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汤,生姜泄肠汤,生姜和中汤,生姜半夏汤,生姜甘草汤,生姜橘皮汤,生姜生附汤,桂枝生姜枳实汤,生姜泻心汤,,

《备急千金要方》生姜汤

温中下气方。

生姜(一斤) 甘草(三两) 桂心(四两)

上三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一服五合,日三服。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生姜汤

《备急千金要方》生姜汤

治胸腹中猝痛方。

(一斤取汁) 食(半斤) 醍醐(四两)

上三味微火上耗,令相得适寒,温服三合,日三。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生姜汤

《是斋百一选方》生姜汤

生姜(一斤,不去皮,薄切) 甘(四两,炒) (六两)  (炒) 神曲(炒,各二两)

上同淹一宿,略炒或焙干为末,沸汤点服。

引用:《是斋百一选方》生姜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生姜汤

酒食所伤,心胸烦满,口吐酸水呕逆不定,饮食无味胸膈不快

干生姜(二斤) 白(炒,三斤) 甘草(炒,十三斤) 杏仁(去皮、尖,麸炒,别研,上炒盐二十二斤同为末。每服半钱,如点吃。常服一字,消食化痰,宽利胸膈,不拘 时候。

引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生姜汤

下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hm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生姜泄肠汤

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为生疮者方。

生姜 橘皮 竹茹 白术 黄芩 栀子仁(各三两) 桂心(一两) 茯苓 芒硝(各二两) 地黄(十两) 大枣(十四枚)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硝,分二服。

治肠中胪胀不消方∶

灸大肠俞四十九壮。

大肠有热,肠鸣腹满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虚上廉主之。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生姜泄肠汤

《脾胃论》生姜和中汤

食不下口干虚渴,四肢困倦

甘草 炙甘草(以上各一分) 黄芩 柴胡 橘皮(以上各二分) 升麻(三分) 人参 葛根 本 白术(以上各五分) 羌活(七分) 苍术(一钱) 生黄芩(二钱)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盏,生姜五片,二枚,劈开,同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之,食前。

引用:《脾胃论》生姜和中汤

《扁鹊心书》生姜半夏汤

风痰上攻,头旋眼,痰壅作嗽,面目浮肿

生姜 半夏(各三两)

共捣阴干为末。每服四钱,加姜五片,水煎温服。

引用:《扁鹊心书》生姜半夏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生姜半夏汤

小半夏汤分量不同,半夏 四钱 生姜 八钱 取汁

治病人胸中似喘非喘,似呕非呕,似哕非哕,心中愦愦然无可奈何者。

胃气上逆,浊瘀填塞,故现诸证。姜夏温中降胃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生姜半夏汤

《备急千金要方》生姜甘草汤

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方。

生姜(五两) 甘草(四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生姜甘草汤

《妇人大全良方》生姜橘皮汤

干呕哕,若手足厥冷者。

橘皮(四两) 生姜(半升)

上 咀,每服半两。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引用:《妇人大全良方》生姜橘皮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生姜生附汤

卒中风,涎潮昏塞不知人。并主瘀冷癖气,胸满呕沫,头痛饮食不消

附子(一枚,生去皮,切作八片)

上以水二碗,生姜一两切,同煎至一大盏,去滓,温冷服。一法,加沉香一钱。一法,加辰砂末少匕。凡中风,无问冷热虚实,皆可服。盖此药能正气消痰,散风神效。

引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生姜生附汤

《伤寒杂病论》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枳实五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胸痹,胸痛彻背,背痛彻胸者,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医宗金鉴》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三两生三两实五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集解】

赵良曰:枳实、生姜,原以治气塞,况于痞乎?故较前条稍减轻分两,使痞者下其气以开之。悬痛属饮者,得生姜以散之,既足建功矣。乃去橘皮而用枝者,以所逆非一,或通阳气,或破结气,或散寒气,皆能去痹也。

引用:《医宗金鉴》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 三钱 生姜 三钱 枳实 五钱

治诸痞逆,心悬痛者。

肝阳不能上达,则心中悬痛。肺胃浊气不降,则胸中痞逆。桂枝达肝木之阳,姜枳降肺胃之浊也。如薏苡附子散证,误服枳实即死。其脉必有虚实之别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桂枝生姜枳实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生姜泻心汤

伤寒发汗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坚,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

生姜(四两) 甘草 人参 黄芩(各三两) 干姜 黄连(各一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生姜泻心汤

《删补名医方论》生姜泻心汤

治伤寒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炙,二两) 人参(三两) 干(一两) 半夏(洗,半升)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生姜(切,四两) 大(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伤寒汗出之后,余邪转属阳明,心下痞满硬痛不大便者,此其人胃素燥热,因而成实,攻之可也。今其人平素胃虚,兼胁下有水气,即不误下,余热乘虚入里,结成痞硬不痛,胃虚不能消化水,则干噫食臭也。胃中寒热不和,则腹中雷鸣下利也。名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芩、黄连以泻痞热。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未有不愈者也。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生姜泻心汤

