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散文】胡跃宁 /城市密码(二)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城  市  密  码 (二)

胡跃宁(四川攀枝花)

致敬!史迪威将军

一尊大石,见证着一段历史,一条路,又会演绎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诸葛亮五月渡泸的故事还在脑中萦绕,脚下这条崎岖的乡村公路将我们引向一条盘旋于崇山峻岭间的108国道。

崇山峻岭间穿过一条舒适、宽阔、平坦、标准的国家高等级公路,已不再让我感到惊讶与惊叹,现在众多的高速公路都横穿于高山峻岭间。但是,一条公路连接到公元一九三七年前,这就不得不让我浮想联翩,将我们共同的记忆拉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我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华民族的大地山河破碎,满目疮痍,那是一个怎样受伤的国度啊。

为抗击倭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急需开辟一条新的国际通道运输抗战物质。这条线路规划为自印度北部雷多至中国云南昆明;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约瑟夫·史迪威将军,受命重新打通滇缅公路。

在缺乏机器设备情况下,纯系人力开辟,靠自带口粮行李扎营千里,冒着瘴疠,劈山开路,凭着一腔报国热血,以献出18000人巨大生命为代价,仅用8个月时间就抢修出了这条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为“人间奇迹”的滇缅公路。全赖于沿线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如果说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日子里,美英法加等盟国联军成功地登陆诺曼底是迈出了日后攻克柏林取得反法西斯胜利的关键一步,那么,中美英印联盟在缅北丛林与日军争夺史迪威公路,打开“通向东京之路”的战略,则应该视作迈向胜利的另一只脚。

就是这样一场抗击日本倭寇战斗中,在攀枝花市境内,由拉鲊村途径迤沙拉到平地镇,全线40多公里路程被分为了10多个保来分段施工。有多少民工参加修路,他们挥汗淋漓,夜以继日地修筑这条抗战的生命线。从一九四0年十一月开工,仅用半年时间就全线通车了。

我们有理由说,诺曼底登陆战役、美军太平洋战役、苏联卫国战役以及缅北丛林反攻夺路战役,共同构成了四个车轮,将反法西斯的战车驶向了胜利的终点就是必然。

正当中国正面临着被扼杀窒息的险境中,一条连接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一条抗战的生命线被打通。在中美英印联盟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东方战场,秘密运载5万吨军需物资的车队沿史迪威公路开往昆明。这也充分的显示着我们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与毅力,同样昭示着侵略者必败的可耻下场。

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作为历史名称,标志着一个时期的特定内涵和历史坐标。

就战略角度而言,诺曼底登陆是胜利无疑是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奠定了基础,那史迪威公路打通与连接的价值在于它与滇缅公路共同构成了与海上运输线相链接的中国与盟国的交通线。史迪威公路是一条穿越莽莽原始丛林,浸洇着筑路者血迹的公路,为中国抗日战场源源不断地运输急需抗战物质,成为中国抗战唯一的一条陆上国际“输血线”;史迪威公路是中美英印联合抗击日军的艰苦卓越的象征,这个历史不会改变。

中国四川攀枝花市,有一个偏远、峡谷地貌的村庄叫拉鲊,如今已变得风景宜人,清秀迤逦,农田农作物绿叶匆匆,四季瓜果飘香的新农村;有一条令中国人自豪的电气化成昆铁路从村中穿过,那声声拉响,回荡江两岸悠扬的汽笛声,显示着这里的宁静与祥和;当年的那条狭窄、凹凸的“抗日生命线”已变成一条平坦、舒适、宽阔的高等级国道,山道路旁那棵棵挺立的松树,犹如当年修筑公路年轻、活力的民工,守护着这条道路的畅通;还有一座气势恢弘,横跨南北的桥——拉鲊大桥,都充分地显示着这里的沧海巨变。

那桥,连接的不仅是两岸人民的心,通向致富的路,还连接着一段辉煌历史历程——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将军如有所知,就是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就是这个叫拉鲊村的村民,同样参与了一次抗击世界反法西斯帝国主义的战争中,同样以坚贞不屈的精神展示着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精神风貌,那也是向热爱中国人民和平而做出贡献的美国将军致以崇高的敬礼!

寻找城市符号

文字是由符号演变而来的,符号就是文字要追溯的渊源历史;犹如文字一样,一座城的起源,总有可追溯的渊源历史。

历史,本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不可随意地去翻阅,那定是要一页一页地翻,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嚼,一字一字地品。

攀枝花市的历史在哪里?要读解一座城,必读懂这城的历史。

小时候,我们常怀着一颗好奇心问母亲,我们从哪儿来?

