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自闭症孩子的背后都缺少一个给予陪伴的父母?

最近小陀螺看到一部非常暖心的泰国公益短片——《豆芽》,短片大致讲述了靠卖菜为生的母亲和女儿Ju的暖心故事。
这位妈妈养育女儿非常细致,总会细心地观察着女的每一个举动,一次,Ju在菜市场看到很多人买豆芽,就问妈妈:“我们可以种来卖吗?”
妈妈没有否认,而是说:“嗯,我们试试。”虽然念书不多的母亲并不知道如何才能种好豆芽,但妈妈依旧鼓励女儿勇敢尝试,跟着女儿一起学习。
第一次,因为没有经验,豆芽都枯死了。第二次,她们找了一本种豆芽的书学习,但还是失败。但是无论何种情况发生,Ju的妈妈总是充满力量地说,“没关系,我们再试试。”
最后母女俩终于种出了粗壮鲜嫩的豆芽菜。
【视频来源:腾讯视频】
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种豆芽故事,但主角JU一直受到妈妈的关注和陪伴,而妈妈的陪伴也让JU明白:
“无论最后能不能成功,我们都应该不断尝试”的教育理念。这则短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现实里的JU最终也在妈妈的陪伴下拥有了完美的人生。
【现实主角取得了生物学博士,并从事研究工作】
每个被父母爱着的孩子,都自带光芒
父母对于孩子的陪伴,一直以来都是别人无可替代的。但对于自闭症孩子的家长而言,有时候陪伴更像是一个折磨人的词。
一方面陪伴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另一方面,陪伴还是个带着有色眼镜的词。
对于不了解自闭症的人而言,很容易被一些类似“冰箱妈妈”的言论误导。甚至有的刚入圈的家长也曾一度认为:孩子患上自闭症,是因为自己给予孩子的陪伴太少。
由此,父母常常陷入无尽的自责,冲动辞掉工作,想着法全天24小时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陪伴,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身心俱疲,孩子还无任何改变。
不是家长不该给予孩子陪伴,而是方式和心态不对。
拒做冰箱妈妈,给孩子最好的自己
我们的生活方式常常会受到外界无形的影响,毕我们都是活在社会中的人。
虽然“冰箱妈妈”理论已经被否定很多年,但“冰箱妈妈”的谎言一直还是阴魂不散,特别对于很多被洗脑的公众而言,当别人听说自闭症孩子的时候,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家长的育儿方式存在问题,甚至上升到伦理道德的层面。
甚至,时不时总有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跳出来指责我们这些本已经筋疲力尽的家长们,指责、谩骂、诅咒我们这些无可奈何的家长是一座座大冰箱。这些毫无边际的道德捆绑给家长们也带来了无形的心理压力。
『 冰箱妈妈理论来龙去脉 

早在1970年之前,布鲁诺·贝特海姆这一逐利者提出的“冰箱母亲”理论一直备受推崇,当时的医学界和心理学界普遍认为:
自闭症是由于家长尤其是母亲的冷漠、养育方式刻板造成的,是一种心理疾病。他们还将将自闭症患儿的父母亲描述成一群高学历的、事业心很强但又冷漠无情的人。
 
这些言论导致那个时候的家长一面背负着沉重的道德耻辱标签,一方面还忍受着心爱的孩子被强行从自己的身边带走的痛苦。
就连第一位提出自闭症概念的教授——莱奥·坎纳,为了迎合了这一主流思想,也将自闭症归结为一种精神错乱,他认为这一疾病在大脑或器官上无任何障碍,而自闭症患儿之所以罹患自闭症,是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他们像被放到了一个无法解冻的冰箱里”,全由其父母的冷漠态度一手造成的。
【 Leo Kanner 教授(1894-1981)】
难道这么坑人的理论提出来,竟没家长出来反对?

答案,当然是有。

那个时候,“冰箱理论”一提出,就有很多的家长并不认可,这些妈妈和别的孩子的妈妈一样爱着自己的孩子,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付出爱和汗水并不比别的家庭少,她们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是也抵挡不住当时精神分析领域全盛时期的美国有众多精神科医师都一致推崇“冰箱妈妈”理论。
直到1980年,医学界才认定自闭症属于一种发展性的障碍,被称之为“广泛性的发展障碍”,是一种生理性疾病并非心理疾病。
至此“冰箱母亲理论”被科学研究彻底否定。之后的研究结果证明,自闭症与智障、脑瘫、癫痫等疾病一样,是有着复杂生物学基础、起源于大脑神经系统异常的先天性疾病。
我们的家长,无需被他人定义
 
自体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曾说: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没有家长愿意被别人说成是“冰箱妈妈”,连坎纳最后都认识到:
“不是因为冰箱妈妈才有了自闭症孩子,而是因为孩子得了自闭症,所以和妈妈缺少亲近感,表现出相互之间的冷漠。”
 
现代研究发现母亲的温暖、鼓励以及与孩子良好的关系确实可以缓解自闭症者行为方面的问题,但这与冰箱母亲理论有本质不同。
作为家长,最应该否定的就是冰箱妈妈理论,家长对于孩子的陪伴和关爱是无可厚非,心甘情愿的一件事情。
至于怎么陪伴?陪伴多久?给予多少陪伴支持?是家长自己的选择,任何人也无权干涉,家长对于孩子沉甸甸的爱,只有自己才清楚,不应该被这种已被否定N次的理论影响,家长对孩子的爱从来也不需要被他人定义。
陪伴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其实,对于自闭症孩子而言,需要家长花更多的心思参与到孩子的家庭干预和机构干预之中。唯有给足孩子陪伴,将两者更好的结合,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和提升,那么作为家长,在我们的家庭干预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去陪伴孩子呢?
▼以孩子的兴趣为主
在玩玩具时,我们应该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例如孩子喜欢小火车,讨厌毛茸茸的触感,你却拿一个毛绒玩具给孩子,他当然会对你不理不睬了。
▼变换不同的玩法
想让孩子喜欢崇拜你吗?如果你能将孩子喜欢玩的玩具,多研究几种玩法,展示给孩子看,他一定愿意崇拜你,和你一起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