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著名评论家李星谈杨焕亭历史小说创作
“焕亭无愧于当代历史小说大家!”2016年4月26日,笔者前往西安市桃园南路李星老师家中造访,一落座,李星就开门见山谈起他对杨焕亭历史小说创作的观点。李星说,《汉武大帝》《武则天》都是过百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是陕西长篇小说的重要文学收获,也是当今中国文坛历史小说的重要收获。
当之无愧的历史小说大家
李星认为,像杨焕亭这样厚重扎实,显示出作者人格力量的作品在目前当代中国文坛还是比较少,已经走在了当代中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前列。
当代中国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中,价值取向面向多元。杨焕亭是历史小说写作大家,创作的《汉武大帝》和《武则天》都能把握住基本历史史实把事情说清,吸收了优秀的历史小说所积累的经验教训,赋予它以纯正的历史品格。这两部著作忠实于历史史实,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给人以尽可能真实的历史。
李星说:“读过杨焕亭此前出版的《汉武大帝》,最近又抽暇读了三卷本120多万字长篇历史小说《武则天》,处处可见杨焕亭先生的渊博,那么多史料,信手拈来,与虚构之细节场景融为一体;那么多惊心动魄的事件和人物命运生死,客观冷静写来,可以看到他对政治,社会,人性之吟咏。但他的笔墨却极简,有超强的控制力,没有滥用历史小说中允许的虚构权力,至于所当止,十分难得。读了《武则天》后,能感受到作品对武则天的才情,胸怀,政治抱负及与之相称的驭人天赋有突出描绘,她逐步冲破禁忌,染指权力是必然的,势不能阻,但又对她的残忍手段有着道德高度的审视与否定,这种不跟风、忠于史实的态度我很赞同。小说最为出彩的是角色和人物语言,文化底蕴深厚,让人觉得太切合情境及人物性格了。使作品有了以往历史小说无可比拟的韵味和书卷气!《武则天》在艺术上高于《汉武大帝》,大气磅礴,而且细针密线,含而不露,杨焕亭已无愧于当代历史小说大家了。”
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追求艺术真实
历史之于小说、文学的结合,虚构是难以避免的,甚至可以说没有虚构就没有历史小说。赋予历史骨骼以生命的血肉,给重大的历史事件以更接近历史本质的环境,以生动真切的氛围,把读者带入历史事件的现场,正是历史小说家史识文才之着力处。
在史识方面,杨焕亭在大学时是学历史的,多年来又学而不倦,有着深厚的历史功底,广阔的历史视野。李星说:“杨焕亭的成绩是如此的丰硕,对我这个也生长在咸阳这块厚重土地上的人来说,是个更为喜庆的事情。”
《汉武大帝》出版后,在湖北省获“五个一”工程奖,多次增印和再版,就是读者和社会最大的认可,并被推荐参加茅盾文学奖评选。李星认为,在目前文化多元的背景下,这两部作品既没有用娱乐眼光来消费历史,也没有将历史政治化,为我所用。希望焕亭意识到自己文学之所长,并发展它,在寂寞的文坛,把自己调养好,以道义和良心把历史小说创作坚持下来。写历史小说要禁忌跟风,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政治色彩过浓,忠于史实和实现艺术真实的审美表达并不矛盾,关键是良知和责任。《汉武大帝》和《武则天》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评价上,一方面具有严谨的历史立场,另一方面具有当今的时代高度。
这两部作品在历史文学上的最大亮点,是它做到了将事件、故事的历史还原为人的,包括人性、人情,人的精神、心理和意志力量,使历史成为真正的人的历史。
人格的重量影响作品的重量
在谈到作品于人格关系时,李星说:“在历史小说创作中,杨焕亭具有文学精神和文人的人格精神。有的作家为政治写作,有的作家为金钱写作,而杨焕亭是真正的历史阅读者,与历史对话者,他的小说是真实的、客观的,能够以史为鉴,以人为镜,尤其在《武则天》一书中,既写出了一代女皇的雄才大略和残忍一面,又写出了对李治的真正情感,更重要的是真实展现了武则天有治国理政的天才一面。还有长孙无忌,也写得很真实,并没有美化,如他对吴王李恪的报复,就表现了他也有阴暗的一面,善恶常常在一念之间,这本书在今天有借鉴作用,对普通百姓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引导。人格的重量影响作品的重量,有怎样的人格,就有怎样的作品。有多高的境界,就有多高的作品。”
文学作品就是要提倡人格的完整,要塑造高尚的人,任何时候都不可为恶人铸造民族高尚伟大的灵魂,这是文学的本质意义。从《汉武大帝》到《武则天》的创作,杨焕亭的历史小说创作具备这些素质,他把自己的人格和灵魂融入到了历史小说创作中。杨焕亭是正派、绿色的人,生态的人,没有受污染的人,由于杨焕亭的人格是正的,他所举起的镜子不是一面哈哈镜,是平面镜,他把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心灵用这面镜子映照出来。两部长篇历史小说中,杨焕亭对历史人物不妄加评论,对于承载着同样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都赋予了相应的人格品质和内涵,不只是给他们贴上政治或恶与善的标签。能秉持公正,不偏不阿,潜心创作出如此厚重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和历史认识价值的作品,实在是文坛和当代中国的幸运!
——原载2016年7月15日《陕西日报》,作者: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