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49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掰)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

这一条是讲了三种变化,也就是病家原本是小柴胡汤证,但是误用了攻下的方法,从而有了三种变化,这一条就是论述这三种变化的应对措施。

感受外邪五六天了,应该是到了少阳层次,病家同时又有呕、发热的情况,这是小柴胡汤证都具备了,应该用小柴胡汤来治疗,接诊的医家反倒用了其他药物来攻下,根据病家体质不同,此时就可能有三种变化:

第一种,病家体质比较强,误用攻下以后,病证没有太大变化,依然是小柴胡汤证,所以依然选择小柴胡汤来治疗。这种情况虽然误下了,依然选择小柴胡汤治疗不是逆治,但是服用小柴胡汤后,病家会打寒战然后发热汗出,疾病才会痊愈。

第二种,误下以后,病家出现了心下以及腹部胀满、坚硬,同时还疼痛,这就是结胸证了,得考虑用大陷胸汤来治疗。

第三种,病家是心下部位胀满,但是不疼痛,也没有坚硬的情况,这属于痞证,就不适合用小柴胡汤了,得考虑使用半夏泻心汤。

我们一个一个分析:

为什么病家出现“呕而发热”,仲师就说“柴胡汤证具”呢?为什么服用了小柴胡汤,还会出现“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呢?

我们回忆一下前面101条的内容“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49条前面的这些内容跟101条完全一致,我们就不赘述了,再强调一下的就是仲师重点说明了“呕而发热”就可以确定是小柴胡汤证,在后面的379条以及《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都明确说“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二种情况是误下以后,导致外出抗邪的正气下陷体内,与原本就存在的湿气相互搏结,凝滞不通,完全堵塞住了,所以会有硬满、疼痛,这就是结胸证,如果是整个腹部的问题,就用大陷胸汤,如果只是胃脘,那就用小陷胸汤。根据这个情况可以反推,前面131条的理解有些错误,“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做结胸”——这个阳不能单纯理解为太阳病,少阳病也是可以的,前面我的分析有些武断,是有错误的,在此更正一下,诸位见谅。

第三种情况跟第二种非常类似,也是火热跟水湿都存在,但是没有完全凝滞不通,所以不会出现心下的硬、疼痛,只是出现了胀满,所以称为“痞”,结合后面157、158条的内容,这时病家完整的脉证表现会是:心下胀满、腹部肠鸣、大便不成形、心烦、胃口差、呕吐等,如果腹泻、心烦不严重,就选择半夏泻心汤治疗,健运中焦脾胃、祛除水湿,同时清热,恢复心下的正常功能,如果腹泻严重,就选择生姜泻心汤,如果心烦明显,就选择甘草泻心汤,这三首处方的药物组成一致,只是剂量不同罢了。

小柴胡汤跟半夏泻心汤的药物很类似,只是柴胡、黄连以及生姜、干姜不同,功效上也就很多相似的地方,煎服方法也都是去滓再煎,大家可以自行对比学习。

半夏泻心汤的常用剂量:清半夏9克 黄芩9克 黄连3克 干姜9克 党参9克 炙甘草9克 大枣4枚(掰),十碗水泡四十分钟,煎至六碗,去渣,再煎至三碗,分三次温服。

(0)

相关推荐

  • 关于半夏泻心汤的论述

    半夏泻心汤也用于治疗厥阴病寒热错杂的一首方,半表半里是本方的大体病位,具体病位是心下的这个部位.为什么说具体的病位是心下这个部位呢?我们看关于半夏泻心汤的两个条文. 第一条关于半夏泻心汤的条文:< ...

  • 《伤寒论》读书笔记157--有恶心的感觉,兼有心口窝处(心下)胀满但是没有疼痛的感觉,试试半夏泻心汤...

    学习上古医学 弘扬传统文化 条文157: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2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字面意思是说:太阳病,外证依然存在,脉是浮弱的,治疗上依然需要通过出汗的方法,这时应该用桂枝汤一类的方剂. "宜"字说明不是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3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 上七味,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4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外证"的含义,跟前面42条所分享的一致,是指太阳中风证,也就是桂枝汤证. 这条是指太阳病经过治疗,外证依然存在,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1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这一条是倒装句,正常的顺序应该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0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39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病家表现出来的是浮缓脉,身上不像前面38条那样疼痛,只是感觉沉重,并且沉重不是持续存在的,是时轻时重的,同时没有少阴病的表现,这时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5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这一条挺有意思的,有很多需要关注的地方,我们先说说字面意思:病家得的是太阳病,也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6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这一条也存在倒装情况,"麻黄汤主之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38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