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禅入企,禅与经营管理实践的相通相融——华夏基石专家谈禅与管理(下)

前言

今天,在时代更替的燥动及迷茫中,商业界隐隐然流动着一股对于禅学的内心渴求——如何运用禅的智慧观照现实的困顿?

作为中国管理思想智库机构,华夏基石试图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回到中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到它的源头、它的本质、它的精神中去寻找答案。

但是,探讨“禅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这个论题实过于冒险!我们或可自信地说自己懂管理学,尤其熟谙中国企业的管理现实,但懂禅吗?有没有资格来谈禅?

胡适先生在《中国禅学之发展》的演讲稿中说到:“我不是宗教家,我只能拿历史的眼光,用研究学术的态度,来讲老实话”。胡适先生站在禅外说禅,却贡献了诸多有价值的独到见解。这让我们找到了一些底气——我们或许不那么懂禅,但我们懂管理、懂企业,套用胡适先生的话,我们也可以说:“我们不是宗教家,我们只是站在经营管理的角度,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来讲老实话”。

禅虽然起源古老却超越时代局限;博大精深却又极其强调实践性,“禅的唯一法门就是实修”,“工作坊即道场,工作就是修行”。因此,希望我们的思考能给带给读者更多思索,在实践中悟惮,让禅开启中国式的经营管理智慧。(尚艳玲)

一、禅对后工业文明时代企业管理的十点启示

彭剑锋  华夏基石集团董事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今天我们倡导用禅的智慧、精神和方法来破解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经营管理之困,用禅的智慧之光照耀企业,使禅在这个时代焕发出新的价值,这既是一种现实实践需求,也是禅的精神要义。

……

在以互联网和知识经济为核心的后工业文明时代,组织逐渐从科层制走向扁平化和网状结构、平台型,人也真正成为价值创造主体,人在组织中除了尊严,还要有自由:自主管理、自己决定如何创造价值和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人变成组织的真正参与者、共创价值者。人与组织是一个以共创共赢为运行准则的价值共享体。因此, 在后工业文明时代,要激励人、激励知识型员工,要从外向性激励(薪酬与约束)转向内向性激励,更关注员工作为人的属性,即关注人心、人性的激励与开发。

禅宗正是关注内向型价值的。禅强调清净自性,见性成佛,以修炼内心世界,实现人生超脱为目的,这种思想正是后工业文明时代所倡导的“人是目的不是工具”的管理哲学的思想源泉。美国新经济代表性企业如苹果、Facebook、Google等都是以禅思想为企业精神源泉的,其中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对禅学的推崇与学习更是世人皆知。从西方国家到中国,今天为什么商业界正涌动着一股对禅的内心渴求?正是由于禅的本质、禅的精神、禅的方法可以为企业突破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困境提供一条光明大道,为企业经营管理困惑找到破解之方。

我认为,禅宗精神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相通相融之处有以下十个方面:

启示一:禅的本质是实践,讲究在“实修”中与时俱进,而管理也是一门实践的科学

禅的宗教性体现在它绝不离开这个存在着的具体的世界、绝不离开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来空谈禅,坚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践经验,无一不透着禅机。“禅的真理在于实修”,禅的本质源于中国人所具有的实践精神与知行合一的心学理念。而我们也一直强调,管理就是实践,实践是我们最伟大的老师。禅对管理学的意义在于它强调实践,否定一切理论权威,超越二元对立的理论学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践出真理。这些都与管理学的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相通。我们说管理是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就是说管理学的问题产生于实践,解决办法同样产生于实践,离开实践,别无解决管理问题之法。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禅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管理智慧之学,是活泼泼的现实存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禅,处处都是禅。禅的精神跟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一致,即本质上还是实用主义思维,强调在实践中、从事实中,明真理、得智慧,求解困之道。

启示二:禅是心性之学,而企业经营的本质就是经营人性、修炼人心

禅坚持内在的精神体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强调“我心即佛”,有我则有大千世界,无我则无点滴红尘;禅通过锻炼心本身,明见自性,使心成为自身的真正主人。而企业在经营中,最核心的是经营人。经营人的内涵,重点并不在于经营人的知识、能力,而是洞悉人性、修炼人心,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经营人最难的是心性的修炼,最高层次的管理是对人的心智的开发,最长远有效的激励方式是对人的最高心理层次成就感的激励。物质的激励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成就感的激励资源是无限的,其价值创造潜能是无界的。如何通过全面认可激励去满足新生代知识型员工的成就需求,去激发他们的价值创造活力,使员工从“要我干”转向“我要干”、“快乐地干”、“我们一起干”,对知识型员工要致力于留住他的心和他的智慧,而不是他的身体。在这些方面,禅的“修炼人心”的智慧将给我们无穷的启迪。

