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冬天的松花江,竟有“冰客栈”,住进去却发现店家不提供被子
民国时期,冬天的松花江上会出现许多奇怪的冰院子,它们相距三五里之间,成为了别样的风景。可是当地的爬犁工却知道,这些冰院子都是救命的地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东北地区的松花江,是我国国内七大著名河流之一,也是黑龙江在中国境内的最大支流。松花江在隋代时被称为难河,至唐代改称那水,清代时期才改名为混同江、松花江。松花江共流经吉林、黑龙江两省,其流域面积达到了55.72万平方公里,粗略估计年径流量为762亿立方米。
曾有一句话叫作:松花江养活了一大半的东北人,诚然,松花江物产丰富且水流湍急,不仅出产各种珍奇鱼类,更能靠着自身的流量助力木材产业,让以放排方式运输木材的办法切实可行。一旦到了冬天,黑龙江地区天寒地冻,松花江的流水也逐渐凝固,最后被冻成几米厚的冰层。当松花江水被彻底冻透之后,原本靠水流运输的水道便成为了光滑的大道,东北人创意性地发明了一种可以在冰上疾驰的冰爬犁。冰爬犁没有轮子,而是安装有两把冰刀,既可以抓牢冰面又能减小摩擦阻力。年复一年,松花江冰道上的冰爬犁越来越多,应运而生的产业也越来越多,冰客栈就是其中之一。东北人称冰客栈为冰院子或冰院子,它们是专门为赶爬犁车夫准备的歇脚之处。
冰院子是如何出现的?谈及此处我们不得不佩服东北人的智慧,开办冰院子的掌柜在入冬时节会准备好一系列建造材料,寻找合适的地点进行打桩。木桩需要在江水未被完全冻住之前打进河里,接着就可以在木桩上安置房屋构架。而上面的木房子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房子里可以烧火取暖,室内温度可以达到15度以上。
当夜幕来临的时候,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冰爬犁都要停在冰院子附近歇脚,冰院子周围插满了篱笆,店家也会安排专人守夜,周围四处也养着恶犬,爬犁上的货物安全性极高,车夫们完全不必担心自己的货物丢失,反而可以在冰院子内享受贴心的服务,一锅小鸡炖蘑菇加上二两烧刀子,吃罢美美的睡一觉,一天的疲惫顿消。
民国时期的松花江面上,有名的冰院子共有六家,分别是福盛店,店主老八;天升栈,店主付真家;福升店,店主李福堂;兴隆店,店主王胖子;大德店,店主孙宝;大楼店,又叫第一店、第一楼,店主李向荣。行业的蓬勃发展必然会引起竞争,为了招揽更多的客人,各家店铺也都推出了相应的优惠服务,如张家会让顾客免费吃酸菜炖白肉,李家会额外加两个炒菜;王家的馒头与米饭随便吃,孙家则会每顿免费提供一壶老烧刀子散白酒。更有甚者,有的掌柜还会给车夫喂牛喂马,并还代请兽医为患病的牛马治疗,还有雇请小戏班、评书演员表演曲艺节目的。总之,客店为了吸引客户使出了不少奇特的手段,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值得一提的是,冰客栈虽然价格低廉深受顾客欢迎,但也有一个规矩,就是不会为顾客提供被褥。住宿的爬犁车夫也是久跑江湖之人,根本不会在意,故此便合衣挨肩躺在板铺上,头枕客栈准备的带皮的黄菠萝木头段,或是自家的牛马鞍子。只有一些十分讲究的客人才会自带被子,但话又说回来,讲究之人又怎么会住在这种低端的客店呢?
松花江开江之后,冰客栈会紧跟着消失,第二年冬天继续出现,其本身季节性极强,并不具备做大做强的可能。最后,随着社会的进步,陆路运输越来越发达,冰爬犁逐渐消失了,冰客栈也成为了历史。
参考资料:《放排》 曹保明著 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