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之外写精神

毕加索反战名画《格尔尼卡》。

大师不仅仅在某一领域具有过人的技能,还应以天下苍生为念,敢于和黑恶势力作斗争,不趋炎附势,不明哲保身,以追求真理、匡扶正义为己任,否则,专业技艺再高,也不过是一名“工匠”而已,不配领受大师的桂冠。

徐强∣丹青之外写精神

格尔尼卡,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区的一个小镇。1937年4月26日,这个小镇遭受了一场恐怖的灭顶之灾。当天恰逢市集日,赶集的人们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突然,纳粹德国的战机像一片乌云一样笼罩住了小镇的天空,集束炸弹如冰雹般倾泻而下……3个半小时之后,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才宣告结束。此时的格尔尼卡,早已被夷为平地,满目疮痍。

从格尔尼卡死里逃生的一名牧师,如此描述当时的情景:“子弹从树枝间呼啸而过,树木发出可怕的劈裂声。我们弄清机群的航向后,便在树林里疯狂地奔跑……途中,我们看到妇女、儿童和老人纷纷倒下,随处可见的尸体如苍蝇堆积在一起,血流成河。”“我看到田间一位孤零零的老农被机关枪击毙。一个多小时以来,这些飞机拉网式地向格尔尼卡轮番攻击。爆炸声和房屋坍塌声震耳欲聋。敌机始终穷凶极恶地轰炸格尔尼卡,投掷了数以千万枚炸弹。”(拉塞尔·马丁《毕加索的战争》)

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场专门针对平民的血腥屠杀,目的是摧毁西班牙民众抵抗法西斯统治的信心。因为格尔尼卡并不是军事目标,而位于小镇边缘的一家兵工厂和离小镇不远的两处军营都没有遭到袭击,安然无恙。蓄意对非军事目标进行大规模的轰炸,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这在现代战争史上没有任何先例,德国空军竟然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开创”了这一先例。

格尔尼卡遇袭的消息传到巴黎,长期旅居法国的西班牙绘画大师毕加索义愤填膺,创作了一幅高3米多、将近8米长的巨型油画,以表达他对法西斯暴行的痛恨之情。画面没有直接描绘德国战机轰炸格尔尼卡的悲惨景象,而是通过一系列饱含象征意义的“符号”来控诉德军的罪状,坚定人们战胜法西斯统治者的信心。比如:眼睛移位的公牛象征残暴的纳粹主义者,受伤的战马象征危难重重的西班牙,太阳和电灯象征光明与希望,此外,还有被践踏的鲜花、肢体残缺的尸体、惊恐地逃生的妇女、怀抱死婴号啕痛哭的母亲、从着火的房子上掉下来的高举双手的女人……一笔一画无不使人触目惊心,深感震撼。这幅巨型油画,名字就叫《格尔尼卡》,先是在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展出,随后又在欧洲、北美的多个国家巡回展览,引起了世界上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广泛共鸣。《格尔尼卡》被誉为“抗议地球上所有战争的永恒纪念碑”,堪称毕加索绘画生涯中的颠峰之作。

关于《格尔尼卡》,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据说某一天,一群德国军人到巴黎毕加索艺术馆参观,毕加索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幅《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名德国军官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毕加索神情严肃地答道。如果说在众多情妇之间穿梭周旋的毕加索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庸俗男”的话,那么,此时此刻,他的形象则是无比光辉与高大,因为他敢于对强权说不,体现了一位有良心的艺术家的铮铮铁骨。由此,我想起了国画大师齐白石同样脍炙人口的一段故事。抗战期间,北京沦陷,齐白石深居简出,拒绝给日本政要和伪军头目作画,并在大门上贴了一张题为《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的告白:“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白石老人自述》)风骨嶙峋,跃然纸上。

古往今来,号称“大师”者众,而有大师之实的,寥寥无几。大师不仅仅在某一领域具有过人的技能,还应以天下苍生为念,敢于和黑恶势力作斗争,不趋炎附势,不明哲保身,以追求真理、匡扶正义为己任,否则,专业技艺再高,也不过是一名“工匠”而已,不配领受大师的桂冠。在《知识分子论》里,爱德华·萨义德如此总结朱利安·班达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所谓知识分子,就是“特立独行的人,能向权势说真话的人,耿直、雄辩、极为勇敢及愤怒的个人,对他而言,不管世间权势如何庞大、壮观,都是可以批评、直截了当地责难的。”以此作为衡量标准,像毕加索和齐白石这样的谔谔之士,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也才可以当之无愧地领受世人尊称一声“大师”。他们在丹青之外书写的人格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景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