日本当代企业精神的奠基人铃木正三,结合当时日本社会由混乱走向建立秩序的过渡时期的特点,提出“心知佛”的概念,即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大人之觉’,以这种诚敬的心态和行为当中而去生活,就是成佛之道,也就能缔结美好家园”。铃木以此唤醒了日本民众对自我心灵的认知、对充实内在的渴求。这就是最高层面的对人性、人心的经营和开发。

启示三:禅强调的“工作坊就是道场,工作就是修行”,这是职业化精神的东方式阐述

以铃木正三为代表的日本禅师继承了中国唐宋禅绪,尤其是受唐代百丈禅师农禅并重的启发和影响,提出“工作坊就是道场”,提倡从天子乃至庶人,只要尽其业、乐其群、修其行、行其道,就是禅。“百工之人必尽其业,皆与世界有情有所利益,这本是禅文化的使命和任务”。这一点与新教伦理提出的职业精神,即每个人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勤奋工作,就是在履行上帝的旨意相契合。日本人在中国禅精神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工作坊就是道场”,工作就是修行,这是对职业精神的东方式阐述,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什么说中国人缺少职业化精神?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把工作只是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种人生追求、一种心灵修行。为什么美国高科技企业推崇禅修?其实就是在强调要把人生修行与工作的使命感结合在一起,人在为使命感而工作时,才始终充满激情,甘于奉献,持续奋斗。

禅为中国人的职业化精神培育、提升提供了理论基础。禅赋予了工作以神圣的价值和意义,激励人们在努力工作中,在专注于每一个工作细节中去体会、充实生命的内在,去把握生命的本身,去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启示四:禅以坚守价值观为正道,正道方能引领企业基业常青

我们说禅与早期佛教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有入世的、当下的、积极的价值观,而不是避世的、消极的人生态度。在《禅的顿悟》一书中提到修禅要坚持“八正道”:正见,做什么就把什么做好的价值观;正思,正确的思维,为别人着想;正语,正确的语言,实事求是;正业, 做讲良心,精益求精,有利他人的事情;正命,正确的做事;正精进,“百工之业必敬其业,皆于世界有情有所利益”;正念,正确的信念;正定,一生坚持正见和正念,任尔东南西北风。“八正道”中首要的就是价值观。

“八正道”其实就是强调做人做事要走正道,做正确的事情,要有正能量的思维,这些是积极的价值观。而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同样需要积极的价值观引领。尤其是面临转型时期的不确定性,以及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种种困惑迷茫下,企业需要积极的价值观和正能量输入。

中国现在为什么要提供给侧改革?为什么市场中充斥哪么多低质、不安全、不环保的产品?那么多假冒伪劣产品?就在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企业家心中无禅,太过于机会主义,捞浮财,只求短期利益,不顾内心长远价值追求,丧失了正念,忘记了“正精进”,不去追求产品品质的精益求精,乐于赚快钱,或者干脆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如果中国的企业家都能坚守自己的价值观,按 “八正道”经营管理的话,产品品质怎么可能上不去?又怎么可能会有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问题呢?所以,我们呼吁企业要从价值观管理入手、从企业家的精神修行入手解决中国产品的品质问题,解决供求结构失衡与错配的问题。企业家要从单一追求规模成长转向有效成长(做强、做专、做精、做好);从机会导向、捞浮财思维转向战略导向,打造百年老店思维;要从习惯投机取巧转向培育核心能力,做产品要真材实料,致力于做好东西而不是便宜的东西;要真正在技术、人才、管理上舍得投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做企业要有信仰,要回归价值观,回归客户价值,决不做假冒伪劣、不安全、不环保产品,对得起内心的承诺和价值追求。

启示五:禅的精神是寻求自我内在的超越,企业同样需要自我变革、自我超越,做时代的企业

苹果、Google为什么都特别推崇禅文化?它们的企业精神是强调自我超越,从而超越时代,创造世界。而禅的本质就是要人超越一切规则和逻辑的羁绊,回到生命实相,从内在去生活和感知世界,不断寻求更高层次的心灵追求。“不要被规则限制住,而是要创造自己的规则”,这就是禅要我们过的生活。同时,禅又强调“当下”和“自我”,即顺应环境、适应环境,往内在求而不总是“往别处求”。从企业来讲,企业成长与发展无可避免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但为什么在坏时代里也有好企业,在好行业里也有差企业呢?关键在于做好自己:做好人、做好产品、做好管理,就能在经济下行之际,超越环境的约束,获得持续成长,从而基业长青。

