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超越那些早期职业起点远高于你的人?
我的职业生涯起点,低得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想象。2002年,出于对应试教育的反感,我在高二时选择从一所省重点高中辍学,因此失去了如许多正常的年轻人一样参加高考、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甚至连高中毕业证都没拿到。因为这个选择,我的职业生涯起点,几乎是从你见到的社会最底层起步的。在起点很低的情况下,我的几次职业选择都至关重要——我的选择,在当时看,都算不上那种大多数人眼中的“好机会”,但最终,恰恰是这几次选择带给我跃迁式的非线性成长,让我收获了远高于同龄人的成长速度。
这里有一个真实存在着的现象:在职业成长中,总有一些大多数人不会选择的机会,其中可能蕴含着跃迁式的成长机会。
因此,如果你在职业生涯早期面临的情况跟我一样——起点很低,相比其他很多同龄人完全处于劣势,如果按照线性轨迹亦步亦趋,几乎不可能超越那些起点比自己更高的人——我想告诉你,不用灰心绝望,要相信,你仍有可能通过努力和某些选择获得弯道超车的机会,最终超越那些早期起点远高于你的人。
这些选择,就是我所说的“大多数人不会选择的跃迁式成长机会”。
但也必须强调,如果你追求跃迁式的成长,也要承担某些风险或付出某些代价——比如,我从日企的销售岗位转行去做互联网时,我的薪资水平降低了一半左右。
因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要追求跃迁式的成长,最黄金的时间也就是职业生涯的早期——在那个时期,你可能孑然一身,出身低微,也没什么可失去的,无论是付出些代价还是承担些风险,对你而言都不是成本很高的决定。然而,如果你已经工作8 ~ 10 年,年过而立,已有一定的地位,家庭方面也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此时如果放弃已有的收入、成就,进入一个充满风险和不确定的领域追求跃迁式的成长,将是一件无比艰难、决策成本很高的事。
所以,如果你的职业起点不高,又非常渴望“弯道超车”,那我的建议是:珍惜和利用好职业生涯的前五六年,迅速完成一些基本积累,并谋求进入那些具备跃迁式成长机会的赛道中去打拼、努力和发展,而不是等到自己已经工作8 ~ 10 年、陷入职业瓶颈和困境后再来感慨生活不易、人生艰难。
那么,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到底什么样的机会是“大多数人不会选择的跃迁式成长机会”?
就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我认为有两类机会显著符合这一特征。
第一种机会,是选择进入一个伴随着新技术、新模式而出现,短期发展还完全不确定、甚至有些混乱无序的全新行业里,只身承担各种不确定风险,去换取随着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在行业内接触到更多高质量信息来源、先进的工作方法而为自己带来的成长加速度。
我有两次职业选择,都符合这个逻辑。
第一次,是2009年从日企的销冠转去互联网做运营。
我付出的代价,是薪资减半,以及在当时绝大多数人连运营是个什么岗位都没有听说过,对于互联网行业和我所在的公司的后续发展完全未知的风险。
我获得的收益,则是此后3年在互联网行业学习了更多前沿的工作方法、思维模式,让自己的薪资逐步升高,高于我转行前的水平。
当然,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收益——在绝大多数人连运营是个什么岗位还不清楚的时候,我成为国内早期互联网运营岗位的从业者,这是我后来写出《运营之光》的基本前提。
第二次,则是2012年,在已经有了3年互联网运营工作经验并小有成绩后,选择投身在线教育领域创业。
按照大多数人的思维和发展路径,2012年,我较好的选择应该是谋求进入一家互联网大厂发展,然而我没有。
之所以选择创业,除了受到当时创业浪潮的感召之外,其实还存在一个个人层面的原因——我确实认为,以我的学历、背景,即便进入大厂或是换一家更好的公司,相比其他人而言,我的竞争力还是比较弱,如果在一个线性轨迹下发展,很难说自己能够超过那些学历背景更好、行业经验更丰富、比我更聪明的人,因此才有了当时的选择。
这一次选择,我付出的代价是薪资又一次在原有基础上降低了近三分之一,并且,当时我所选择的在线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此前还没有太多成功先例的行业。要知道,创业失败的概率本身就超过90%。
