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洁:艺术应该弱化天赋,强调训练
文字:袁洁
图片:Succession Picasso 2019
图片资料来源:尤伦斯网站
西班牙天才画家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的回顾展前段时间在北京的尤伦斯画廊举办,这是迄今为止毕加索在中国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原作展,引起了民众巨大的热情。有关这个展览中我的一些观展体验,以及从展览中隐射出的教育话题很值得聊一聊。
北京尤伦斯画廊的展览现场
这个展览的标题为《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从这个标题上就看到策展团队对这个展览的定位是很明晰的,“天才”是这次展览的关键词。展览拿来了毕加索童年时期的一些作品,比如他十二岁时候的第一张写生习作,的确,这些作品都显示出一个孩子在绘画上的巨大天赋。我发现在展览的现场有很多老师带领着小学生们来看展览,老师在讲解作品的时候几乎都在强调一个观点:“看啊,这些画不是一个凡人,而是一个天才画的。同学们此刻和他还有巨大的差距。”
老师忽略了在学生面前过强调偶像的天才性其实是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学生面对的应该是绘画作品本身,而不是艺术家本身。老师应该告诉学生毕加索12岁画的这张画具体好在哪,和他成熟时期的作品相比不足在哪,而不应该强调他比同龄人优秀多少。没错,谁都希望自己是天才,但大部分人注定只是普通人,过度强调艺术家的天才性从教育角度来说有两种危险:一是打击艺术学习者的积极性,让其自惭形秽,自我怀疑。二是让艺术变得过于神秘,遮掩了艺术学习的具体途径。
“我十二岁就像拉斐尔那样画画了——毕加索”
在艺术教育领域长期以来都有一种倾向——强调天赋。好似艺术就只能是一些特异之人的领域,普通的人就不能涉及。这种认知在摄影领域也一样普及,拍得不好就是没有天赋,拍得好就是天赋秉然,如此说来,那么天赋到底指代的是什么?有没有详细参照的标准呢?相信这么问一定会把很多人问倒,我们长期以来把艺术假想成了一种玄学,好似禅宗参禅一样,都是云里雾里的不可知,不可学,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其实这是对艺术最大的误读。
艺术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是有学习方法的,如果艺术不可学,那么世界各地的艺术院校的存在意义岂不成了笑话。摄影同样是可学的,甚至不光可学,还有很多可行性很高的学习方法和步骤。在摄影教育中应该强调训练而弱化天赋。训练是有具体指向性的,有非常详实的训练内容,也有检验成果的判断标准,学生只要严格按照训练要求来,无论天赋与否都能获得可被观测到的进步。
毕加索早期立体派风格的装置作品
这种强调训练的艺术教育思维既民主又平等,让摄影的学习不再仅限于专业的艺术院校内部,普通大众只要受到合理的训练同样可以获得进步,这种进步并不需要和遥不可及的大师比,而是和没有受过训练之前的自己比较。
在这里更要说明的是,摄影大师或许难当,但一个合格的摄影师并不难当,拍出好的照片往往并不需要多么过人的天赋,最需要的其实是长期受训的专业度。过分强调天赋更多是一种精英思想的体现,无关艺术本身。大学艺术院校的学生之所以拍得好,并不一定是因为有什么艺术天赋,而是他们受过长期的正规训练的结果。
最后我想声明一点,我强调训练并没有贬低天赋的意思,没有人怀疑毕加索的天才性,但毕加索并非是只靠着天赋这一点获得成功的,没有人仅仅靠天赋就能伟大 ,毕加索对艺术的狂热执着、他的勤奋努力以及所走的诸多弯路和他所处于的时代背景等等,这些诸多的因素和他的天赋捆绑到一起,最终才成就出一位不可复制的伟人。
美国学者塔拉.韦斯特弗(Tara Westover)在她的畅销书《受教》(Educated)中谈到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其实是持续的经验重建,这种重建是一个人重新认识过去,不断更新自我的过程。对于摄影而言,真正的天赋并不应该体现在天生基因中的某种优越性,而是一种自知自己永远在路上的勤勉态度。
揭开艺术神秘的面纱,把摄影教育具体化,实操化。对待天才,我们敬仰,对待自己,我们保持希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