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不成桥峪水库我不回县城" ——忆华县桥峪水库总指挥朱怀玉
邮箱:3125136050@qq.com
"建不成桥峪水库我不回县城"
——忆华县桥峪水库总指挥朱怀玉
作者 杜明科
2016年10月26日,在华州区委和区水务局联合召开的"桥峪精神座谈会"上,当年的水库建设者孙贵锁发言时说:"探讨当年的‘桥峪水库精神’,除了水利战士战天斗地的精神外,桥峪水库总指挥、副县长朱怀玉那句‘建不成桥峪水库不回县’的铿锵有力的话,也更体现了水库决策者、组织者的信心和坚强意志。"
说起桥峪水库建设,那还得追溯到大跃进的年代。那是1958年的秋天,在当时的渭南大县的领导下,确定了桥峪水库工程建设的上马。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桥峪水库建设下马停建。
光阴如梭,时代车轮推进到1969年。那时,"文革"混乱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抓革命,促生产"口号中的促生产,才真正提到了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
华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修建桥峪水库的事儿,多次在这个政权班子里探讨商议,进行着可行性研究。
县革委会里,朱怀玉副主任分工负责工农业生产工作。为落实好这项举足轻重的重要工作,他亲自跑桥峪,与测绘人员实地查看,并向班子提出修建桥峪水库初步规划的建言。
革委会一班人分析认为:桥峪河水流量大,所处地理位置重要。若把桥峪水库建起来,塬上的几万亩土地就会得到有效灌溉,华县农业生产的丰收,将会有更好的保证。
"县革委会"这个文革后的新生政权敲定:桥峪水库再次上马,并举全县之力,加快建设。
桥峪水库建设工作的主抓,这就无疑具体落在了朱怀玉副主任的肩上。1969年12月23日,县革委会在桥峪水库举行了几百人参加的开工典礼。
桥峪水库建设先后经历了早期的部分公社先上人,以及中期全面"大上劳"(劳指劳力)的两个阶段。最早时间,由于上劳较少,革委会领导只是在县里遥控指挥。尽管人不住在水库,朱怀玉经常上水库检查工作,解决难题,促进水库前期工程落实得很好,较顺利!
到1970年5月前后,县革委会确定:水库建设进入"大上劳"阶段。那时,全县上水库的劳力要达到几千人之多,而且给各单位确定了应该到位的人数,民工轮换周期自行确定。
同一时间段里,要有上千人在水库参加建设,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民工吃住问题,水库基本设施建设问题等等,就不是领导遥控能解决的事了。
县革委会确定派一名县领导常住水库,现场抓水库建设。当时,革委会的主要领导有:革委会主任吕成科、副主任朱怀玉,还有兼武装部长的杨维。谁去水库?一时还是个难题,朱怀玉当即表态:"我去,建不成水库不回县!"
多么有力的表态呀!这位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革命,他曾参加过攻打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保卫延安战役战斗。这时,他如同接受打仗任务一般,接受了常住几十公里外的桥峪水库,领导修建水库的任务。
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朱副县长踏上水库后,先期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民工住宿的地方落实问题,另一个是民工口粮供应问题。
民工住宿,需要大量的房屋,而且要与住户家里人同出一个大门,这会给当地农户家里带来很多不便。塬上有关的公社作动员后,支持者不多,民工住房一时还成了大问题。对此,朱副县长想到:文革中,人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感情深厚,到这会儿,虽说不再"早请示,晚汇报"了,但这深情还永远在。
那天,朱副县长把桥峪水库周围的公社、大队干部召来。他让人把一幅毛主席像拿来,放到会场当中。一番动情的动员,还把当年老百姓支持部队打胜仗的事儿,重点推出。朱副县长说:"这事肯定有困难要克服,你们谁有困难,不要给我朱怀玉汇报,你就给毛主席汇报吧!"
一句话,大家虽说脸上流露出一点笑意,但会场仍很严肃。到会者都积极表态,表示一家一户去做工作。很快,民工大上劳的住宿问题解决了。
听说,朱副县长后来还表扬了几户克服困难,为民工让房的社员。
"给毛主席汇报"的方法,水库技术员孙贵锁至今都很清楚,他说:"后来在讨论确定水库完成工期时,朱副县长还用过一次这个办法,很有效呢!"
大上劳到水库,当时仅有高塘街道的粮站要大一些。朱副县长与高塘公社的领导一起协调,他还多次到县粮食局、华州粮站协调,确保了水库民工的用粮需求。
修建过水库的人都知道,1971年那会儿,民工一个月还能吃一次"蒸碗子"呢,这都是朱副县长和革委会领导考虑到,民工劳动强度大,给"挤牙缝"挤出来的资金买的肉!
