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小店区岗头村北齐刘贵墓 |
图一 太原小店区岗头村北齐刘贵墓位置示意图
岗头村位于太原市小店区东北部、
属太原东山山前丘陵地带。(图一)
当地公安机关协助
岗头村村委会收缴回部分文物。
一、随葬品
刘贵墓随葬品大多残破,经修复,除墓志外,完整和可辨个体共计28件。(后附表一)
(一)陶 器
共26件,均为泥质,分为生活器皿、镇墓兽、出行车具、动物俑、陶俑等。
瓶1件。标本LGM1∶26,红胎。仅存口部。喇叭口,宽平沿,圆唇,沿口间有一圈凸棱和一圈细凹弦纹。口径6.7厘米,沿宽1.3厘米,残高3厘米。(图二,1)
镇墓兽2件。标本LGM1∶19,灰胎。头鬃残损。蹲立状,人首兽身,白面黑发,眉峰突起,高鼻厚唇,脖颈粗短,昂首怒视。胸侧用黑线描画出卷曲翅羽,背脊竖两撮鹿角状鬃毛。前腿蹬地,蹄足,臀蹲地,后腿肥壮,弯曲状,后足不明。长尾宽扁,尾面有凸棱,尾尖向下弯。残高31厘米,宽15.2厘米,长20.5厘米(图二,7)。标本LGM1∶20,灰胎。仅存头颈部。人面,姿式不明。红色发带,黑发于头顶挽结,呈盘蛇状。白面,高鼻血口,两腮及下颌有锯齿状络腮胡,鬓毛长垂。胸部饰彩色条纹,左前腿上部有黑线描画的卷曲翅羽,涂抹白、红色料。残高25.5厘米,残宽9.6厘米,残长16.5厘米。(图二,8)
车轮1件。标本LGM1∶25,灰胎。残,修复完整。轮素面,轴内心中空。轮径15.5厘米,轴心径2厘米,通高5.5厘米,轮厚0.8厘米。(图二,3)
图二 随葬品
1.陶瓶(LGM1∶26) 2.陶马(LGM1∶22)
3.陶车轮(LGM1∶25)4.陶猪(LGM1∶24)
5.陶猪(LGM1∶23) 6.陶马(LGM1∶21)
7.陶镇墓兽(LGM1∶19) 8.陶镇墓兽(LGM1∶20)
陶猪2件。标本LGM1∶23,灰胎。面部及前蹄足部分残缺。阔鼻,两短耳贴伏,体长身宽,体黑色,背脊突隆,四蹄足蜷曲,呈匍匐状,细短尾歪向一侧。残长15.5厘米,宽7.4厘米,高5厘米(图二,5)。标本LGM1∶24,陶母子猪,灰胎。身有裂痕。母猪黑色,侧卧地呈哺乳姿态,尖嘴,目圆睁,耳贴伏,圆鼓腹,露出右侧四乳头。四头黑色小猪仔呈趴伏状,后足蹬地,尖尾下垂,吮吸母猪侧乳。长17.6厘米,宽9.6厘米,高4.7厘米。(图二,4)
陶马2件。标本LGM1∶21,具装马,仅存头颈部。灰胎。马头戴镶红边长鳞片黑色面甲,两耳竖起。颈围长鳞片状白色甲衣,甲片上饰红点,脊部披镶有云头纹的红色皮甲。残高16.3厘米,残宽7.5厘米(图二,6)。标本LGM1∶22,马背残片。马体黑色,带饰华丽,应该是仪仗马。残长9.5厘米,残宽8.5厘米。(图二,2)
陶俑20件,均为前后合范模制而成,泥质灰胎或红胎,以武士俑居多。
