙,再难留恋人间;神瑛无木石之缘,有金石之订,理当涉世,以了应为之事。此《红楼梦》始终之大旨也。”认为《红楼梦》叙写的木石前缘是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之间的偿泪之愿,而非终身之约。

       因此,宝黛爱情虽为全书的主线,但其既因偿还灌溉之情而起,也当以泪尽人亡了结前缘而终,悲剧性是注定的。

现实?幻境?

戛然而止的结尾

关于此结尾,历来有争议:究竟是好是坏?

结局与前二十三回停留日常生活的叙事大相径庭,显得突兀,给人的印象似未完成。因此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偶一戏笔的创作态度所致”,是败笔。

但同时,也有学者认为这一结局似乎意味着作者清醒认识到自己重塑的宝玉也不过是幻境中的人物。

       这个颇具象征意味的结尾体现了浓烈的悲哀与虚无意识,深化了作品的思想主旨是与其他《红楼梦》续书相比的超群之处。

人物·贾赦、宝玉

      为求得圆满的结局,作者不惜在续书中对人物形象进行改造。这里主要以贾赦与宝玉为例,进行分析。

      作者对贾赦进行了“净化”。原书中的贾赦是一个冷酷而好淫的形象,做出了抢夺石呆子的古扇、让迎春嫁给“中山狼”、强娶鸳鸯等种种恶行。

但在太清笔下,为了使贾家的重兴更加合情合理,他却变成一位具有反思意识且温情诚挚的当家人。

顺带一提,如果说对贾赦是“净化”,对贾政则是“美化”,将其写作最能容人的忠厚长者,从原作之固执迂腐转变为通达明理。

      对当之无愧的男主宝玉,续书中的形象有所偏离,但又有所回归。宝玉被贾政带回家后,一改往日厌恶仕途经济的乖张性格。

       但另一方面,他又显示出无人理解的压抑与孤独。《红楼梦影》第八回中写道:“如今虽有妻妾四人相伴,宝钗之端庄,袭人之恭谨,麝月、莺儿原是小丫头出身,虽然收了房,仍是各守本职。如何像晴雯之骄傲,芳官之轻狂,所以弄的个宝玉竟不能恣情纵欲,倒被他们拘束起来。”

      这里其实出现了个体和群体关系的矛盾。太清力求带领宝玉走上一条世家子弟通常的人生道路。但同时,她又试图保留其性格中与世俗难以调和的一部分,也就是他在大观园这一青春王国中所展示的性情。

于是,自身的个性色彩与庞大的家国伦理架构产生冲突,后者的力量终将盖过前者。这也就是老师曾说的,宝黛结合又如何?宝玉终将变成贾政。

评价

《红楼梦》作为文学艺术和思想文化的一座高峰,几乎注定了其任何一部续书的失败。

《红楼梦影》是《红楼梦》较多续书中较受欢迎的一部,虽然流传不是非常广泛,但是公认的较好的一部续书。

优点

(1)作者身世:

上层社会的阅历使太清续写《红楼梦》的闺阁和大家族日常生活时得心应手;经后人考证,基本确定太清是鄂尔泰之后。乾隆年间,太清的祖父鄂昌(西林觉罗氏)受文字狱牵连被皇帝赐自尽,鄂昌一系由此家道衰落。背着“罪臣之后”的重担,太清也曾有过一段很长时间的流离生活。

这些都使得其作品自然具有艰苦心酸的基调和对命运无常的慨叹。民族心理和生活经历的相似使得她与曹雪芹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底蕴修养有相通之处,具有良好的续书基础。

(2)叙事风格:

不同于其他众多《红楼梦》续书,《红楼梦影》避免了之前续书为人所诟病的人鬼混杂、死人复生与转世、宝钗等人沙场立功等等怪诞不经与不合情理的设计,将故事设定在现实世界中,以贾府的重兴为叙事主线,以女眷的活动为叙事中心,线索清晰,节奏明快,是续书中极为现实与理性的一部,显示了作者平实、节制的叙事态度。

(3)女性视角:

