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笔记(修改版) 散文笔记 二十一——三十

二十一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现当代文学中有散文诗,也是边缘性文体。于是,有人说,赋就是古代的散文诗。可是,我想说,这样的说法是很牵强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赋在形式上就同时有诗歌和散文的特征,而散文诗是散文的形式、诗的内涵,两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是不同的体系,强行放到一起比较就是削足适履,只会闹笑话。

二十二

我们通常说小说是虚构的,散文是写实的,其实两者的界限有时并不是很明朗。

我们读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有一部分是闰土的父亲教自己捕鸟,这一部分和他的小说《故乡》有重合。而且,闰土是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原型是章运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应该是章运水,作者还写的是闰土。你能说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部都是写实吗?它和作者创作的小说《故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单纯地看作一篇写实的散文。

我们读初中时,还学过郑振铎先生的《猫》,当时课本上说这是小说。后来,其他版本的语文课本也选了这篇文章,却说它是散文。郑振铎年轻的时候,离我们现在已经好几十年了,他写的到底是真实的事情还是虚构的,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很难知道,它到底是小说还是散文。

二十三

鲁迅先生有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图〉》,里面对这些图画宣传的孝道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有人也许不懂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鲁迅为什么还要批判呢?

其实,如果我们对孝道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就会明白鲁迅的良苦用心。封建社会,孝道文化已经被扭曲了。例如,郭巨埋儿、卧冰求鲤、曹娥投江等故事就是完全泯灭人性的,教育人们愚忠,对长者可以牺牲一切。这些故事的结局当然是浪漫的,可是现实生活中只会摧残人。鲁迅后来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就指出了中国文化的落后的一面。一个进步的时代,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年轻一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却倒过来了,首先考虑的是老人。我们不是说不应该孝顺长辈,可是为了孝敬父母可以埋儿子,可以卧冰,可以投江,这样的人和事还作为正面典型去宣传,这就有问题了。如果我们总是先考虑老人,不考虑下一代的成长,这个社会从长远来看怎么进步呢?

也就是说,鲁迅并不是反对人们尽孝,而是反对以孝道文化为代表的封建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鲁迅后来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就指出,官方的孔子、中国老百姓心中的孔子,和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是有出入的。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王祥卧冰求鲤,事后母至孝,后母反而要谋杀他。他的做法是典型的以德报怨。其实孔子分明是反对以德报怨的,孔子的观点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见,后来的儒家思想已经变味了,鲁迅批判它不能说不应该。孔子的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被歪曲,带来了一些文化糟粕,鲁迅对此能不深恶痛绝吗?

二十四

鲁迅先生有一篇散文《风筝》,说到他小时候反对弟弟放风筝。可是,后来,他的弟弟周建人却说,根本没有那么一回事。鲁迅确实不喜欢放风筝,但他并不反对别人放风筝。为什么会这样呢?曹聚仁先生在《鲁迅评传》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原来,鲁迅强调一个事物的时候,喜欢把有的方面尽量夸大。鲁迅小时候认为孩子老是玩玩具不好,玩物丧志,长不大。后来,他的观念改变了,他当然要对过去的错误思想进行批判。为了彻底批判这种错误思想,他就对过去的错误进行了放大。

这也告诉我们,文学源于生活还得高于生活。为了艺术上的渲染,文学可以和生活适当拉开距离。

二十五

我们读初中时学过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其实,鲁迅逝世后,藤野先生也写了一篇《谨忆周树人君》,同样写得很感人。

读了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我们就能深刻地体会到藤野先生这种超越民族的博爱。鲁迅回国后,藤野先生一直很想念鲁迅,可是他后来一直住在乡下,消息不通。藤野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前两年,鲁迅写的那篇《藤野先生》被翻译成日文,藤野先生的儿子在课堂上知道了这篇文章,是教汉文的老师告诉他儿子的。儿子回家后给父亲讲这件事。藤野先生这时才知道,鲁迅回国后成了优秀的文学家。没有想到,转眼之间,鲁迅竟然不在世了。藤野先生当然很悲痛,他觉得自己并没有为鲁迅做过什么,鲁迅却在文章中把他写得那么好。如今,鲁迅死了,藤野先生就想,鲁迅的家人生活得怎么样?鲁迅有没有孩子?最后他只能默默地祝愿鲁迅的家人过得好。当时日本正大举侵华,藤野先生能够顶着巨大压力,怀念一个中国的学生,这样的勇气值得敬佩。

