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这首名诗,一连镶嵌五个地名,短短四句足以惊艳世界

记得有人曾经问过小珏,为什么诗人成名的时候都很年轻,而小说家相对大器晚成。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解释是,小说情节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需要大量生活经验和阅历,所以不可能太过年轻就能写得出优秀的小说作品。诗人则不同,诗歌靠是灵感,还需要勤学苦练打磨,但更多的是与生俱来的天赋。

最伟大的诗人李白自然拥有这样的天赋,他的才华,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显露无余。即使是诗人井喷的大唐,他也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的七言绝句,不仅文词优美,意境清朗,更是彰显了唐朝盛世时代的气象。更绝的是,这首诗中,顺手嵌入了五个地名,还不露痕迹。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景,它是说在高高的峨眉山上,升起了半轮秋月,流水匆匆的羌江之上,还看见月亮的倒影。在如此美丽的清秋夜景之下,诗人在第三、四句则阐述了自己的目的:夜晚乘着小船,离开清溪前往三峡,思念你却很难见到,只好恋恋不舍前去渝州。

这首诗是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写得俊美潇洒,完全体现出诗仙从容淡定的风格。这可以归结为思乡诗、离别诗,因为这是诗人年轻时第一次离开蜀地所写,虽然有对家乡的点点思念,却没有悲愁的气氛。无论是在情绪和景致上,都洋溢着大唐盛世的自信和优雅。

更为奇特的是,在数万唐诗之中,没有一首能像它那样,在二十八字之中,镶嵌了五个地名。它们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也是诗人行进的路线。虽然如此,但一点都没有生硬之感,宛如天成。这五个地点相连,仿佛是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的画卷。

这里功底强在哪里?就强在这五个地点跨度如此之大,而李白却信手拈来,就在这短短一夜的时间维度,串联起如此绵长的空间维度。在这中间,仿佛没有凝滞,顺流而下,起点和目的地明确,读起来也一气呵成。所以,明朝人凌宏宪在编写《唐诗广选》中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此等神韵,岂他人所能效颦?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大约是23岁的年龄,却能将诗歌艺术运用到如此娴熟的程度。这是他第一次离开蜀地,也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满怀着梦想和希望。当时的唐朝,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顶点开元年间。此时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国力强盛,从各方面散发出无限活力。

不光是李白的诗歌,就是此时其它诗人的作品,也是流露出大国风范。正是在这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李白才以自己超人的天赋,写下了这篇传世千古的佳作,为大唐锦绣盛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