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被诬陷而死,临终前诅咒宰相该死,六年后字字应验
永徽四年,大唐朝廷突然发生了一件爆炸性新闻。驸马房遗爱因对唐高宗李治不满,联合另外几个驸马意图谋反。然而,这些人手上无兵无权,根本成不了大事,反而将此事泄露出去,酿成了大祸。
本来,房遗爱这些胆大妄为之人,死了也就死了,然而此事却莫名其妙将吴王李恪牵连进来了。这件事,主要是房遗爱他们拉上了荆王李元景,李恪为什么会被拉进来垫背呢?
原来,这都是长孙无忌的诡计。在唐太宗晚年,废掉太子李承乾,又囚禁了魏王李泰,而且对新任太子李治也满意,打算立吴王李恪为储君。然而,前三位都是长孙皇后的嫡子,也就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既然李承乾、李泰没有希望了,长孙无忌当然要死保李治了。
因此,在唐太宗与之商量时,长孙无忌极力劝阻了皇帝废立太子的打算,不过对于李恪的憎恶、敌对和反感,从此就已经注定了。在这次房遗爱事件中,长孙无忌是主审官,他无中生有,硬生生将话题向吴王身上引。
房遗爱也是官场老油条了,如果没有一点眼力劲,还谋什么反?为了求生,长孙无忌要他说什么,他就说什么,只要自己有一丝一毫的希望,他就不愿意放过。但是,根据《永徽律疏》,房遗爱属于“十恶”罪,应该判处死刑,不适应于自首。
房遗爱咎由自取,死有余辜,然而最倒霉的是吴王李恪,他被逮捕后,在皇城宫禁中被缢身亡,年仅34岁。堂堂天可汗的儿子,堂堂的王爷,居然被一个宰相玩弄于股掌之中,要生就生,要死就死,岂不是很悲哀吗?
然而,据《大唐新语.酷忍第二十七》记载,李恪含冤莫白,无能为力。他也知道这一切都是长孙无忌搞的鬼,因此在临死之前,他诅咒说道:
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若宗社有灵,当见其族灭!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诅咒竟然来得如此之快。在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既是宰相,又是外戚,一时间天下朝臣没有敌手。唐高宗又懦弱,凡事唯唯诺诺,这让长孙无忌很有大权独揽的意味。
然而,长孙无忌最终没有将权臣的瘾过足。他遇到了一个更狠的角色,那就是武则天。本来,武则天只是唐高宗的一个才人,根本不是长孙无忌瞧得上的对手,然而武则天却将唐高宗迷得神魂颠倒,从立皇后这件事开始,就与长孙无忌展开了斗争。
当时,唐高宗要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长孙无忌坚决反对。朝臣中基本上都站在宰相一边,然而唐高宗在武则天的怂恿下,硬是借褚遂良御前无礼的机会,强行做出了决断。
此事之后,武皇后与宰相长孙无忌的矛盾到了白热化,双方只有你死我活的关系。历史就是这么巧合,当初长孙无忌陷害吴王李恪,罪名是谋反,而武皇后也是如法炮制。武后的心腹许敬宗率先发难,指示人密奏揭发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谋反。
对于大唐来说,长孙无忌奉献了一辈子,对于李治来说,长孙无忌有拥立之功,唐高宗死活也不相信舅舅会造反。但是,当许敬宗将捏造的证据抛出时,唐高宗也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件事的可能性。毕竟一个如此重要的人物造反,可能摧毁的就是唐朝基业,他冒不起这个险。
最后,许敬宗高呼了一句话:臣闻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大机之事,间不容发,若少迟延,恐即生变,惟请早决!
这句话最终打动了唐高宗,没有经过审讯,直接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官爵和封地,发配到黔州。他的儿子们相继被罢官,发配到岭南。当年,唐高宗又派李勣、许敬宗重审此案,这反而成为了长孙无忌的催命符。
许敬宗派中书舍人袁公瑜前往黔州审理,然而袁公瑜刚到黔州,便命令长孙无忌自缢。此时,距离吴王李恪之死只有短短六年时间。六年时间,就让这个诅咒应验了一大半,只不过长孙无忌的儿子们虽然饱经贬谪流放之苦,但好歹还没被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