时代与企业是“静水流石”的关系:时代更替如河水般奔流不息、永恒流动,是哲学意义上的静;而企业无论一时之间多么成功显赫,也可能会像河底的石头一样会被流水带走、被时代浪潮淹没。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做时代的企业,可能需要用禅定的智慧,少一些抱怨,少讲一些客观条件,多“唯心”一些,修炼扎实的内功,通过自我批判与自我变革、自我突破适应时代,屹立于潮头,不随波逐流。

启示六:禅强调“自性”和自我心量的打开,后工业时代的管理需要员工的自我激励、自我开发

铃木大拙在《禅学入门》里对“禅是什么”有一段精妙的描述,他说:“禅打开人的心眼而得见那周行不息的伟大奥秘;它打开人的心量,在一弹指间领受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它让俗世生活犹如在伊甸园里漫步一般,而一切灵性的造就皆不假任何教义,而是直指那蕴藏在我们自性里的真理。”只有人打开自己的心眼、心量,而不假外界任何“教义”,更无需任何权威的引领,才能寻到“自性里的真理”。这与我们现在强调在互联网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管理要奉行“人是目的,不是工具”的管理哲学,“人人都是CEO”,注重人的自我激励、自我开发,使人自动自发的工作而不是被命令、被约束的观点是相通的。

工业文明时期的组织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是命令式的、权威性的管理,人在组织中更多的是“工具”般的存在,导致人的心灵空虚,找不到所做的事情和人生意义、生命圆满之间的联系,即便得到了财富,心灵也是空虚的。而在后工业文明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用禅的智慧来破解企业中人的困惑,企业要用愿景管理、文化价值观管理,强调人的自主经营、自我管理,才能真正使人打开心眼、心量,从自我激励中、自我开发中找到工作动力和工作的快乐。

启示七:“禅的真理和力量在于单纯、直接和平凡”,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管理也将走向“简单管理”

禅强调的是简单、直接、朴实,修行没有繁文缛节的仪式,开悟不需要理论逻辑的阐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为什么苹果的外观设计那么成功?就是因为它在外观中注入了“禅意般的简单”。只有细节的极致,才有整体的简单,禅意实现了细节的极致追求与整体简单的完美融合。为什么宋代的艺术品至今难以超越,无论是瓷器、书画,还是木制家具,简单的色彩、简洁的样式、简单的工艺,可每个细节都令人着迷。而且越看越着迷,那里面似乎就流动着禅意。清代的艺术品虽然也有令人称道之处,但在康熙、雍正之后,龙其是乾隆时期就看不到真正的创意,只是更繁杂、更多堆彻、更显富贵。当人们过多追求形式上的复杂时,就会忽视对心灵的觉察,就失去了禅意。

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如此,如果过度强调制度、规则,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过度强调他律的作用就会离人性越来越远,也会越来越没有执行力。所以我们提出,要用简单管理破解企业转型成长的管理之惑。要把握规律,抓住关键;化繁为简,集约高效;简法自然,简中求变;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以“人才价值本位”替代“官本位”,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直接些,更高效地协同。

启示八:“众生皆是佛性”,万物平等与“工匠精神”的缔造

我在收藏鉴赏古代一些艺术品时,有一种很深刻的体会:现代人根本做不出来古人做的这些东西。为什么?因为那些真正能流传千载的作品,哪怕是一把椅子、一个瓶子,你会发现都是工匠的用心之作。这就是现在所提倡的“工匠精神”,所谓专注、极致、执着,这是符合禅的本义的。禅宗讲,“众生皆是佛性”,既然众生皆是佛性,一棵树、一朵花、一块面团都有情感,是能与之“沟通”的。当然能不能体会到它们的情感,在于那个对待它们的人能不能禅定,能不能觉察自性,回到深深的内在去体会万物。

日本禅师铃木俊隆讲,人性即是佛性,佛性只是人性的一个别名,寻得佛性就是用“最简单和最充分的方式去表现真性,并且在最微末的事物里去体会它、欣赏它”。我的理解是,在工作中也可以达到“忘我”、“无我”的禅境——一个平凡的人一生专注做一件事,也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一个简单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也能创造不平凡的工作成就;一个人如果能和它的劳动对象实现心与灵的沟通,就是灵性的创造,就是禅。这是我用禅的思想理解工作的三种境界。在这三种境界里都有心灵的追求,都能找到工作带来的内心愉悦。