太清以女性作家的独特视角续写《红楼梦》,使其成为一部充分体现女性视角、深刻展示女性心理并具有突出女性书写特色的续作。比如太清笔下宝玉与妻妾的关系,特别是他与宝钗的夫妻关系,写得相当深刻,是对原作中二人关系的合理推演,显示出太清作为女性的敏感与对夫妻关系的深入体察。

缺点

      作者对家族和人物命运的改写难免偏离了曹雪芹设定的人物发展轨道,有时亦失于简单和肤浅。“偶一戏笔”的创作态度与晚年的心态亦影响到其小说的艺术成就。

比如太清笔下贾府否极泰来、喜事重重的命运安排,回避了人生的矛盾与不幸,违背了曹雪芹原作的主旨,也使叙事缺少起伏与高潮,成了一部贾府重兴的流水帐。

       而对于人物的塑造也存在单薄的问题。宝玉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灵魂人物,太清《红楼梦影》中宝玉失去了曹雪芹笔下原有的灵气,由“痴”变成了“憨”,没有进一步发掘宝玉的内心思想和独特个性。将复杂多变的人性简单化,无疑会降低作品思想的深度。

《红楼梦》续书情况

说了《红楼梦影》的缺点,我们不禁要问:《红楼梦》的续书有成功的吗?

续书模式

让我们先看一下清代《红楼梦》续书的几种模式:

       (1)人物复生模式:《后红楼梦》、《红楼圆梦》、《红楼梦补》、《红楼幻梦》...

       (2)托生、转生模式:《红楼复梦》、《绮楼重梦》...

       (3)三界互通模式:《续红楼梦》、《补红楼梦》...

(4)《红楼梦影》作为晚出的续书,独立于上述三种续法之外,非常少见。鉴于前三种模式的特点,在内容上进行改变,采用三界互通模式中人死不能复生,只能随顺自然的基本精神,摒弃三界中各有生活世界的荒诞情节,包含虚无与悲凉情调。

产生原因

当前书出现残缺不全或者错漏时,往往因给读者阅读带来缺憾而出现续书。《红楼梦》很长时间内以残本流传,读者引以为憾,于是便出现后四十回的续本。

鲁迅曾评《红楼梦》续书:“然而后来或续或改,非借尸还魂,即冥中另配,必令生旦当场团圆,才肯放手者,乃是自欺欺人的瘾太大,所以看了小小骗局,还不甘心,定须闭眼胡说一通而后快。”

尽管鲁迅先生的评语难免刻薄,但所谓“自欺欺人”确实是后来大多数《红楼梦》续书的创作动机。续作的作者原是《红楼梦》的读者,他们的续作实际上是社会上大部分读者心理的反映。续作中的“大团圆”结局,正是读者们“补恨”心理的投射。

为何续书难以成功?

      从《红楼梦》本身来看,《红楼梦》是曹雪芹以自身独特的经历为基础,以家族兴衰历史为原型创作而成的。

续书者对这样的生活没有直接认知与感性体验,只对外在的行文风格进行摹仿,却无法感受原作者书写的内在动因。曹雪芹独特的人生体验和鲜明的文学风格,以及《红楼梦》的丰富性和特殊性几乎注定了其任何一部续书的失败。

       从续书角度来看,为了打开市场,红楼梦的续作大多数都迎合了普适的价值观念,加入吸引人的、符合传统审美的元素和大团圆结局。续书在风格上虽不尽同,但在故事讲述、情节设置、结局安排上却颇多共同处。

      换言之,续书的叙事模式已经因为反复尝试渐至成熟,甚至趋于模式化。

续书的意义

(1)续作者往往书写自家怀抱。

如吴趼人在《新石头记》所言:“一个人提笔作文,总先有了一番意思;下笔的时候,他本来不是要人家赞赏的,不过自己随意所如,写写自家的怀抱罢了。至于后人的褒贬,本来与我无关。” 续书因此能够反映清代不同历史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及民俗世情,具有社会思想史、民俗学研究的参考价值。

(2)对红楼梦的学习,从语言上、结构上打破旧有才子佳人的滞涩模式,有利于在小说领域引领新的风尚。

报告人:林谢圆

小组成员:詹晓韵、吕逸、林谢圆、曹铃悦、冯心怡、胡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