母亲的回答,让我们知道了生命的起源。也才知道十月怀胎母亲的艰辛,才深知,我们的生日,便是母亲度生死度关的“蒙难日 ”。方知生育我们,养育我们的母亲是多么的可爱与伟大,学会去感恩、深爱着我们的慈母。

于一座城而言,城亦如一位母亲,我们只有了解、深知她的辉煌和历史,才可以去关爱、呵护、深爱她。

历史,离我们很遥远,远到总让我们有遥不可及的遐想;历史,离我们很近,一抬脚,便跨入,触手可及;历史,道路从不平坦,要经历多少风风雨雨,曲曲折折,才可以抵达心灵的彼岸。

站在史迪威公路,这条如今被命名为“108国道”山梁的观景台上,俯瞰看山下那依山傍水,如一幅带有动感色彩,山水画般的拉鲊村;那条碧绿的金沙江水从唐古拉山走来,依村流淌,向大海奔腾而去;那座叫“鱼鲊大桥”的桥如天空的虹,横跨两岸,桥上频繁穿越的车辆,随着火车机头轰鸣及拉响回绕山间的汽笛送入我眼中、耳中。忽然,我想起了诸葛亮,要是现在的他,也站在这个地方,看到当下的景象,回想当年渡江的情形,他该做何样的感叹与感慨啊,他又该写下怎样的字句呢?

情不自禁,我端起手中的相机,镜头对准拉鲊,尽情地摁动快门。突然,蜿蜒的公路上,一辆红色的摩托车闯入镜头中,动感十足,给满山的青绿中留下一点红。

摩托车在我们眼前停下。下来的两个人,一个是开摩托车的中年人,叫王云金,是拉鲊村的社长。一个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拉鲊村的村民。

王社长介绍说道:这位是我们村德高望重的李振开老人,今年76岁,村里发生的很多大事他都知道,他是来给你们做详细介绍的,你们可称呼他李老长辈,这也是我们村里人对长者的敬称。

看李老长辈那黄色皮肤的脸膛和额头,留下一道由岁月刻下深邃的横纹,像一条古老的“横河”,留下历史的印痕。一看便能联想到一本“泛黄”的书,有着深厚的历史。

现在,他俩领着我们向一片山中开垦的玉米地走去。

我的脚下,就是红红的红土地,那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红土地诱导到我俯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放在鼻下深吻,这就是泥土的味道。这就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红土地啊!追本溯源,我也是农民的后代,深知土地的可贵,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的命根。

齐腰的玉米地,有的已开始背“娃娃”了。那些青绿的玉米伸出柔柔或金黄,或粉红,或玫瑰红的玉米须,着实惹人喜爱,总会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抚摸一下。不出两周,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玉米了;还有那些高过玉米杆半个身体的芒果树,也挂起了果实,勤劳的村民已将个个怕招“果实蝇”侵害的幼果套袋,两个月后,就会硕果累累漫山遍野。到那时,这山梁将瓜果飘香,满目都是金果——芒果。

一棵树,无花,所结的果,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油绿晶亮,走近一看,哪是什么“果”哟,那分明是一树的绿叶。李振开长辈告诉我,此树叫——青枣树。原来如此呀,满树的绿叶,远处看去,真的很像一颗颗的“青枣”。

就在这棵青枣树下,横竖卧躺着几块乱石。

谁曾想到,就是这些石头,竟是攀枝花市历史的记忆、见证、符号。

手指一摸,便触及到了历史。蹲下细看,一块石上篆刻的碑文依稀可辨;一块石上有匠人凿下清晰大树、孩童、大象;一块石头有凤凰穿牡丹花等图案,还有一些石头被掩埋土里,无法识别,也有一些石头虽然半埋半露,同样可以清晰地看到 “倪氏”、“渥宠”、“百世流芳”等残存的字迹。

李老长辈,就这些吗?就这些吗?我激动且急切地向老人询问道。老人手一指,那边,那边还有。

走过一坡坎乱石的山道,我伸手想搀扶一下李老长辈,不想他对我摆摆手说道:不用,这算不了什么。我现在每天不仅要挖地种菜,种包谷,还要上山放羊呢。说完便是爽朗的笑声。好一个硬朗的老人,过沟,爬坡,76岁他,在这崎岖的山道上,他稳健步伐如步履平路。倒是气喘吁吁的我自愧不如,自感惭愧。

在另一个山地,同样看见横竖卧躺,半埋土地,字迹清晰可见的几块带有历史印记的石头。

这是历史见证的实物,是宝贵的财富,怎么可以散乱的卧躺于这山野地间。我怀着好奇心问道。

这就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一场“破四旧”运动的结果。李老长辈哀叹道。

高高的山间,有残存的石头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在闪电雷鸣中冲刷,在肆虐的山风里呻吟。

这是历史的哭泣,也是历史的悲哀!

想知历史,我们却无法与先祖对话,残存的字句我们只能辨认,去猜想,去链接,留下更多的是我们的沉思和反省。

断断的文,断断的句,断断的字,这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密,待我们去想?去悟?去解?

那些符号、文字、图案,就是这座叫攀枝花市城市密码吗?

作者简介:

胡跃宁,重庆市人,现居四川省攀枝花市,从事金融工作。攀枝花市作家协会会员,攀枝花市东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南作家》杂志社签约作家。爱好写作、摄影、运动,擅长散文。作品散见《西南作家》、《攀枝花文艺》、《攀枝花文学》、《攀枝花史志》,重庆《二月文学》、《南充文学》,常有文章在《攀枝花日报》、《攀枝花晚报》及微刊《当代作家》、《昆仑文学》、《文学百花园》、《云山天下》、《作家世界》、《江南作家》、《旅游作家》、《陕西散文论坛》等平台发表,并有作品获奖。2012年著有散文集《唯有爱爱才真》由大众文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所著44散文成集《情恋一城》由文汇出版社出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