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和殖民地革命:中东

  其时,阿拉伯的民族主义在中东同在北非一样富有战斗性。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月中,英国人放弃了对埃及和伊拉克的控制,这两个国家都加入了国联。但阿拉伯的民族主义者远没有得到满足,因为英国人对这些国家仍行使着控制权。他们保留了各种特权,包括在苏伊士运河保留守备队、在伊拉克保留3个空军基地以及同埃及一起管理苏丹的权力。法国人的顽固态度更令人愤慨,他们继续将叙利亚和黎巴嫩作为托管地加以控制。最重要的是,由于2O世纪30年代中大批犹太人迁入英国控制的巴勒斯坦托管地,阿拉伯的民族主义已被唤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富有政治意识的阿拉伯人或是保持中立,或是公开反对西方列强。一位阿拉伯学者在提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数年中的痛苦经历时这样说道:"……在以民主主义的名义实行的压迫和以法西斯主义的名义实行的压迫之间,没有什么可选择的。"许多阿拉伯领导人确信希特勒会获胜,他们想站在胜利者一边。这些因素说明了为什么1941年5月伊拉克会爆发亲轴心国的起义,为什么埃及国王法鲁克一世会不顾他的条约义务,只给英国人极勉强的援助。

  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拉伯民族主义者未能实现他们的抱负,但战后新的势力均衡却为他们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他们立即利用了这一机会。战前控制中东的英国和法国这时开始急剧地衰退。一个权力真空产生了,美国和苏联都想填补进去。阿拉伯人巧妙地利用英法的衰弱和美苏的竞争,挑拨一方反对另一方,从而使他们能取得在几年前会是十分荒谬的让步。阿拉伯人还因他们对中东巨大的石油储藏量的控制而使自己获益匪浅,这种巨大的石油储藏量在战后头几年中对西方来说似乎尤其不可或缺。

  1944年10月,阿拉伯人组成了阿拉伯国家联盟,以协调它们的政策,充分扩大它们的势力。阿拉伯联盟在叙利亚和黎巴嫩首次获得了反法国人的成功。1945年5月,法国一支远征队在贝鲁特登陆,并着手轰炸大马士革,企图吓倒当地的民族主义者;这种战术早先在ZO世纪20年代很盛行,但此时却没有奏效。阿拉伯联盟理事会立即举行会议,并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所有法国军队部撤走。丘吉尔支持阿拉伯人。尤其是因为战争尚未结束;他不想同中东已被唤起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相对抗。在英国的压力下,法国人撤走了他们的军队,1945年7月,同意结束他们对中东的统治。

  战后,在埃及,民族主义颌导人的目标是废除或修改1936年的条约,这一条约是英国控制运河区和苏丹的合法依据。1946年,双方的直接谈判未达成协议便终止了。第二年。埃及将它的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安理会,但又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1951年,埃及采取了直接行动,宣布废除1936年的条约。法鲁克被宣布为"埃及和苏丹的国王",自愿军发动游击战,进攻驻守运河区的英国部队。结果证明,无论是宣布法鲁克为国王还是进行游击战,都是无效的。由此产生的失望加上对巴勒斯坦战争中惨重失败的普遍不满,最终导致了1952年7月的军事政变。穆罕默德·纳吉布将军夺取了政权,并迫使国王法鲁克退位。

  1953年8月12日,纳吉布清除了埃、英之间闹摩擦的一大根源,因为他在这一天同英国缔结了一个协定,根据该协定,苏丹人有权对独立、与埃及联合或其他行动方针作出选择。苏丹人决定独立,1956年,苏丹加入了自由国家的行列。埃及人剩下的不满——英国人继续呆在苏伊士运河区——一是由代替纳吉布成为埃及新政权首脑的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消除的。1954年IO月19日,在经过长期的谈判之后,纳赛尔同英国签订了一个协定,根据该协定,英国守备队将按所规定的条件撤离运河区,那里的英国设施将转交给埃及。