《退思集类方歌注》生姜泻心汤

治伤寒汗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呕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四两,干姜只用一两,余同法。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生姜泻心汤

《医方考》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 甘草(炙) 人参(去) 黄芩(炒,各三两) 半夏(半升,制) 黄连(去毛)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者,此方主之。

病在表而反下之,则逆矣。下虚其中气,则表邪乘之而入,虚不任邪,故不利日数十行,今人谓之挟热利也。火性急速,谷虽入而未及化,故谷不化;虚阳奔迫,故令腹中雷鸣;中胃虚之圣药也。生姜、半夏、干姜,呕逆之圣药也;黄连、黄芩,痞热之圣药也。

引用:《医方考》生姜泻心汤

《伤寒括要》生姜泻心汤

生姜 半夏 甘草 人参 黄芩 黄连 干姜 大枣

汗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心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不利. 胃为津液之主.阳气之.汗后外亡津液.胃中空虚.客气上逆.心下痞硬.中焦未和.不能消谷.故干噫食臭.水气腹鸣.土弱不能胜水也.

引用:《伤寒括要》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引用:《伤寒论》生姜泻心汤方

《伤寒寻源》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按伤寒成痞.多因误下.此则不因误下而成痞.皆因胃中不和.太阳未尽之余邪.入而与内饮相搏结.阳邪居胃之上口.故心下痞硬.干噫食臭.水邪居胃之下口.故胁下有水气.

而腹中雷鸣下利.故君以生姜.两擅散邪逐饮之用.而热之格于上者.用芩连之苦以泻之.寒之格于下者.用干姜半夏之温以泻之.复以人参甘草大枣和养胃气.使邪不能犯正而痞自解.以痞在心下.故方以泻心名.此寒热错杂之邪.故以寒热错杂之药治之.而一一对证.制方之义精矣.

引用:《伤寒寻源》生姜泻心汤

《伤寒杂病论》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生姜泻心汤方

《医宗金鉴》生姜泻心汤

甘草(炙)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半夏(洗)半升黄芩三两黄连一两生姜(切)四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

名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生姜、半夏散□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芩、黄连以泻痞热,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焉有不愈者乎?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产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

结胸兼阳明里实者,大陷胸汤证也;兼阳明不成实者,小陷胸汤证也。痞□兼少阳里实证者,大柴胡汤证也;兼少阳里不成实者,半夏泻心汤证也。今伤寒五、六日,呕而热者,是邪传少阳之病也。既柴胡证具,乃不以柴胡和之,而以他药下之,误矣。若柴胡证仍在者,此虽已下,尚未成逆,则当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战,然后发热汗出而解矣。盖以下后虚中、作解之状皆如是也。若下后心下满而□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固所宜也。若但满而不痛,此为虚热气逆之痞,即有呕而发热之少阳证,柴胡汤亦不中与之。法当治痞也,宜半夏泻心汤主之。

【集注】

成无己曰:若下后阳邪传里者,则结于胸中为结胸,以胸中为阳受气之分也。阴邪传里者,则留于心下为痞,以心下为阴受气之分也。

程应旄曰:泻心虽同,而证中具呕,则功专涤饮,故以半夏名汤也,曰泻心者,言满在心下清阳之位,热邪挟饮,尚未成实,故清热涤饮,使心下之气得通,上下自无阻留,阴阳自然交互矣。然枢机全在于胃,故复补胃家之虚,以为之斡旋,与实热入胃而泻其满者,大相迳庭矣。痞虽虚邪,乃表气入里,寒成热矣。寒虽成热,而热非实,故用苦寒以泻其热,兼佐辛甘以补其虚,不必攻痞而痞自散。所以一方之中,寒热互用,若阴痞不关阳郁,即郁而亦未成热,泻心之法概可用也。

汪琥曰:少阳病误下,邪在半表半里,居阴阳之间,故有痞结证。夫人身、膈以下属阴,膈以上属阳,少阳居清道而介乎膈之间,亦为半表半里。此可征少阳病误下,邪气乘虚入里,而结胸痞气所由分也。

引用:《医宗金鉴》生姜泻心汤方

《医宗金鉴》生姜泻心汤

治伤寒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痢者。

甘草(炙)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半夏(洗)半升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生姜(切)四两 大枣(擘)十二枚,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伤寒汗出之后,余邪转属阳明,心下痞满硬痛不大便者,此其人胃素燥热,因而成实,攻之可也。今其人平素胃虚,兼胁下有水气,即不误下,余热乘虚入里,结成痞硬不痛,胃虚不能消化水谷,则干噫食臭也。胃中寒热不和,则腹中雷鸣下利也。名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芩,黄连以泻痞热。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未有不愈者也。

引用:《医宗金鉴》生姜泻心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生姜泻心汤

生姜 半夏 黄连 黄芩 炙草 人参 干姜 大枣

心下痞硬,干噎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胁下有水,故腹中雷鸣,中气虚寒,上热不降,故干噎食臭而心痞,中气虚寒,寒热混合,故下利。宜炙草人参补中虚,连芩清上热,干姜温中寒,半夏生姜降逆利水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生姜泻心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