盔甲武士俑4件。标本LGM1∶1,灰胎。残,修复完整。俑表情威严,双臂弯曲,手握拳,虎口处有圆形插孔,并脚站立,身形笔直。头戴枣红色翻耳扇护颈圆顶帽,着明光铠甲衣,内衣底边褶皱露出,中衣厚实,外衣为镶红边杏黄色窄长袖大氅,勾勒出腰身曲线。下身穿白色宽口大裤,裤口呈喇叭状,盖住脚跟和脚面,露出圆头鞋。残高50厘米,体宽15.5厘米(图三,1)。标本LGM1∶2,灰胎。头、躯干无法粘接。呈站立状,双脚略外撇。面庞方阔,杏目圆睁,颧骨高出,鼻梁挺直,厚唇,凹腮。头戴白色圆顶兜鍪,着橘红色明光铠胸甲。白袴,袴膝部呈圆箍状,口宽大,盖住脚面,露出圆头鞋。残高26厘米,残宽12厘米(图三,2)。标本LGM1∶12,红胎。残损严重,修复完整。并脚站立状。面阔腮圆,细目,弯眉,厚唇,鼻尖扁平,似受到人为摁压或切削,带有笑意。右臂自然下垂,手部有执物圆孔。左臂上曲至肩部,手曳拉一提拉环,拉环搭于左肩,另一端系长盾。头戴兜鍪,内着白色短袖长襦,外穿明光铠甲衣,腰束宽革带。下穿白袴,膝部臃肿,袴口宽大,盖住脚面,露出白色圆头鞋。俑残高22.7厘米,宽7.8厘米(图三,6)。标本LGM1∶13,灰胎。残损严重。脸颊方阔,“丫”形眉,长眯眼,阔嘴红唇,嘴角微上挑,人中深切,表情宁静。头戴红色兜鍪,着红色高圆领内衣,外披镶红边白色裆护甲,护甲衣袖窄短,腰部系带。残高12.5厘米,宽8.5厘米。(图三,3)
执物武士俑4件。均为灰胎,残。标本LGM1∶4,并脚站立状,头部泥胚受到过挤压,帽饰和面相稍变形。广额丰颐,弯眉,细目,朱唇。两臂上曲,双手均有一执物圆孔。头戴白色圆顶折角风帽,内着白色高圆领窄袖襦,外穿桃红色翻领襦,袒右肩,左衣襟向右斜拉过胸口,再系于腰上。残高25.5厘米,宽7.5厘米(图三,5)。标本LGM1∶11,头佚,左足残损。左臂微曲,右臂自然下垂,手部有柱状执物孔,并脚站立。内着橘红色窄长袖襦衣,外穿橘红色大翻领右衽窄袖襦,外衣背面中心有一上下贯通的合缝线,系大红腰带。下穿白色宽口裤,裤口盖住脚面,露出白色小尖头鞋。残高20.5厘米,身宽7.2厘米。(图三,7)
图三 随葬陶俑
1.盔甲武士俑(LGM1∶1) 2.盔甲武士俑(LGM1∶2)
3.甲武士俑(LGM1∶13) 4.拄剑武士俑(LGM1∶9)
5.执物武士俑(LGM1∶4) 6.盔甲武士俑(LGM1∶12)
7.执物武士俑(LGM1∶11) 8.风帽俑(LGM1∶7)
风帽俑2件。灰胎。残损严重。标本LGM1∶7,腿足残缺,已修复。面庞方阔,细目,挺鼻,垂耳,朱唇,下巴微翘,略有笑意。两臂自然下垂,并脚站立。戴黑色三棱风帽,腰系宽革带。残高28厘米,宽8.8厘米。(图三,8)
拄剑武士俑3件。灰胎。残损严重。标本LGM1∶9,头佚。上身臃肿,双臂曲于胸前,下身体态婀娜,并脚站立。两手拄一柄长剑,剑身修长。内着白色内衣,外穿大红交领阔袖长襦,袖口自然下垂,长及膝下。下着白色大口裤,裤口喇叭状,完全盖住脚面。残高20.6厘米,宽8.2厘米。(图三,4)
武士俑4件。标本LGM1∶14,灰胎。残损严重。两臂贴于腹侧,右手有柱状执物孔,并脚站立。着橘红色窄长袖内衣,外穿白色右衽长襦。白裤,裤口盖住脚面,裤口有挽折痕。脚穿小圆头鞋。残高12.5厘米,宽7.1厘米。标本LGM1∶15,灰胎。膝以上残缺。右臂下垂,并脚站立。上穿白色长襦,腰系黑带,下穿白裤,足穿白色尖头鞋。残高15厘米,宽7.6厘米(图四,1)。标本LGM1∶17,红胎。残破严重,面目不清。残高6厘米,残宽7.6厘米(图四,2)。标本LGM1∶18,红胎。残存上身。残高8.2厘米,残宽3.5厘米。