禅特别强调的是要融入当下每一件细微的小事中、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世界”里(一朵花、一滴水、一粒沙)去。当融入进去,你就寻得了“佛性”,自在圆满。做任何工作都是修行,都是自我超越的载体和途径,如果把工作视为修行、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就会与工作融为一体,不仅赋予工作以意义,也找寻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启示九:禅的“六和敬”思想与产业生态、“竞合关系”

广东六祖寺方丈释大愿法师在一篇演讲中问到:“为什么这个世间有很多千年古刹,但百年企业却不多?”他认为是因为有六和敬这样根本的制度来约束,所以才能维持圣法久驻。六和敬是佛陀创建僧团所制定的生活规范, 具体内容就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和“利和同均”。

六合敬核心都是一个“和”字,强调和谐的力量。僧人各有各的主张、师承,彼此之间也有竞争,禅宗思想发展史也是一部宗教派别的竞争史;各个宗派的禅师和而不同,不同又能在最高的层面(禅学传承与发扬)和。这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种生态思维下的竞合关系。在一个生态体系中,各部分既竞争又合作,促进生态系统的生生不息。在后工业文明时期,我们尤其强调企业要有开放、合作包容的生态系统的思维,要构建和谐的产业生态,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关系,谋求相关利益者的价值平衡,共生、共创、共赢,告别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企业内部也同样要强调生态思维,构建价值创造平台,围绕价值共创共享。

启示十:禅法的根本之道与企业家精神和价值创造追求

超越、承担、转换和融合,这是禅法的根本之道。我的理解,禅法根本之道对企业家的启示是:企业家要回归到价值创造和持续奋斗,要有自我超越、勇于承担的精神。企业这辆马车驶向何方,根本上还是取决于企业家。但我们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在取得阶段性的成功后就陷入了财富迷局或价值困惑里了:有的人挥霍财富;有的人激情衰退;有的人耽于享受生活不再创造价值。这根本上都是因为没有一颗超越的心,不能突破财富观,不能超越自我观念和经验的局限,不能将正见、正念坚持到底。

西方新教伦理思想孕育的企业家与我们的企业家最大的不同是,他们信奉“创造财富并不是为了享受财富,而是为了回馈社会”。他们认为把财富留在自己手上是一种耻辱,巴菲特、盖茨、扎克伯格,美国几代企业家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的禅文化也崇尚价值创造和简朴生活,强调财富取之于社会归于社会,尤其强调要简单生活,在简约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而不能过奢靡的生活。人一奢靡,饱暖思淫欲,就不持续奋斗了,不再成为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如果企业家都懈怠,整个国家的经济就真要衰退了。现在最大的社会问题是物欲横流,富人都在攀比:比买私人飞机,比谁的婚姻豪华,比谁在国外的豪宅更大,而没有把财富用于回馈社会、照顾弱势群体。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我们呼吁企业家要用禅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反省自身,超越、承担,以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使命和责任感转换压力,并将之融合进企业文化中,变转型升级的压力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后记:不经意中,关于禅与管理的内在联系和“灵性相通”之处,我又提了一个“彭十点”,显然,我这十点,不是来自于对经典的深入和系统研究,而是来自我个人在管理实践中对禅的点滴感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算是抛砖引玉,以引起大家对中国式管理智慧的思考和探索。最后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禅的本质是实践,“不立文字”、反对一切理论权威,就是强调除了在实践中修行,明心见性,别无他法;禅的智慧既超越时空,又存在于真实世界的一切当中;禅的修炼强调当下、即时、自性,处处都是道场,众生皆是佛性。而管理也是实践,也没有通用的解决方案,只有在实践中自我突破、自我实现。所以经营管理就是修禅,修禅即是经营管理实践。今天我们倡导用禅的智慧、精神和方法来破解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经营管理之困,用禅的智慧之光照耀企业,使禅在这个时代焕发出新的价值,这既是一种现实实践需求,也是禅的精神要义。

二、将禅融入产品和服务——参与和体验

程绍珊  华夏基石首席营销专家

将某种意义上“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禅文化设计成可体验和互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至少容易感悟与体会。

1.禅意产品策划的四原则

禅在不断寻求对接现实世界,迎合这个商业社会的同时,又必须保证禅的原汁原味,因为禅就是“禅”!所以,它不同于一般流行文化产品的策划,需要坚持以下四大基本原则:

(1)回归禅的本质,完成独特的心智注册。

禅的本质是回归初心,不媚俗,不随波逐流。它引导我们走向心灵自由,放下种种憎恨、怨怼、不满、嫉妒、自傲和自负等妄念,以清净之性体,将人的本性和活力释放出来,悠游自在地生活。其本质是引领大众的精神生活,倡导心灵的真实感悟,因此必须坚守自身的精神品味,倡导正能量!

