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的诱惑:大阪天守阁的花儿与少年
上一篇:还在找入冬前最后的那抹红?去伏见稻荷的千本鸟居看看吧
大阪有个一日乘车券(Enjoy Eco Card),不仅地铁、巴士随便坐,许多景点门票还有优惠。这天一早,我们顺着酒店东侧的大街向南走到谷町线的东梅田站,在自助售票机上买好800日元一张的一日乘车券,开始了新一天的旅程。
从东梅田乘地铁两站到天满桥,下车向东即是我们要去的大阪城天守阁。我们出来得早,此时还不到八点,路上全是西装革履的上班族,给人一种误入科技园区的感觉。这里的男人全都穿着藏蓝或灰色的西装,面色凝重,女人也都一身深色职业套裙,脸上涂着明显的腮红。如果你去过北京的上地或上海的张江,对这种只有上班族的街道也许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大阪完全不同于京都,快节奏的紧张工作才是这里的主旋律。正当我对老婆大发感慨的时候,身边出现一抹靓丽的风景。孩子们太可爱了,再古板统一的制服也难掩他们青春的朝气和飞扬的神采。
路上有个学校,所有经过的学生都要向立在门口的保安员鞠躬敬礼。这个小女生做得很认真,她先立正站定,然后才脱帽鞠躬,保安员也面带微笑地冲她点头致意。
有些孩子就要敷衍一些,比如这个男生在脱帽鞠躬的瞬间并未停下脚步,也没有完全面向保安员,有种例行公事的感觉。
我们经过一座过街天桥时,看到一群正在义务打扫天桥的学生。他们见有行人通过,总会停下手中的扫帚,面向行人鞠躬致意,仿佛在对因自己的打扫影响了对方的通行表达歉意,这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来日本这么多天,干净、礼貌、有序贯穿了整个行程,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大阪在日本古代一直叫“大坂”,是守护古都奈良和京都的重要门户,曾在江户时代与京都、江户并称“三都”。据说明治维新后,新政府担心武士阶层造反,便将“士反”组成的“坂”(实际为土反,有点儿草木皆兵了)改成“阪”,以除此忌讳。现在大阪城的位置在战国时代末期还是石山本愿寺的地盘,1580年在与织田信长的石山合战中,被三天三夜的大火完全烧毁。1583年丰臣秀吉(当时还叫羽柴秀吉)开始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上建造城楼,初掌大权的他命令全国大名为此捐料出人,据说光石头就征集了50万块,劳工数十万名,耗时近三年,终于在1585年建成。当时的大坂城又称“金城”或“锦城”,是丰臣秀吉时代繁荣昌盛的象征。整个城郭为轮郭式平山城,有内外两道护城河。我们在横跨北侧外护城河的京桥口还能看到残存的由巨石修筑的城墙。
城郭内绿树成荫,已经变成了供人休憩的花园。
隔着内护城河望去,雄伟的天守阁屹立在内城的最高处。1598年丰臣秀吉去世,次年他的儿子丰臣秀赖离开伏见城,入主大坂城。1600年关原合战中,德川家康取得胜利,1603年成为征夷大将军并在江户开立幕府。由于丰臣秀赖不肯臣服,德川家康在1615年的大坂夏季之战中一举摧毁大坂城,彻底消灭了丰臣家族的残余。之后这里成为幕府直辖城,1620年德川第二代将军秀忠决定重建大坂城,1626年第二代天守阁落成,而整个城郭历时十年才全部完成。不幸的是1665年由于雷击,天守阁被焚烧殆尽,当时并未重建,使这里成为一座没有天守的城郭。1868年幕府灭亡,末代将军德川庆喜逃脱后,大坂城再遭大火并被新政府军接管。1931年第三代天守阁才得以重建,其费用全部来自大阪市民的捐赠,可以说这里已经成为大阪人引以为傲的最难忘的历史记忆。
顺内护城河畔向东走有座极乐桥,跨过它就进入了被称为“本丸”的内城。
近看这座上世纪重建的天守阁,据说它既不是丰臣时代的复制品,也没有完全按德川时代的样貌重建。整体上以德川时代的白漆绿顶为基础,最上一层则重现了丰臣时代的黑漆描金风格,上面的伏虎图案清晰可见。
正式的参观时间从上午九点开始,门票600日元,出示大阪一日乘车券可以打九折。进入后首先乘电梯直达五层,然后顺楼梯爬到八层展望台。站在约50米高的展望台上,向西可以看到近处的西之丸庭园,里面的建筑是大阪迎宾馆,远处右边也就是西北方向还能看到梅田附近的红色摩天轮。
向北可以看到近处横跨河面的樱宫桥和远方的箕面山。
东北方向是少年棒球场和经常举办演唱会的大阪城Hall。屋檐上的镀金兽头瓦闪闪发光。
东南方向内城里的一座城堡式的建筑为旧的大阪市立博物馆。
正南方则是樱门和修道馆,西南方向的高大建筑为NHK和大阪历史博物馆。
顺楼梯下到七层,这里的展览介绍了丰臣秀吉逐渐成长,最终一统天下的一生。六层是回廊不开放。五层重点展示了决定大坂城命运的大坂夏季之战,从参展双方武将的旗印数量来看,德川方明显多于丰臣方。
微缩模型再现了那场战争的场面。
这幅屏风上画的是正在交战的双方,左边人少的为丰臣方,右边则为德川方。
四层、三层和二层都是大坂城史介绍,展出了第三代天守阁所使用的兽头瓦和伏虎的等比例复制品。
走出天守阁,又碰到大批学生来此参观,他们真是太可爱了,许多游客都忍不住要对着他们拍上几张。这次来日本樱花看的不多,倒是看到不少花季少年,也不失为一种花季的诱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