图四 随葬陶俑
1.武士俑(LGM1∶15) 2.武士俑(LGM1∶17)
女官俑1件。标本LGM1∶16,灰胎。头佚,前半身膝部以上残缺。双臂自然下垂,左手挽起裙角,站立状,双脚微外撇。上身穿鲜红色长袖短襦,下穿白色高束腰曳地长裙,一角裙摆向上扭转至身体左侧腰间。长裙盖住脚面,隐约露出尖头鞋。残高15厘米,残宽5.2厘米。
(二)铁器、铜器及墓志
三足铁器1件。标本LGM1∶27,残,锈蚀严重。口沿不存,圜底,三足方扁,足外撇。残宽14.3厘米,残高8.1厘米,足宽2.3厘米,壁厚0.6厘米。(图五,1)
图五 随葬品
1.三足铁器(LGM1∶27) 2.碗形铜器(LGM1∶28)
碗形铜器1件。标本LGM1∶28,黄铜质,实用器。残损,锈蚀严重,器壁未染锈部分光亮如新。口稍内敛,圆唇,直壁下收,碗壁厚度不均,底残。沿外有一圈细凹弦纹。残高6.6厘米,残径11.9厘米,壁厚0.1厘米。(图五,2)
志石1合。标本LGM1∶29,青石质。志盖盝顶,顶面四角各阴刻单朵莲花,莲瓣坚挺有力。顶面中心纵向阴刻“齐故仪同刘君墓志铭”,共3行9字。长59.5厘米,宽59.8厘米,厚9.5厘米。志石志文为隶魏字体,颇多异别,杂间小篆。长58厘米,宽58厘米,厚7厘米。志文22行,行24字,计487字。志文释读如下。(图六)
君讳贵,字至迁,河涧武垣人也。自颜表相,步骤区中;日角称奇,/华英宇内。[降]绵瓞侯王,系绪槐棘。基构与昆嵩等峻,源流共河/汉倶泻。祖因逰宦,遂家于显州,为大酋长。父恶奴,为莫河弗。君/命世挺迈,□时杰出。风仪魁岸,器度弘远。抽刀涌泉之气,俦功曩/昔;开石饮羽之伎,比事起前。献武皇帝练石断鳌,经启王/业。思徨俊乂,共康治道。引为亲信,隐若腹心。开除奉车都尉,加/中坚将军。又除镇远将军、步兵校尉。封同官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迁征虏将军、第一副都督。寻除安北将军,转男为子,别封/汝南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迁抚军将军、若曷直荡正都督,食/新昌县干。乾明之初,除乡郡太守。未及之官,转除高都、长平二/郡太守。君性闲制锦,志解棼丝。门有留驹,路无佩犊。去蝗集凤,/风烈可想。持今望古,彼亦何及!迁使持节都督东夏州刺史。而/天道暝昧,与善无征。未穷上寿,忽焉下世。朝廷嗟伤,追赠假仪/同三司,都督郑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郑州刺史,卫尉卿。品爵/如故。以河清二年五月九日,窆于黄陵城西北□里。将恐桑田/有徙,陵谷匪恒。高山景行,无由慕仰。刊石泉门,贻诸来世。
其词/曰:/长源淼淼,层构巍巍。八宏再穆,九五重辉。绵联轩盖,交袭黻衣。/积德斯在,余祉攸归。珠岸齐荣,玉山等闰。丹穴峻举,青丘高引。/事主毕忠,在朋居信。利见之始,如明之晋。灵夔远震,枢斗高悬。/雄才逸伎,开石飞泉。专城宠德,裂地襃贤。一随物化,永逐风烟。/唯名不朽,金石攸镌。(文中/为另行)
