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集粉?粉圈文化的再度蔓延
网视导读:《延禧攻略》下线一个月,而《如懿传》离收官也不会太久了,但是里面近似粉圈的互相攻击还是值得拿出来一说——粉圈文化的模式,已经不局限于当初的偶像粉丝圈。
《如懿传》VS《延禧攻略》的刷分论
《如懿传》播出之时正是《延禧攻略》即将收官之时。由于先入为主,由于设置不够精巧的拍摄顺序,“衣服色调鲜艳”“配饰难看”“周迅脸肿”等负面内容直接热搜,《如懿传》早期口碑受到打击。
因为本身便是大IP,又早因成本与阵容备受关注,《如懿传》在播出的第二天就得到足够数量的人数评分,然而其在初期,其评分仅有6.5分。一星与二星的评分加起来,占到了全剧评分的30%以上。(详见下图)
而截止今天《如懿传》评分回升到了7.3分,一星与二星比例稀释到20%左右。
高分评价增多,评价总人数增多,但是仍然避免不了不少低分评价的出现。于是,评论中打了高分的评价,多有指责其低分评价是由《延禧攻略》粉丝刷出来的。
事实上这两家也颇有渊(怨)源(缘)。
《延禧攻略》立项在《如懿传》之后,是出品人于正跟风《如懿传》的作品。
在《延禧》完结之后,更有帖子开扒《延禧攻略》剧集脉络抄袭《如懿传》同人文《花开刹那的樱树》。
但是,本来的跟风作品,却在《如懿传》出了种种状况后,更早的播出,并意外大爆发,在暑期档杀出重围,硬生生造出了无人可敌的姿态,也带来了许多先入为主的印象。
大制作的《如懿传》数次延播后终于开播,但是内容却被先入为主的跟风剧,把风评带跑偏了。
你嫌弃我低级,我嫌弃你老旧。
没有实锤的话小编不能乱讲,但是从评论来看,双方粉丝都怀疑对方给自己爱的剧刷了低分,怀疑对方公司给自己爱的剧刷了低分。而从动机出发进行有罪推论,这样的怀疑,都算是合理啊。
或者不妨夸张一些,只要你给我们的剧刷了低分,你就是对家的人。
当然,硬要说的话,《如懿传》早期差评与广告事件与改编有关,而《延禧攻略》为求爽许多情节按史实完全不可能发生,再加上双方的主要标签,流潋紫、于正都是都涉及过抄袭的人士……
让人无法分辨,这真真假假的内容是不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行动。
《教父》VS《蝙蝠侠》经典剧集也撕过
不过,如果仅仅把《延禧攻略》VS《如懿传》作为剧集粉丝的事来看而非视作双方公司行动的话,这种作为“对手”而刷分的事件,并不是只有国内的粉丝干过。
《教父》《蝙蝠侠》粉丝群体的刷分风波,留下了不少实锤,也被互联网铭记至今。
2008年《蝙蝠侠:黑暗骑士》横空出世,由于有大量新涌入的观众为《蝙蝠侠:黑暗骑士》打了满分,原本在IMDB评分排名第一的《教父》位置受到冲击,于是,《教父》粉丝便于与后起之秀《蝙蝠侠》的粉丝开启了对决。
他们除了为自己的电影打高分,也在为对方打低分,这据说是《蝙蝠侠》粉丝带起的。
而在这样的行动之下,《蝙蝠侠》一度拿到IMDB评分第一的位置,而《教父》则降到了第三。到了现在,《蝙蝠侠》的分数回落到了第四,但是教父的分数却一直没能追上那之后坐上榜首的《肖申克的救赎》。
不过,尽管都是刷分,《蝙蝠侠》vs《教父》与《延禧》vs《如懿传》还是有很大不同。
前两部是高端对决,口碑票房双杀,低分是粉丝之间直接的恶性竞争(也许夹杂了《蝙蝠侠》方的利益驱动,但事实上当时《黑暗骑士》18天突破4亿美金票房,只输《泰坦尼克号》。)
《延禧攻略》与《如懿传》,一个本身就是升级流的爆款,另一个意图做出商业与艺术的平衡却糊了自己一身。公司水军刷分可能,粉丝自发刷分可能,其他场内场外因素让人刷了低分也并非不可能。
不过不管怎么样,国内两部剧集,《延禧攻略》收官时播放超过130亿,而播放进度62/72集的《如懿传》也拥有94.8亿播放。没有延禧攻略高,但是也是现在播放量的霸主。
“剧分”不止撕逼,也有孤芳自赏,一腔孤勇
不是每个有粉圈的剧集的都那么幸运。
《天盛长歌》事实上,也是一部带有粉圈色彩的片子。豆瓣评分8.0,但是,却有着10%上下的差评率。而许多豆瓣8分以上的剧集,其评分是从3分到5分的区间梯装分布评分人数的,10%的差评率事实上高了一些。
当然,这种差评率并不是最重要的。最惨烈的是,这部剧的收视率过低,以至于遭到剪辑,提前完结——或者说,腰斩。网络播放量虽然因爱奇艺改版热度榜而难以寻找,但小编也找到了一个数据,是在其播出了14集后,报道其累计播放仅仅2亿。
粉丝们吹演技和画面,吹故事的娓娓道来,但是努力的安利还是没有卖出去。这基本算是和差评中提到的节奏、铺叙过长、叙事线索凌乱等等原因相关联的。
事实上,在豆瓣的评论中,也有这样的信息,看到第XX集看不下去弃了,但是前面确实很好,于是给一个高分。
顺带着,这里还有一个与《天盛长歌》反例。小编曾经写过的,张黎用心但拍歪拍烂的《武动乾坤》。当然,这其中的饭圈文化大概与“剧粉”关联不大,而是明星粉丝的力量。