而我获得的收益,则是在创业过程中因为面临更多复杂的、更高维度的问题,以及接触到更多优秀的创业者、投资人和行业高手,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向高手请教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飞速的成长。虽然这次创业失败了,但为2015 年我们创办三节课并能持续取得发展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其实,身处互联网时代,类似的机会每年都能够遇到一些。
比如,2014年前后的O2O浪潮,2016—2017年的知识付费,2018年前后的区块链和人工智能,都很典型地属于行业模式、玩法、前景尚不明朗,短期来看甚至整个行业的“基础设施”都还没准备好,导致很多项目注定无法成功。
但这仍然不影响很多早期投身于这些领域的人,在短短1 ~ 2年,接触很多高质量信息源,实践和了解更多先进的理念、玩法和模式后获得了跃迁式的成长。
第二种机会,则是你主动请缨挑起一个大家都认为“很坑”、“很碎”、“摊子很烂”、无人愿意接手的项目,然后在所有人都不看好你的情况下,干出来。
这里,我就不说我了,先分享另一个朋友的故事。
她叫范秦,她的经历也同样颇为传奇。
2011年之前,她的经历与互联网全无关系——本硕在读期间先后在两家500强公司实习,并在2010年成为一名优秀的销售。
2011年,她转行到互联网,进入百度担任商业产品运营,一年之内转岗到商业产品经理,又不到一年成为产品团队的负责人。作为年轻的产品带头人,她在百度的个人绩效连续位于Top 5%,拿过很多奖项。2014年开始,她转战O2O创业大潮,历任多家公司的产品总监、运营总监,并创造了几乎走到任何一条业务线都能快速让该业务线开花结果、起死回生的“神话”,此后历经3年O2O大战,在多个项目中取得亮眼业绩后,逐渐退出一线战场,开始以咨询顾问身份为多家公司提供咨询服务。
因为她过往取得的赫赫战功,有人称她是“业内Top 1%的产品经理”。
跟我一样,范秦也是从传统行业销售转战互联网,入行之初也是一位全无背景经验和过往积累的新人。2011年的百度号称“业界产品经理的摇篮”。在那样的环境下,佼佼者无数,很多核心项目的参与机会轮都轮不到初来乍到的她。
那么,她究竟是如何做到以一个转行者的身份,在短短2 ~ 3 年就超越绝大多数同事的?
答案是:因为很多好的机会轮不到她,她半是主动、半是被动地认领了一个当时公司完全不重视、一地鸡毛、所有人都认为濒临死亡的项目。
这是一个服务于百度诸多广告主、试图通过一些电话转化工具和数据方面的增值服务帮助广告主提升广告投放效果的项目。当时,这个项目的产品功能和规划一片混乱,完全没有得到客户的认可,内测半年加上正式上线半年,数据一片惨淡,难有起色。
在公司高层会议上,VP 们对这个项目正式判决“死缓”,缓刑期3 个月。原先的项目负责人主动寻找新机会,调到其他产品线,各种对接部门的资源也在悄悄撤出,但接下来3 个月的收尾工作总还得有人盯一盯。
上级决定让范秦临时接手这个项目,但高层对于这个项目基本已不抱希望。
范秦思量过后决定认领这个项目。如果后面项目“死去”,那作为一个刚刚转岗做产品经理的新人,就被刻在所负责产品的“墓志铭”上,背负“干了几个月毫无业绩,前景可能更加悲观”的风险。
然后,在短短3 个月时间里,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她带着留下来的3 个人,在各种研发设计资源严重短缺乃至完全空白的情况下,自己分析数据,诊断和发现问题,依靠过去的销售思维,通过资源置换,从其他项目组里搞来一些研发资源,帮助自己完成了部分产品功能的开发。再带着伙伴们亲自上阵,挑选了3~4个重点行业中7~8家大客户,免费为这些客户做服务,做数据分析,通过一段时间,成功帮助客户快速提升了广告投放的转化率。再然后,她又请这些客户为自己背书,向更多其他客户进行行业标杆案例宣传……
就这样,她一步步让这个项目回到正轨。
过了一个多月,这个原本所有人都认为“死定了”的项目,绝地逢生,带来让所有人诧异的客户量爆发性增长。
她带着3个人,3个月内,让一个濒临死亡的项目业绩翻了10倍,一个季度就完成了全年的目标。
范秦一战成名,在百度内部拿遍各种奖项,并由此逐渐超越当时与她同期,甚至比她还要资深的很多产品经理,开启了自己在互联网这条赛道中的高速成长和进化。
其实,这个世界还是挺公平的,当你追求远高于他人的成长,若你不是天赋异禀,那你一定要比他人担负更大的风险和压力,才有可能。
不过,你仍然可以充分认识背后的一些规律,借此在职业生涯中做出更多优质的决策,最大限度地避免陷入职业困境中。
以上是关于如何超越那些职业起点远高于你的人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