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所有需求全都要说好?其实不然!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但关注并不会使罪犯消失!未成年暴力事件发生概率逐年上升,2019年,国家最高检都发布新闻警示:未成年人犯罪逐渐呈低龄化的趋势,犯罪行为同时还呈现成人化、暴力化的趋势,一些极端的恶性案件经常发生,让人触目惊心:

2019年1月,湖南衡南13岁男孩涉嫌锤杀父母,班主任接受采访时称,其父老来得子,相当溺爱。男孩潜逃前也告诉好友:“行凶只因听不惯父母数落。

(图片来源网络)

2018年,12岁少年吴某因抽烟被母亲管教,心生不满,残忍地将母亲杀死在家中。在杀死母亲后,他不仅情绪稳定,还能当着大人的面平静地撒谎。之后有人问他:“你把你妈妈杀了,你认为错了没有?”孩子回答道:“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妈。”

这番话真让人毛骨悚然!心惊胆战之余,有些家长也暗自庆幸,幸好不是自家孩子。但是,这些事就真与我们没关系吗?回归到亲子关系中,我们同属于“父母”这个群体,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和我们成为了势不两立的“敌人”?一个孩子的毁灭,不正是父母教育失败的结果?

可是,孩子是我们的心头宝,我们身为父母怎么会把不好的教给他们呢?一切都是希望孩子能变得更好,更优秀,怎么这样还会让他变坏呢?

(图片来源网络)

试着想一想,你有没有经常对孩子说“这都是为你好”?而孩子却依旧不听话,最后都是你无奈妥协?是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太爱孩子”!爱孩子本身没有错,但因为爱而纵容就大错特错了。不懂得对孩子的不合理需求说“不”,那么,在“爱孩子”的大旗下,我们却不知不觉中把孩子推向了恶魔的深渊。

 溺爱把孩子变成恶魔,父母只能自食恶果

在家庭中我们往往会经历这样的场景:

爸爸教育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

妈妈教育孩子,奶奶站出来“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了。

就这样,家长们纷纷在孩子独立人格发展的时候充当“保护伞”、“避难所”角色,最终将自己变成了孩子变“坏”的帮凶。惯子如杀子,溺爱孩子,父母只能在不断对孩子的纵容中自食恶果。

(图片来源网络)

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往往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并将之视为爱。孩子一定要买时下最新的玩具,父母认为“给孩子买了,让孩子开心”就是爱。其实,家长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花在陪伴上,买贵重礼物只算是一种物质补偿。如果对孩子的教育松散而随意,给予孩子的爱毫无分寸,直到有一天孩子变坏了,甚至有很多父母又反过来质问孩子:“我把最好的都给你了,你这副样子对得起我吗?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叫做强迫性重复,我们这一辈父母在自己的儿童年代时物质匮乏,几乎没有什么玩具和零花钱。当我们成为父母之后,往往会自认为现在的孩子渴望的同样是玩具和金钱,所以,才会花费大量的金钱去给孩子购买新衣服、玩具,给予大把的零花钱,导致不自觉的重复上一辈的教育方式。

但是,时代毕竟在进步,在不同的时代洪流中,一代人有一代人不同的追求。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眼中的世界在不断地变大,开始有了自己的圈子。在外界各方的诱惑下,孩子开始出现了一些无理要求,但父母还是会尽力满足,因为他们把对孩子的有求必应视为爱孩子。

(图片来源网络)

只有聪明的父母才明白,真正的爱,不是事事都对孩子说好,而是会主动建立健全的亲子关系,合理地对孩子说“不”,帮助孩子识别诱惑,更好的成长!

那么,怎样合理地对孩子不合理要求说“不”呢?

第一:帮孩子“正视”自己的要求

学会情绪自处

你是否遇见过这样的情况:

和孩子一起来到水果店,你问“你想吃什么水果?”

“我想吃西瓜!”

“西瓜容易拉肚子!我觉得梨子更好一点!”

“妈妈,我就吃西瓜!”

“你平时不也喜欢妈妈煮的梨子汤吗?今天怎么了!”

“不,我就要西瓜!西瓜!”

“真的不听话,越大越不听话!”