《武动乾坤》评分很低,但是无论知乎还是豆瓣,长评区的评价看起来都挺高的,虽然这里面的原因大概就是控评了。
在主演粉丝的力量下,知乎《武动乾坤》相关问题评价对内容进行了很细致的考究,对伏笔、台词做了许多分析。但这部片子口碑不佳,仅有豆瓣5.0的评分,对于导演张黎来说可能是最低的一部剧了。
同时它的打分也呈现了一个非常罕见的分布,一星二星的差评率达到近60%而仍有近20%的五星好评,令人感慨粉丝的强大。
小编真心的承认,从张黎的人品与执导能力与他宣传时接受采访的发言来看,他和他的团队对《武动乾坤》确实是上心的,而《武动乾坤》成绩惨淡的悲剧在于方向的变动,包括改原著改掉世界观中部分设定导致违和感过强、依靠间接说教的台词传达给年轻人思想而非依托剧情间接传达思想、宣传方向错误等等。
于是,粉丝们在宣传时,有意识的忽略了其中相对而言乱且BUG的部分,专注推荐其中张黎导演用心做的台词和考据……
选得地方没毛病,做的分析也没毛病,只是在本身方向错误时再卖力的安利也没用,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一腔孤勇了吧。
粉圈文化的逐渐蔓延并不只在剧集
粉圈文化到目前为止没有权威的定义,但是这种文化已经传播到越来越多的圈子当中。他从日韩团体、选秀明星的粉丝团体开始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规则,同时在互联网愈发开放的环境下,这种文化也越来越成熟与流行,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比重而言)。
部分内容的运营也愈发重视运营粉丝与圈子的内容。
这一方面可以参考年初大火的游戏《恋与制作人》。这是一部有四位男主角可攻略的乙女向游戏。而在他们官方设定的生日中,喜爱相应男主的玩家群体会自发制作贺或举行相关活动。当初其中一位男主角李泽言1月13日生日时,是恋与制作人刚掀起潮流不久,当时有人在深圳京基大厦led屏包下三分钟打出祝福语。
而其中另一个角色周棋洛过生日时,则有人包下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打出了生日应援广告,并且,据@周棋洛生日应援组,粉丝集资买下了一颗NASA小行星的命名权。
而《魔道祖师》前段时间的人肉风波,也有将作者墨香铜臭及作品《魔道祖师》、书中主角等作为主体的粉圈营销模式在其中穿插。
这种在过去只见于真人偶像的行为,现在已经到了虚拟角色的身上。
这种风气的兴起,某种意义上或许与越来越多的“偶像失格”有关。
“失格”来源于日语,就是失去资格的意思。而“偶像失格”便是指偶像的行为严重违反了粉丝自己心中对偶像的定义,是偶像对于自己身份乃至对于粉丝的背叛。
日韩的偶像文化非常严格,可以参照日本NMB48须藤凛凛花在比赛后宣传结婚,遭到其他偶像与偶像粉丝愤怒的抵制。“偶像是贩卖梦想的职业”,粉丝花钱买的是人设,也是为了看闪耀的爱豆闪闪发光实现梦想而非赚了钱就跑路。同时,这方面也可参照前段时间,韩国艺人金泫雅与金晓钟曝光恋爱,后被“终止合作”。虽然其中,更多的有前脚公司辟谣,后脚自己曝光的,打脸公司的行为在,最终的结果还是被公司解约。
在寻找相关资料时,小编曾经看到界面文化的一篇采访。里面一位受访者林西提到:
在接连有偶像、明星“毁约”或发生更加难以忍受的违法行为的现在,以各色其他人、物、事作为寄托的,似乎更加安全的“粉圈文化”逐渐流行起来。
传统粉圈的成熟与夸张
曾经,杨丽娟为了追心中偶像刘德华成了“神经病”。而如今虽然“私生饭”仍受主流批判,“站姐”这种“应援站子(以粉丝身份义务跟拍照片视频,花钱为他应援的粉丝组织)老大”(词源是“使用高级相机拍摄偶像的粉丝”),这样的比过去的粉丝离偶像更近的粉丝,更多了。
现在这种比以前越界的多而不违法的现象似乎已经成了常态。并且其模式更加常态化。
粉丝文化的起源是出于喜爱。但是后来,或者说现在的粉圈文化,可能是抱团取暖,有一种可以与许多人共同在某件事某个人的事情上倾诉的感觉更加重要。
但是,这样的文化在已经成熟的“偶像粉丝”中,已经走向了几个畸形的状态。将追星像职业一样去做,中间涉及各种各样的反串与黑,甚至涉及部分违法行为(比如人肉搜索)……
无论初心如何,粉圈在运转之后带来利益的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愈发趋近“洗脑”模式了。
香味太浓之后,就会变成刺激性的臭味,而粉圈中的负面现状也来自于此。
现在,这种最初的喜爱与“香”,正像最初的粉圈发展一样,在其他领域蔓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