二十六

几年前,我曾经在武汉的图书城买过一本书,是曹聚仁先生的《鲁迅评传》。读了这本书,我们对鲁迅会有一些新的认识。

这本书的序言就是一篇感人的散文。作者回想年轻的时候,鲁迅在他家里吃晚饭。饭后,两个人谈了很多。鲁迅看到曹聚仁的书桌上有很多自己的资料,就问:“曹先生,你准备写我的传记吗?”曹聚仁说:“与其把你写成一个神,不如写成一个人好。”这就是曹聚仁对自己研究鲁迅的定调。可惜的是,鲁迅很快就过世了,这当然出乎曹聚仁的意料,也让他很惋惜。这部分文字的确催人泪下。紧接着,抗战爆发,他只好暂时放弃了对鲁迅的研究。到了晚年,曹聚仁移居香港,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不受政治的束缚,可以大胆地言他人所不敢言。曹聚仁这么说,并不会损害鲁迅的光辉形象。因为名人也是人,不是神,一味地高大全就有失真的味道。

二十七

2016年是鲁迅先生逝世八十周年,这不禁使我想起几篇其他人怀念鲁迅的文章。

我们小时候都读过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写鲁迅的,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让我们看到了鲁迅这个人的和蔼可亲。

再大一点,我知道往年的高中语文课本有唐弢的《琐忆》,里面讲了唐弢和鲁迅交往的一些故事。唐弢在没见过鲁迅之前,听别人说鲁迅多疑,他对鲁迅也有偏见。可是,后来他写文章,别人怀疑那是鲁迅写的,骂鲁迅。唐弢觉得过意不去,自己写的文章,怎么能让别人替自己挨骂呢?他去向鲁迅道歉,可是鲁迅很大度,没有责怪他的意思,这让他对鲁迅产生了敬意。唐弢发现,鲁迅并不刻板,有时也很幽默。鲁迅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有钱人,大家都想巴结他,连和他说一句话都觉得是荣耀。有一次,一个乞丐到处说:“那个富人和我说话了。”大家很好奇,就问个究竟:“他和你说什么了?”乞丐说:“我站在他家门口,他出来对我说:'滚出去!’”嬉笑怒骂中讽刺了国民以耻为荣、自欺欺人的劣根性。唐弢也写过其他怀念鲁迅的文章,例如《同志的信任》,讲的是鲁迅把方志敏的遗作转交给共产党的感人事迹。鲁迅死后,唐弢还写了一篇《鲁迅丧仪散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鲁迅的怀念。

现在小学语文课本还选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鲁迅讲鬼的故事。鲁迅年轻时,有一次晚上回家,看到一个人装鬼。鲁迅踢了他一脚,他吓跑了。文中说得好,鬼让鲁迅先生踢一下好,恰恰给了他做人的机会。

二十八

鲁迅先生逝世前写过一篇《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文章开头提到,章炳麟的葬礼并不热闹。有人感叹,中国的人们对于本国的学者,还不如对高尔基热情。鲁迅也指出,这种看法很肤浅。高尔基是革命的作家,生前备受尊敬,死后自然也被大家怀念。可是,章炳麟虽然早年投身革命,但是后来与时代隔绝,渐渐被人们淡忘。两人的经历是截然不同的,硬要放到一起比较是不可行的。

其实,说到章炳麟晚年热衷于学术,革命性减退,我们要说句公道话,那并不完全是他个人的问题。孙中山、蒋介石那一派人人品确实不好,章炳麟看透了他们,自然不愿再与他们为伍。一个革命的元老,看到自己早年为之奋斗的祖国破败不堪,自己却无能为力,他除了研究国学,逃避现实,还能怎么办呢?

二十九

我们大学的普通话测试教程里有一篇《胡适的白话电报》。里面讲了胡适三十年代在北京大学做教授,大力提倡白话文。可是,有的学生喜欢文言文,不喜欢白话文。为了证明白话文比文言文好,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朋友请他到政府部门任职,他决定不去。一个学生写的文言电报是“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一共12个字。然而,胡适的白话电报只有5个字“干不了,谢谢”。胡适告诉学生,只要会选用字词,白话文可以比文言文省字。

新文化运动,1917年左右就开始提倡白话文,这时已经三十年代了,一二十年了,居然还有人认为文言文比白话文好,而且还是年轻人。可见,新事物要想取代旧事物,过程是何等艰难。我们再看看朱自清的《背影》,末尾写到父亲给他的信,信中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几句还是文言。可见,虽然白话文在大力提倡,很多人平时写文章还是习惯用文言文。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过程不是我们今天想象得那么顺利。

三十

汪曾祺先生有一篇散文《端午的鸭蛋》,里面讲了高邮的咸鸭蛋。作者说,小时候吃咸鸭蛋,是打一个小孔,用筷子挖着吃。吃完后,捉萤火虫装在蛋壳里,当做灯笼玩。文章结尾写得很幽默,车胤囊萤夜读,用布袋子装萤火虫,为什么不用蛋壳呢?古代的字用毛笔写,很大,如果是今天的新五号字就看不清了。

其实,说起囊萤夜读,清代的康熙皇帝做过实验。他让人捉了几百只萤火虫,装在袋子里。结果,萤火虫的光很微弱,根本看不清书上的字画。皇帝老爷子总算做了件好事,让我们看到了真相。我们竟然用这样虚假的故事去励志,这不是很可笑吗?