最后,你妥协给孩子买了西瓜,结果孩子晚上真的拉肚子了,你折腾了一晚上。

冬天要穿短袖、睡觉不想刷牙、早上磨蹭不愿意上幼儿园......自己孩子提这样的要求,很多家长会忍不住怒火大发脾气,让孩子惧于你的威严而妥协听话。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父母们应该做的,不是遇到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就直接拒绝,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讲道理”,反而更容易任性。家长不妨换一种方式来询问孩子:“为什么现在要吃糖?”“不上幼儿园是因为害怕某某老师或者小朋友吗?”用发问式替代严厉拒绝,既可以让孩子梳理一下自己提要求的原因,也可以让孩子在沟通中明确你的底线。

允许孩子说出自己心里的无理需求,学会倾听,给予不允许的合理理由。孩子在分析自己心理的过程中也会逐渐明白行为的界限在哪里,进而会自己放弃“无理要求。

其实家长们都是孩子的镜子,今天抑制不住对孩子发脾气的行为会在孩子心里买下不可磨灭的祸根,遇到事情,引导孩子如何正确的思考,教孩子情绪自处的能力,给孩子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

(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事前立规矩

父母合理说不,孩子有规则意识

在很多父母看来,孩子在很多时候都像是在挑战大人的底线,家长让孩子往东,孩子偏往西,直到家长忍无可忍。在过去的教养观念里,对于这类挑战的孩子,管教手段就就是打,打一次,让孩子以后都不敢再放肆。
这一代的父母爱孩子,逐渐认识到了打骂教育的巨大弊端,更多的是和孩子讲求“和平共处”,主张和孩子“做朋友”。这固然是家庭教育理念的进步,但父母们应该明白,父母要首先尽到父母的职责,其次,才是孩子的朋友。我们可以追求做孩子的朋友,但必须是建立在规则之上,否则,他们不止在家里看不到自己的错处,长大后走上社会也依旧不会讲规则,听不得一点批评。
曾经有这样一条新闻:一个小男孩弄坏了店家的东西,找妈妈帮自己赔款,妈妈当众教育了他几句,希望他向店家赔礼道歉,但男孩子反而直接和妈妈大吵起来,还动手掐妈妈的脖子。

(图片来源网络)

这种熊孩子,每过段时间就会被爆出来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即便孩子都成了这般模样,有的家长却还是一再纵容。
给孩子树立不可践踏的父母权威,是教育的基本功。这能帮助孩子在遇到事情事提前利用事前规则约束自己。孩子从2岁左右就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也初步具备了判断能力,已经知道“我想做什么”“妈妈要求我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了。
因此,给孩子的规则和界限感越明确,孩子越不会无理取闹。因为他知道,无理取闹行不通。例如,在购买玩具的问题上,米妈每月都会给米米一个200元的额度,如果额度用完了,即使再喜欢的玩具也只能等到下个月的额度。米米明白规则,也就很好的执行了。如果是按规则执行,我会适当地表扬她,这样她就会更有信心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图片来源网络)

第三:给孩子情绪留“后路”,

不要把孩子的满足途径都堵死

近日热播综艺《妈妈是超人》引起网络热议,网友们一边倒地说“养娃别学马雅舒”。她的育儿理念也的确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在跟孩子的互动中,往往非常强势,继而退让,最后被动妥协;对孩子的惯用口头禅是“不行”、“不要”、“不许”。对孩子的关怀无微不至,见不得孩子有一丁点不高兴……而在她的教育之下,她的孩子也会使出撒娇卖萌、哭闹发脾气、打滚甚至打人撒谎等“对策”来对付妈妈,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上演一路二闹三上吊的戏码。

(图片来源网络)

所有家长都知道这样不好,却拿孩子没办法,孩子脾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固执任性,在追求上处在和妈妈博弈的状态。怎么办?妈妈的教育是根源,而妈妈,也正是解开问题的钥匙。

正确的做法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一定的心理满足,帮助孩子做好移情。和大家说一个米妈的亲身经历:有一次,米米在商场看上了一双成人高跟鞋,米妈也不能穿,孩子还是哭闹,舍不得离开,亲妈当时没有发脾气,而是和米米上演了一场“戏精附体”。

(小米和妈妈的“戏精”对话)

孩子最后乖乖的将鞋子留在了店里,也没有伤心。父母们,当孩子执着于一件能够带给他高度满足和愉悦的事情时,断然拒绝会对亲子关系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当处理孩子对一些“不利事物”的尝试时,家长可以使用“适当满足+解释”的方法。比如孩子想吃糖,就让他舔一下,然后再帮助他漱漱口或者喝点白水,继而告诉他吃糖坏牙齿,好吃但不能多吃;孩子想看手机,就建议他看十分钟电视,然后告诉他手机屏幕太小会把眼睛看坏,看一会儿电视满足一下,等眼睛坏了就看不清电视了。

给孩子留足后路,帮孩子理清利害关系,逐步减少兴奋度,给予孩子一定的心理满足,让孩子先平和下来,继而让孩子认识到事情的“坏处”学会自控才是明智之举。

对孩子好好说“不”,教会孩子正视自己的要求,不做只会说“我这是为你好”的无助父母!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如此聪明又懂事!

推荐阅读

米爸浪游记(八):在成都的最后一天啦!

米爸浪游记(七):吃喝玩乐在成都!

米爸浪游记(六):成都,腿着走的旅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