几千人的水库,开始也称作"XX公社"名称,但各公社这样说,水库也这样称谓,大有重复之感,尤其县上开会时。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老战士"朱怀玉,提议水库半军事化管理,各公社设营,各大队设连,各生产队设排。民工称作"水利战士"。这一设想,得到县革委会成员一致通过。如此以来,水库称谓与各公社称谓不仅不重复,而且,这个半军事化管理体制,还促进了水库建设。
水库管理有"六大员"之说,修建过水库的人都记得。宣传员、安全员、炊事员、工程员、技术员、测绘员等,这"六大员"各司其责,使水库建设,水库管理井井有条。
朱副县长在大抓水库工程的同时,他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水库建设中的运用和推进。那时,水库设立了政治处,由候纪纲同志担任主任。水库设立了广播站,报道水库动态、消息通讯、新人新事。
当时的水库建设,曾出现过"放飞车"现象,民工也因此出现过工伤事故。朱副县长安排各营注意抓好典型,推广水库安全工作的经验。他特别要求广播站和水库各营的宣传员做好这一工作。
水库开始推行"饱车行动",强调把架子车装满。后来,宣传员娄万全、李翠丽发现新的典型后,水库适时推进了"饱装稳运"行动。这个行动,不仅要求车装饱,还要求能把土安全的运送到坝面。
朱副县长说:"不仅要在桥峪水库宣传这些先进,而且还要把先进宣传到县上去,让全县人民都知道"。
水库组织了"饱装稳运先进个人事迹报告团",由王友鱼干事带领,巡回各营驻地介绍经验。朱副县长还安排政治处拍摄"饱装稳运先进个人"的照片,在当时的华州剧院门前西侧展出。在华县第三次共青团代表大会开幕那天,他还走下主席台,与水库的代表亲切握手。
朱副县长是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革命",他的腿和腰都留下了一些病根。在水库期间,他住在山脚下的姚郝村。村里有家人有个土炕,朱副县长住在了这个"土炕"上。
开始,冬天的冷,朱副县长常常睡不着觉。主人家知道了,就找些玉米杆,把炕烧热,他感觉好了许多,但朱副县长却坚持不让房东给烧炕,他说:"住你家就够麻烦你们的了。"
之后,他自己有时捡些蒿蒿柴,把炕烧一下。与他同住的几个年轻人,看到县长很辛苦,索性下班后悄悄的捡柴把炕烧热。
朱副县长到水库不久,他分析,按当时的进度,可能离竣工还需要较长时间。能不能把工程按总需求量,按各营应到的人数包干下去?
"采用大包干,是个好办法",这是毛主席曾讲过的一段话。但那时,所谓的"三自一包"的"流毒"还在肃清,谁还敢再提大包干。
朱副县长与水库机关干部讨论时,看到了这句话。他说:"这话是毛主席说的,主席是在什么环境下说的,我们不应过多考虑。只要能加快水库建设,我们就可执行"。
这事汇报到县革委会,大家一致赞同:包干。
尽管这样,大家还是捏了一把汗。但包干运作的模式,的确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像华州营,在华州公社的支持下,采取多方措施,第一家完成了包干任务,最早撤出了水库。
1973年5月1日,水库大坝"合拢"剪彩,举行了隆重的竣工典礼。到这时,在水库坚持了两年的朱副县长才卷铺盖回县。就是为了"不建成水库不回县"的承诺,朱副县长发挥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才智,他吃了很多苦!
朱副县长在一份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桥峪水库是一项浩大的水利工程,仅预算就两三百万元,资金缺口几十万元,地区分文不拨。没办法,我从县财政借款三十万元,以解燃眉之急。水库建成后,省水利厅来人检查验收,胡厅长称赞工程质量好,才拨款补了窟窿。桥峪水库举全县之力,共投入劳动力400多万人次,出力流汗者数之不尽,甚至有九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就是受华县人爱戴的朱副县长!
如今,桥峪水库大坝屹立于秦岭脚下,这座水库是当时华县人民树起的丰碑。水库最近建起了"展览馆",水库在寻找、完善、充实着"桥峪精神",水库又在打造桥峪湖的"二次建设"……
我们在兴奋之余,怎能忘记当年那位担任桥峪水库总指挥兼政委的朱怀玉副县长。历史将铭记着这位干练、务实、可敬的桥峪水库总指挥!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泉水叮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