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华州:陇海铁路开通后对华县的影响
立足今日华州 尽览风土人情 说百姓 聊历史 笑看传说
(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陇海铁路开通后对华县的影响
作者 阎广勤 袁埔良
陇海铁路,初名陇秦豫海铁路,又名海兰铁路,东起江苏海门(今连云港),经河南·陕西·西至甘肃兰州,是中国东西交通大动脉。其中潼关至西安段,是陕西境内的第一条铁路。该段铁路从动议到修建·通车,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史料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二月十五日,陕西巡抚曹鸿勋曾上书清政府筹建潼西铁路。由于400万两巨银难以筹措,铁路搁浅。”中华民国“建立的1912年,北京政府与比利时铁路电车公司签订《陇秦豫海铁路借款合同》。经两次勘测,于1931年4月,潼西铁路正式动工建设,至1934年底,铁路竣工贯通。翌年元旦,在西安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
(陇海铁路开通时的华县火车站)
华县境内的陇海铁路全长约50余公里,占用耕地2970.4亩。设有柳枝·华县两个车站,当时赤水车站设于赤水河西岸的渭南境内,距华县赤水镇仅一里之遥。
1934年6月,作为现代大型运输工具的火车,第一次在华县境内行驶,民众大开眼界,感到十分惊奇,称火车为“火龙”“绿铁皮”。陇海铁路的开通,对华县的交通及物资流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之前,华县出入境陆路交通主要有四条。一是西潼公路。此路由古驿道拓修而成,是西北至中原的人流物流主要通道。二是商州道,经金堆可到洛南·商州至今丹风县的水运码头。华县民众所需的部分日用工业品及商洛的玉米·山货又此路而输入。三为蓝田道,由赤水经高塘渭南崇凝到蓝田。四是渭北道,从今辛庄王里渡码头过渭河。华县出入境的唯一水路是渭河,鲁迅先生1924年西安讲学返回时,曾在华县河面泊舟夜宿一晚。华县赤水镇是渭河水运的一个重要码头,山西从潼关起运的煤·铁·盐·等等,多在赤水下货。
(1932年从潼关至西安的路途,陇海铁路陕西段尚未建成)
1922年开始,华县有以汽车汽车为主的公路运输,但路况不好,车辆很少,运力明显不足。陇海铁路的开通,改变了华县交通运输的现状,火车以载量大·方便快捷·费用低廉的优势,成为人货流通的首选。商州道及渭河水运逐渐落寞。
铁路的开通,使华县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现代工业进入了华县。1934年2月,秦昌火柴公司在县城创建,其机械化生产改变了华县自古以来工业全是手工业的局面。民国时期,华县秦岭北麓盛产杏·柿,有“十里红杏”之称,所产杏干·杏仁·柿饼·核桃为大宗土特产,外销四川·上海汉口·青岛·重庆一带。土法生产的火纸·包装纸及本地的竹器·木材销往渭北各县。。。。。。
陇海铁路的开通,加快了物资的流转,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仅棉花生产而言,1946年,华县棉花种植面积已达71557亩,年产皮棉17176市担。西关·赤水·下庙·柳枝等处有花行数十家。华县的“木料及木炭,车站堆积如山,运销西路者,无虑亿万。”四川的卷烟等也源源不断进入华县,为民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
(1943年河南灾民沿陇海铁路逃难至陕西)
此外,陇海铁路的开通,也为河南灾民逃荒入陕开辟了通道。灾民为了生计,纷纷沿陇海铁路西行,涌入陕西,在铁路沿线各县市下车谋生,华县遂有河南灾民落地生根,使华县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中原的竹编·药材等技术也随之进入华县。
陇海铁路的开通,使封闭落后的华县受益良多,但却发生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社会现象,既素有“关西第一镇”之称的赤水镇在陇海铁路开通后的纪念中逐渐衰落了。赤水镇原是渭河水运上的一个重要码头,山西的盐·碳铁·碱,蓝田的木材·山货,本县的竹器·土产,皆在此装卸批发,运往他处,商品远销数省之间。但陇海铁路在渭南设有火车大站,铁路运输使大宗货物集散地由赤水向渭南转移。数年间,赤水已是繁华散尽了。有人说,陇海铁路崛起了一个渭南,衰落了一个赤水,此言不无道理。在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进步中,有些地方兴起,有些地方衰落,这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