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芜湖曾经的“工业走廊”
芜湖曾经的“工业走廊”
今天的长江北路,曾经有个很霸气的名称:工业干道。这条南北走向、与长江平行的道路,与团结路(今赭山路)、江东路、胜利路(今赤铸山路)、解放西路(今天门山西路)等多条道路垂直相交。自它建成那天起,就一直是我市的一条城市交通要道。尽管在芜湖市的交通路牌上,早已不见了“工业干道”的字样,但是,这条路却见证了芜湖工业曾经的发展与辉煌,成为老一代芜湖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这里 | 是城市大动脉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制订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芜湖市在“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歌声中,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1954年,国内最大规模的纸版厂——芜湖东方纸版厂在四褐山脚下动工兴建,并于1956年建成投产。1956年,公私合营芜湖市第一铁工厂,这家原来由民族实业家吴兴周等人共同创办的私营恒升铁工厂,从吉和街迁址到秃矶山脚下,开始承包国家重点工程——铜官山硫酸塔等设备的制造安装任务,1958年易名为地方国营芜湖市红旗机床厂,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1958年,芜湖发电厂也在褐山北麓建设厂房,扩大生产。也是这一年,芜湖冶炼厂筹备处由北京路迁址到四褐山脚下的杨家祠破庙里办公,征地拆迁,破土动工,兴建厂房。然后,当时从市区通往四褐山脚下的,只有一条便道。
1958年,市政部门开始动工修建一条连接市区与四褐山脚下的主要道路。这条道路南从大官山与周家山两山脚下相接处起,与劳动路(今中山北路)成“T”型字相交,一路逶迤向北,穿过秃矶山、齐落山,直达四褐山脚下止。这条道路历时两年分两次先后完工:1958年10月,从与劳动路交接处至广福(村)路一段长约4000米的道路交付使用;1959年12月23日,从广福路至褐山路全长6190多米的道路建成通车。建成后的褐山路全长10014米,因为连接着大片工业区,遂被命名为“工业干道”。
工业干道建成后,多次进行整修改造,上世纪60年代改为沥青路面,上世纪90年代又改成水泥路面。道路普遍宽度为23米左右,最宽的地段达到40余米。工业干道在建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我市最长最宽的交通大动脉。
1966年8月29日,工业干道改名为大庆路。1981年7月16日,大庆路又被改名为长江路。2000年11月后成为长江北路、长江中路的一部分。不过,一些老百姓仍然习惯称之为“工业干道”。
这里 | 有座周家山
工业干道南端这一带,人们习惯称之为“干道口”,直到上世纪80年代,位于这里的公交车站牌上还赫然写着“干道口站”。在干道口站西侧曾经有座周家山,民国八年(1919)《芜湖县志》记载:“周家山在县西北五里,踞驿山左,与蟂矶灵泽祠遥相并峙,山之左有大小官山。”周家山海拔只有20多米,但也是昔日芜湖一处风景名胜之地。山南麓曾建有一所“芜湖圣爱女修道院”(简称“修道院”),建成于1916年,为当时基督教中华圣公会所建。修道院里有圣爱堂,为圣爱女修道院的礼拜堂。圣爱堂曾办有圣爱小学、针线房、真光诊所、幼稚园和识字班等,从事一些慈善活动。芜湖人熟知的王莹就曾在圣爱小学读过书。如今,修道院还有残存的遗迹可寻。
周家山西麓有家芜湖铁工厂,1954年被易名为国营芜湖造船厂后,进行大规模基建工程,挖山取石,修筑道路和大埂(时称“造船厂大埂”),山被逐渐挖平,建起造船厂新工村职工宿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临近工业干道的周家山地块,先后被宣城地区建材公司、新华印刷厂和白熊冰厂等单位占用,建起高大的办公楼、厂房和大片住宅宿舍区,从此,周家山彻底消失在人们视野里了。
这里 | 承载着芜湖工业梦想
工业干道建成前后,有众多的工厂企业云集在干道两旁,建厂兴业。从南一路往北,著名的工厂有:芜湖市新华印刷厂、芜湖市白熊冰厂、芜湖市第三塑料厂、芜湖市开关厂、芜湖电工机械厂、芜湖市民生锅厂、芜湖市跃进橡胶厂、芜湖丝绸厂、芜湖市前进步鞋厂、芜湖市金属家具厂、芜湖市日用工具厂、芜湖市第二棉纺厂、芜湖红旗机床厂(后来又改名为“芜湖重型机床厂”)、芜湖起重运输机器厂、芜湖市毛巾厂、芜湖印染厂、芜湖市第二塑料厂、芜湖市船用机械厂、芜湖市砂制品厂、芜湖市消防器材厂、芜湖市标准件厂、芜湖市水表厂、芜湖市长江船舶设备厂、芜湖市园林工具厂、上海救捞局芜湖潜水装备厂、芜湖市晶体管厂、芜湖市无线电五厂、芜湖市拆船厂、芜湖市第三制药厂、芜湖市江南玻璃厂、芜湖锅炉厂、芜湖轴承厂、芜湖市光华玻璃二厂、芜湖铜网厂……工业干道成了芜湖市名副其实的工业走廊,见证了芜湖现代工业体系的初步形成与发展。
在工业干道北端的四褐山脚下,也云集了芜湖化工厂、芜湖市砖瓦厂(后来改名为芜湖市新型建筑材料厂)、芜湖市玻璃钢厂、芜湖市江南铜材厂、大有化工厂等工业企业,加上芜湖发电厂、芜湖东方纸版厂、芜湖冶炼厂等工厂,形成了芜湖又一个新兴的工业集中区。隆隆的机器声,此起彼伏,昼夜不息。
这些工厂企业都曾经演绎过一桩桩辉煌的传奇,留下许多精彩的故事,在芜湖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创造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里 | 是天堑变通途的必经之地
几乎在工业干道建成的同时,芜湖火车轮渡也建成了,火车轮渡南岸的铁路路基与工业干道在王家巷垂直相交,繁忙的火车轮渡运输常常造成工业干道车辆与行人拥堵。上世纪80年代末,市政部门开始修建一座“铁跨公”立交桥,立交桥引道全长629.63米,分设快车道、慢车道和人行道,于1990年7月4日建成通车,大大缓解了工业干道的交通压力。如今,长江三桥南岸引桥也在这里凌空飞架,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上世纪90年代前后,原来工业干道两旁的工厂先后进行企业改制,一些工厂企业渐渐退出市场,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一些工厂企业浴火重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户于工业干道北侧,“筑巢引凤”,吸引来一批新兴的工厂企业入驻,工业干道又成为进出开发区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
60多年风雨沧桑,过去的工业干道及两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当你经过这条路时,是否还记得“工业干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