  阿拉伯民族主义在叙利亚和黎巴嫩、在埃及和苏丹都获得了成功,但在巴勒斯坦却遭到了惨败。希特勒控制下的欧洲大肆灭绝犹太人引起了要求向绝望的幸存者开放巴勒斯坦的巨大压力。1945年8月,杜鲁门总统提议,让10万犹太人进入这一托管地;1916年4月,一个英美调查委员会提出了赞成总统这一建议的报告。阿拉伯联盟的反应是发出警告说,它将坚定不移地反对犹太人的流入,如果必要的话,它还准备使用武力制止这种流入。干是,联合国派了一个实情调查委员会去巴勒斯坦,联合国大会在收到该委员会的报告后,于1947年11月29日投票赞成将这一托管地划分开来。第二年的5月14日,犹太人根据这一划分决议,宣布建立犹太人的国家,称为以色列;同一天,杜鲁门总统承认了这个新国家。第二天,阿拉伯人实行了他们一再威胁要采取的行动,派军队越过以色列边界。

  战争的进程与人们所期望的相反。阿拉伯军队缺乏纪律、团结和有效的领导;以色列人差不多是背水一战,因而完全具有这三种优点。他们不仅击退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阿拉伯人的进攻,而且因此,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进攻西奈半岛,两天后,英法进攻苏伊士运河。

  从一开始起,进攻计划就被无可挽回地搞糟了。以色列人迅速通过了西奈半岛上埃及人的防线,但英国人和法国人却没有作好充分准备,直到11月5日才开始真正登陆。埃及人的抵抗软弱无力,一位英国上校说:"这很象一次极好的演习。"但到这时,进攻已为时太晚。来自四面八方的批评和反对愈来愈猛烈。正如所预料的那样,苏联就竭力进行反对,并发出事实上的最后通牒,要求英法停止进攻。美国事先没得到进攻的消息,这时也激烈反对它的盟国,尽管未和苏联人采取一致步骤。联合国以压倒的多数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所有外国军队都"立即"撤出埃及。侵略国最初拒绝了这一要求,但最后,它们还是因国外不可抗拒的压力和国内严重的意见分歧而不得不让步。联合国向西奈半岛派遣了一支紧急部队,以维持以埃之间的和平,到12月底时,英法联军的最后一支部队乘船返回了本国。

  苏伊士危机的直接后果对西方来说是一次惨重的失败,对纳赛尔及其苏联支持者来说却是一次彻底的胜利。美国同其欧洲盟国之间的关系遭到了严重的损害,尽管是暂时的。纳赛尔的军队虽然被以色列人轻而易举地击溃,但他本人却成为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英雄,因为他夺取并保住了苏伊士运河。

  从更长远的观点看,可以认为远征苏伊士是老牌帝国主义的最后立场。如果考虑到纳赛尔援助阿尔及利亚反叛者、靠近苏联、进行持续不断的反西方广播宣传运动和最后夺取苏伊士运河这些所作所为的挑衅性,那么,对英法采取那样的行动也就不会感到奇怪了。以过去的观点和惯例来判断,远征苏伊土似乎完全是可解释的、正当的行动,它的发起者就是这样认为的。

  然而,意味深长的是,这一远征并没有被2O世纪中叶的世界承认为是情有可原的、正当的。相反,它遭到了亚洲和非洲国家的坚决反对。英国决定让步的一个原因是印度和巴基斯坦提出了直截了当的警告:如果英国不让步,它们将退出英联邦。即使在英国和法国国内,也存在着严重的意见分歧。例如,英国绝大多数报纸就支持谴责这一远征为"艾登的战争"的无数次集会和示威游行。苏伊士危机的意义在于,它象一道闪电,揭示了纳赛尔和尼赫鲁的世界与罗得斯和吉卜林的世界尽管仅相隔半个世纪,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帝国主义的时代已让位于殖民地革命的时代。

(0)

相关推荐

  • 埃及不等于古埃及?曾孕育绚烂文明,如今为何成了中东的小印度?

    埃及不等于古埃及?曾孕育绚烂文明,如今为何成了中东的小印度? 相信当我说到埃及时,你的脑袋里,一定会第一时间想到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法老.木乃伊.但,如果弟球说:以上这些元素,与今天的埃及基本没什么关 ...