(2)聚焦目标群体,实现精准定位。

作为可以面向市场、可以营销的产品,禅必须找到目标客户群的刚需和痛点,针对性地进行产品的内涵和外延的策划与设计。在现实的市场中,禅文化产品有三类客户群:高端的各界领袖与名流、中端的白领职业经理人和中产及小康的大众群体,要分层分类地定义产品核心价值,设计产品形式及组合。

(3)注重禅文化产品的互动参与性和体验化,以震撼目标群体的感知。

禅文化的产品化需要更加注重目标群体的生理体验与心灵感知,不断地丰富禅的体验形式与领悟路径,从感官体验、情感体验、行为体验到精神体验,最后实现全方位的文化体验。禅文化产品首先要突出目标群体的情景营造,塑造可以体悟的环境和场景;再者,要便于互动参与,让大众参与进来,既要体现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更要重视自我体悟,还要强化目标群体的互动与研讨。

(4)具备商品基本属性和商业可行性。

禅文化产品的开发需要结合自身的传统底蕴和心智资源优势,体现核心差异和客户价值,对比其他文化类产品与服务有竞争优势,赢得应有的市场,并以此构建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能做到经营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2.针对不同目标群体进行禅意产品设计

基于以上四大禅文化产品化的基本原则,结合华夏基石咨询集团营销咨询团队的多年实践经验,在针对三类不同目标群体的具体禅文化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中,我们有以下一些策略建议:

(1)高端人群:宁静心灵、启迪智慧。

其产品主要针对高端领导阶层,包含企业家、专家学者、专业大咖和公众人物等社会意见领袖,核心价值诉求要突出“宁静心灵、启迪智慧”。

在这个不断颠覆的时代,这个群体面临着更加不确定,但有更多诱惑的环境,需要凝神静气,倾听内心的声音,回归和坚守初心,才能有足够智慧来引领团队和粉丝,传递正能量。

针对这些刚需与痛点,其禅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形式主要是顶级学术研讨会和主题论坛、专业研究期刊杂志、一对一的禅修进阶、禅文化践行最佳实践案例分享及各类高端禅意会所、商务服务和家居用品等产品与服务。

(2)精英人群:促进职业化精进

其产品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创业者、职业经理人和业务骨干等“白骨精”阶层,核心价值是“呼唤专业、专注的工匠精神,促进职业化精进”。这个群体的工作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增大,容易产生抑郁和烦躁的情绪,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来宣泄和释放。

这个时候的产品和服务形式主要是禅文化论坛、精神短期禅修体验和各级禅修班、养生禅讲座及活动、禅意心理辅导、深度禅生活体验和家居用品等产品与服务。

(3)大众人群:体验禅生活。

其产品主要是针对中产阶层、小康家庭等大众人群,核心价值是学习禅文化、体验禅生活。这个群体的生活比较稳定,渴望去不断充实自我的精神世界。这种产品主要包含以下五种产品和服务形式——

感官体验的禅产品,如禅意食品、用具、工艺品、禅音乐和文艺演出、观光旅游等。

情感体验的禅体验,如禅故事、电影、戏曲等文艺作品,与禅师的近距离交流等。

行为体验的禅生活,如禅意用品制作及衣食住行、互动游戏和参与活动,还有禅文化产品创意和制作等。

精神体验的禅意境,如禅堂体验、简易的禅修体验、与禅师的一对一交流、短训课程和养生禅讲座等。

文化体验的禅内涵,整合前面四种体验产品与服务,形成个性化、可参与的禅修解决方案。

禅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打造需要同目标人群与时俱进,贴近和引领其不断升级的精神生活需求,不断地迭代,循环渐进式开发,允许有所不足,不断试错与优化。同时,还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和新创意,如融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及时升级产品与服务,使得禅文化能更易体验、参与、感悟、交流和践行。最后,要有开放思维,通过跨界整合、异业联盟等多种创新手段,打造共创、共享的禅文化商业生态。

  • 注:本专题文字由尚艳玲整理编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