1
志
盖
志
石
图六 墓志拓片
二、结 语
墓主刘贵,与《北齐书》中的刘贵并非一人。《北齐书》传主刘贵,东魏兴和元年(539年)十一月卒,北齐孝昭帝时期(560年)诏享高祖庙庭。本墓主史书无载,祖籍河涧武桓(今河北肃宁县城东南),祖父曾居显州,尊位大酋长,父名恶奴,任莫河弗官职,至刘贵时改汉姓,并葬于太原,这些信息反映了刘贵一家三代内迁、汉化的过程。刘贵历任奉车都尉、中坚将军、镇远将军,高都、长平二郡太守,食新昌县干。志文中,墓主生年不详,卒于北齐河清二年(563年)五月九日,“窆于黄陵城西北□里”。刘贵墓应当距黄陵城不远,黄陵地名,沿用至今,地理位置虽有变迁,但至少说明在北朝时期这一地名就已经存在。
刘贵墓完全被毁坏,包括志石在内现存随葬品共计29件,种类较多,推测原墓葬中各种随葬品的数量也一定相当可观。随葬陶俑,一部分俑明显具有太原本地陶俑的特点,如标本LGM1∶4、LGM1∶7、LGM1∶12,面相长圆,双肩下溜,身姿挺拔。而另一部分陶俑的形制则受到周边地区同期陶俑的影响,如标本LGM1∶2、标本LGM1∶13和标本LGM1∶8~10,脸颊方阔,厚肩宽胸,颇具棱角,其面相体态与河南、河北北齐墓之鲜卑武士俑较接近,同时又兼有一些北周陶俑宽厚粗犷的风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标本LGM1∶1,该俑体态笔直,衣着考究,一改太原北齐镇墓武士俑怒目圆张、龇牙咧嘴和挺胸腆肚的特点,俨然一个干净利落、风度翩翩的大将军形象,表现出浓重的写实之风。在器具类方面,三足铁器为实用器,虽残损锈蚀严重,但形制接近库狄业墓出土的铜釜,在太原出土的北齐墓文物中,这种铁质实用器实属少见。另外,碗形铜器的材质与器形和库狄业墓、韩祖念墓出土的青铜器相同,此类铜器都属西域舶来品。刘贵墓志和志盖的书写,刚柔相济,舒朗端正,字体笔法兼具魏碑和楷体风格,笔画字形具有“蚕头燕尾”的隶书特征,而间架结构又有篆书特征。总体来讲,志文字体杂糅了多种书体的风格,是北朝时期字体演变的真实表现,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
此外,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调查刘贵墓情况时,对周边区域也进行了考古勘察,发现距离刘贵墓北约700米的老峰村尚存一座颇具规模的墓葬,该墓封土高大,满布盗洞,形制类似于彭城太妃墓和徐显秀墓的地面封土。另外,沿太原东山西麓的山前坡地南北方向,发现的北齐墓葬有王家峰村徐显秀墓、王家峰村狄湛墓、南坪头村电池厂憘墓、南坪头村煤校库狄业墓、郑村柳子辉墓,西南方向的太原市区则有榆次韩买奴墓和寿阳库狄迴洛墓,共计7座之多,说明太原东山一线地势高亢的黄土塬在北齐时期已经是重要的墓葬区了。
修 复:刘粉英
绘 图:朱岁明
拍 照:淡甲泉、原江
拓 片:袁旭瑞
执 笔:彭娟英、陈庆轩
附表一 刘贵墓随葬品一览表
END
图文|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