  • 马米什:在总统亚洲行返回埃及后 将实施新的苏伊士运河关税标准

    [中埃网]讯:埃及(股市报)网站3月1日报道,苏伊士运河管理局主席马米什表示,新的运河收费标准在总统亚洲行结束返回埃及签批后开始试实施,马米什对新的收费标准没有透露更多的细节,是增加或者减少. 马米什 ...

  • 苏伊士运河为何不挖宽?挖宽一次要80亿美元,挖宽后能多挣多少?

    众所周知,苏伊士运河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国际航道之一,它连接了印度洋和大西洋,是亚非欧三州人民来往的主要通道.它一堵塞,就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不,前段时间,苏伊士运河就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 ...

  • 苏伊士运河的前世今生:一条水道,左右帝国沉浮|苏伊士运河区|埃及

    拜货轮"长赐号"所赐,苏伊士运河航道23日开始的"塞车"事故仍未结束.截至27日晚,在苏伊士运河排队等待通航的船只已经达到了321艘.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 ...

  • 苏伊士运河:法老、石油与黄金水道

    文 胡同 对于埃及来说,封锁河道每延长1小时,就损失4亿美元. 北非,埃及的苏伊士运河上,一艘货轮的搁浅,堵塞了联通欧亚贸易的海上航道.这艘货轮,让全世界都开始关心起苏伊士运河. 埃及,被称为金字塔之 ...

  • 苏伊士运河,为何最终塑造20世纪世界格局?

    苏伊士运河危机 作者|霈霖 责编|Thomas 2021年3月23日,一艘载重22万吨.长度400米的货船在苏伊士运河里搁浅打横,而河道宽度却只有130米,整条运河因此堵塞了近一个星期.据估计,苏伊士 ...

  • 由苏伊士运河堵塞想起的千古谜题:为什么隋炀帝宁愿亡国也不惜代价要修大运河?

    近期最大的新闻莫过于苏伊士运河堵塞了.3 月 23 日,中国台湾货轮"长赐号"在苏伊士运河新航道搁浅,苏伊士运河航运被迫暂停.这一"堵",不仅卡住了国际海运的一 ...

  • 冷战和殖民地革命:国际影响

    25年内,几乎拥有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的63个国家赢得了独立.如此空前规模的一场运动必然产生深远的国际影响.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实质上是消极的--即殖民地的丧失并没有毁灭殖民国家 ...

  • 冷战和殖民地革命:南非

    热带非洲与北非及南非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前一个地区欧洲移民较少,后两个地区则有着大批欧洲移民.这一差别解释了1954年至1962年间使阿尔及利亚遭到破坏的残酷的武装斗争的原因,也解释了70年代中彻底毁 ...

  • 冷战和殖民地革命

    殖民地臣民和帝国当局之间的斗争与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冷战是同时进行的.这两种运动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苏联,尤其是共产党中国,支持殖民地革命,将殖民地革命看作是破坏西方的威望.削弱西方的力量的一种手段.相反 ...

  •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阿拉伯中东

    反抗的格局 正当土耳其人成功地撕毁<塞夫尔条约>之际,阿拉伯人正在顽强地抵抗指派给他们的受托管理国.与<侯赛因-麦克马洪协定>相反,叙利亚-黎巴嫩已作为托管地分给法国,美索不达 ...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影响及对策

    新科技革命或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牢牢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会窗口&quo ...

  •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我国的独特优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运行方式.国际竞争范式和世界格局发展走势.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互动模式亦更为复杂.在此背景下,深刻认识新一 ...

  •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   任辉 为引领党员干部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推进"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5月8日,县林业 ...

  • 严立平‖著名革命诗人蒲风(连载·一)

      著名革命诗人蒲风(连载·一) 文/严立平 简 要 说 明 这是历史不是小说.本文是<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选题之一 (待出版),   共十章 约3万8千字,拟逐日发布.该书系写作要求&qu ...

  • 严立平‖著名革命诗人蒲风(连载·二)

    著名革命诗人蒲风(二)古城雷声 文/严立平 (接上)1925年,古城梅县风雷激荡,大革命浪潮汹涌澎湃. 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政府在中共广东区委帮助下,以黄埔军校师生为骨干组成东征军,分别在2月和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