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三)

(接上一篇)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膏之原出于鸠尾,肓之原出于脖胦。”关于鸠尾,大家已经知道在剑突处,那么脖胦在哪里呢?有人说是肚脐,有人说是气海,有人说是关元,总之莫衷一是。

很多人把脖胦理解成气海,理由是《《素问·腹中论》和《《素问·奇病论》讲的“肓之原在脐下”“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故环脐而痛”。所以他们觉得既然在脐下,还环脐而痛,不是肚脐还能是什么?

事实上这两篇经文在此处讲的是伏梁病的病案。何为伏梁?顾名思义,人身之梁,非脊柱莫属,梁之下所伏藏的也正是肠胃之隔膜,连着肚脐。而脐下,并不见得就是在肚脐皮肤平行滑移的方向去定点,古人对方位的定义是很清楚的,从经脉的角度去看,下,就只能是垂直向下处。很显然,脐下,是肚脐下面肚腹中央处,实际上这里是正脊梁靠腹腔内侧。

人体膈肌的起点,大约在腹部内侧第二三腰椎上下的部位,此处正对肚脐,所以描述成脐下。

而第二腰椎棘突下,正是《针灸甲乙经》所说的“命门穴”。

《针灸甲乙经》是三国西晋时期皇甫谧的著作,他所说的“命门”,其实并不是《黄帝内经》的命门,内经的命门是“目”。

皇甫谧为何要把这里定位命门,应该是他也明白了一些东西,才会这样定位。

这个地方,在内经里被视作阳气的出入通道,所以《难经》也把这里叫做命门,说“左肾右命门”。

既然是命门,说明这个地方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心脏的作用。

《甲乙经》和《难经》,都是对中医针灸影响十分巨大的典籍,但作者只告诉我们这个穴位叫什么名字,可以治什么病,而不讲明为何能治那些病,这是十分遗憾的地方。当然也许这两位作者自己也是听人家讲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也有可能是人云亦云。

闲话少扯,言归正传。

解读到这个时候,我们的脑子里,对于膏肓的定义,应该已经比较清晰了:膏之源,在鸠尾处,而肓之原,在第二三腰椎内侧处,也就是正对肚脐的部位,这里就是脐下的肓之原。

再来整体看膏肓,我们就会发现,胸骨柄与胸骨联合处、第四胸椎下缘、膏之原、肓之原这四处机关点,共同组成了所谓的膏肓。

临床应用方面,大致是膻中穴、大椎穴、膏肓穴、大包穴、膏之原、肓之原等几个穴位。

请注意,膻中穴并不在两乳之间的位置,而是更靠上,在胸骨角的位置。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说,膻中穴怎么跑到这里来了?膻中不是在两乳之间么?

呵呵,你说的膻中,是教科书上的膻中,并不是内经所说的膻中。教科书上的膻中,是隋唐时期杨上善及王冰等人解读内经定下的位置。

事实上,内经并没有说膻中是在两乳之间。

而我解读内经的膻中就是在这里,我有相应的理论依据,由于本文不是详解膻中的,所以这里就暂且略过。

继续解膏肓。

为什么病入膏肓之后就回天无力了呢?

这要先从疾病的发展过程说起。

内经认为百病生于气,这个气,泛指天气、地气、人气。

疾病的发展过程,通常都是由外而内发展来的,叫做外邪侵袭:“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坊间有一种说法认为病是吃出来的,很多人因此一味地吃得清淡,或将那些性味寒凉的食物视作毒蛇猛兽,唯恐避之不及,以为这就是养生了。

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食物的性味,天然分为酸甜苦辣咸五大类,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在不同时间和状态下,是要分别对应供给五脏的,所以正常状态下无论什么味道的食物,都需要吃一点。至于吃进去怎么分配,那是身体自己的事,无需瞎操心。这些性味不同的食物,在内经里叫地气,是五脏六腑所必须的能量之一,五脏是各有所需也各有禁忌的,太少不及,太多为过,但你总不能只考虑一个或两三个脏腑的禁忌,而忽视了其他脏腑的需求,对吧?做人不能这么无耻的。

所以,把身体的不适感,怪罪在吃了什么东西上面,是不讲道理的野蛮。

除非是吃了有毒有害的食物,一般吃点凉寒食物,或不合适你体质的东西,只要营卫二气循环正常,那些太过,身体自己会化解循环排泄掉的,根本就不会太伤身体。

所以,并不是说你只要受点凉寒或吃点凉性水果喝点冷饮之类就一定会生病的哦。人体生病有两个大的前提,一个大前提是你体内经脉循行不好,这就涉及情志、作息、饮食、气候等等是否合于你的身体。另一个生病的大前提,是风水方面,要么天不养你,要么地不养你,要么天地都不养你,你又怎么可能生存得好呢?但这些就涉及五行以及五运六气了,说来话长,说多了也容易惹人反感,所以在这里也暂且不谈。

言归正传,继续谈疾病的发展过程。

如果没有内乱的发生,那么疾病的发生,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为方便读者诸君更清晰的了解,我把外邪侵袭人体的发展过程,做了个示意图如下:

这些名词看起来有点难以理解,但如果你对人体解剖知识略有了解,就能明白内经在说什么了。

孙脉,指皮肤微细血管,络脉,指毛细血管,经脉指小动静脉血管,输脉是主动静脉血管,伏冲之脉是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血管,膂筋是腰大肌腰小肌之类,肠胃募原是腹部那些隔膜。当然了,这些整个理解都是相对于卫气而言的,并不是狭义上的解剖意义,要想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理解,你得先把思维模式调整成与内经同频,才能明白。

当外邪由浅入深,一步一步的侵入到肠胃之募原的时候,这个人的病情也就比较危重了。此刻若有真正的明医出手相助,还可挽回性命。如果不知也无知,继续任其发展,肠胃之募原的下一步就是传病给肝脾肾,到了这个时候,即便是真正的明医出手,十个患者能治好一半就非常不错了。也就是内经所言“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如果没遇到明医,病情就会继续发展,那就到了心肺的门口。

心肺门口,也就是膏肓,心肺四周的隔膜。

病邪侵入心肺的四周,就会限制心肺的正常功能,也许表面上这个患者还有些不错的气色和精神,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循环,也谈不上阴阳和合了,如果不是命不该绝,患者就只剩下死路一条。

别误会哈,并不是说你心肺有点症状就属于病入膏肓,要知道,临床上很多所谓的心脏病、肺心病,其实都是营卫二气的循行和濡养不好所导致的,也就是说看似很重的症状,有可能只是表象,并非真相,真正原因,有可能还只在经脉血气这一层,最多是在伏冲之脉这一层,离病入膏肓还早呢。

现在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有些神医能治好个别濒危死亡的危重患者,其实那些患者本来就不是真正的病入膏肓,神医们只不过是像古玩行那样,运气好,捡了个漏而已。

所以,即便你的脏腑出现某些症状,也不要轻易的担心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只要还能吃,还能拉,还能睡,还能鼓气运气,哪怕你卧床不起,饮食很少,睡眠极差,精神萎靡,也未必就是真正的病入膏肓。

真正的病入膏肓,就类似于一个国家,由于君主丧失神明,导致朝政混乱。这个神明的丧失,或许是因为傀儡身份,政令不出皇宫,或者本来就是昏君。总之搞得整个国家民不聊生,四处八方揭竿而起,继而各地呼应,发生大规模的动乱和暴乱,然后全国失控。最后,叛军兵临城下,将国王和宰相围在了皇宫里,这时候的君王,既没有兵权,也没有民心,更没有外援,十足的大势已去,君王当然只能等死了。

为了让大家更加明白这个道理,我做了一张图示如下,整个国家都已经陷入黑暗当中,仅剩下被巨大的黑暗包围着的大内皇城,城里面,就剩下皇帝和身边的少数人。

还有回天之术吗?

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不计其数。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到了这种程度,即便神仙下凡,也帮不了这位皇帝。

明天,就是改朝换代的日子。

换做人体来说,当病邪入侵心肺之膈的时候,饮食不进,排泄不能,呼吸困难,手脚四肢均不听使唤,也就只剩下入土为安,回归自然这一条路了。

这就是病入膏肓。

到了这个地步,谁还有办法拯救这位患者呢?

所以医缓是明白人,晋景公的病已入膏肓,就如同国王已被实力强大的叛军围在了孤城里,束手待擒,无论针还是灸还是药,都治不了,也就只有不治了。

若非要去救,这人就成了是被你治死的,只会白白的多搭一条小命进去。

(全文完)

下面这件事情是最最重要的了!!!

(0)

相关推荐

  •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8)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 陈立新老师2020年12月10日 广州中医药大学讲座文字版 ......接上文 我们为什么要灸肚脐,为什么在脐这里营? 脐下有什么呢?有五脏六腑.脐下正对有一个肓之 ...

  • 《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2)

    <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2) [原 文] 帝曰:夫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热,五脏消烁,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 ...

  • 《列子·汤问》三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也作"虞渊",古代传说中的日落的地方.)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 ...

  • 列子 汤问

    殷汤问于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 ...

  • 愚公移山还有另一种内涵?《列子·汤问》:以道家视角看愚公

    要说河南省哪个行政区域最特殊,那应该属济源市了.河南省下辖17个地级市和1个直辖县级市,这个县级市就是济源.济源市本由焦作市代管,于2005年才划归省直辖,这与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密不可分.而更值得称 ...

  • 《列子·汤问》十六

    魏黑卵以暱嫌杀丘邴章.丘邴章之子来丹谋报父之仇.丹气甚猛,形甚露,计粒而食,顺风而趋.虽怒,不能称兵以报之.耻假力于人,誓手剑以屠黑卵.黑卵悍志绝众,力抗百夫,节骨皮肉,非人类也.延颈承刃,披胸受矢, ...

  • 《列子·汤问》十五

    造父之师曰泰豆氏.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泰豆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乃告之曰:"古诗言:'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汝先观吾趣.趣如吾,然后六辔可持,六马可御.&quo ...

  • 《列子·汤问》十四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甘蝇,是古代的神箭手,只要一张弓,弓声一响,野兽就吓得倒地,飞鸟吓得掉在地上.他的学生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而技艺超过了老师 ...

  • 《列子·汤问》十三

    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至弇山.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quo ...

  • 《列子·汤问》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 ...

  • 《列子·汤问》十一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 ...

  • 《列子·汤问》十

    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郑师文闻之,弃家从师襄游.柱指均弦,三年不成章.师襄曰:"子可以归矣."师文舍其琴,叹曰:"文非弦之不能钩,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