(0)

相关推荐

  • 309.文言难懂在哪儿

    309.文言难懂在哪儿 -破解文言文难学专题讲座- 文❉杜若东 文言难懂 破解文言文难学专题讲座      鲁迅作为新文化的闯将,竭力提倡新文化,倡导白话文,曾写下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

  • 鲁迅散文《藤野先生》:回忆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和勇气的老师!

    鲁迅散文《藤野先生》:回忆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和勇气的老师!

  • 《朝花夕拾》必备梳理

    五.人物形象分析 1.长妈妈--质朴,善良 ①粗俗率真,如睡觉摆出一个"大"字:②爱曚叨,爱管闲事,愚昧迷信,"常喜欢切切察察":有许多烦琐的"矩&q ...

  • 严师出高徒

    严师出高徒 --谈一谈<朝花夕拾>里的教育观 文:张孝慈 指导:南山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那么鲁迅先生的父亲是怎么教育他的呢?我们可以从<朝花夕拾>中<五猖会&g ...

  • 文言文VS白话文

    2021.10.8 282/365 这几天刷抖音,经常跳出某一现实的场景用文言文怎么表达的推送. 不得不说,文言文的表达真是美哉妙哉,特别是古诗词,真是绝绝子,不仅用词精准,还意境悠远. 那么,这两天 ...

  • 文学笔记(修改版) 诗歌笔记二十一——三十

    二十一 大学时,我们有个老教授熊清元先生,他教我们古代文学.有一次讲到陶渊明的<读〈山海经〉>,里面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样的句子.鲁迅 ...

  • 文学笔记(修改版) 小说笔记 二十一——三十

    二十一 几年前,我看到有人为科举制度招魂.他们说我们不要受蒲松龄.吴敬梓的影响,这两个人都是科举仕途不如意,所以才在小说中讽刺科举制度.我想说,这纯属胡说八道. 我们不能不承认,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历史上 ...

  • 七绝·辛丑年五月杂吟之闻报鲅鱼圈疫情(二十一~三十)

    七绝·辛丑年五月杂吟之闻报鲅鱼圈疫情(二十一~三十) 二十一 忽报瘟魔近奉天,白衣将士再扬鞭. 去年客里逢人处,又听号声吹阵前. 二十二 野烟飞动白云中,关外疫情今又浓. 不是神州防疫早,何堪一夜再城 ...

  • 七绝·辛丑年六月杂吟之初夏的东汤镇(二十一~三十)

    七绝·辛丑年六月杂吟之初夏的东汤镇(二十一~三十) 二十一 夹岸高楼遍客房,柏油小路绕溪傍. 此间堪笑江南景,何独江南是画廊. 二十二 古山深处水云村,似雪槐花掩绿痕. 更有野鸡时吊嗓,声声屡屡扣柴门 ...

  • 《三言两语记》集(二十一——三十)

    <三言两语记>(二十一) 1. 最为激烈的竞争往往就在同行.同仁之中,在同辈.同层之间,在同等.同才之里. 2. 逆境.困境.穷境能出人才,而顺境.富境也能出人才,关键看人才自身的素质和努 ...

  • 七绝·辛丑年七月杂吟之盛夏赠友(二十一~三十)

    七绝·辛丑年七月杂吟之盛夏赠友(二十一~三十) 二十一 人间万事每浮沉,世上何曾少爱心? 但得此身情所系,岂须去觅古来音. 二十二 七月林萦百啭声,风摇水润柳腰成. 此时梦也多娱趣,一但醒来心自晴. ...

  • 七绝·人生悟语(二十一~三十)

    七绝·人生悟语(二十一~三十) 二十一 歪念不生身自在,痴心向善福门开. 世人悟得红尘道,自有佛光头上来. 二十二 世事无穷何必猜,风吹雨落有云开. 休嫌月色寒如水,得罪乾坤万劫来. 二十三 何必轮回 ...

  • 读书笔记之《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读书笔记之<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黄仁宇 对资本主义定义的讨论. 威尼斯的杂糅起源.发展.威尼斯是一个没有领域的城市,一个商人的共和国. 光荣革命的代言人:约翰-洛克.荷兰人威廉是一个 ...

  • 家谱编修实务【之二十一】

        家    谱:家族历史.中国古代社会能维持几千年的稳定,依靠的就是若干个家庭,按血缘关系排列成的超稳定分子结构.这种分子被称作"家族",<宗族>中曾曰:&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