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散文读书笔记

闲时好读书,多半不求甚解,有时会对所读之书做些一轮,美其名曰“读书笔记”。实为一家之言,不妥之处还请诸位方家海涵。

先秦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神话传说中有写实的成分,也有虚构的成分。写实的部分可以看作中国散文的源头,虚构的部分可以看作中国小说的源头。如果我们要充分理解中国的散文历史,还是应该读先秦的散文。那个时候,文史哲不分家,我们既可以了解古人的文采,也可以了解古代的历史、古人的思想,这些对今天很有指导意义。

我们通常把孔子和孟子并称孔孟,说孔孟是儒家的两大圣人,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去读读诸子散文中的《论语》和《孟子》,就会发现,孟子的很多思想和孔子是不一样的。

孔子的思想很多时候有空想性,他认为军备、粮食、信用,三者中可以不要军备、粮食,但不能没有信用,这带有很大的空想性。孟子则反复强调,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那样才是王道的必要条件。孟子认为,老百姓如果不能解决起码的温饱问题,必然不顾道德底线,社会就危险了。可见,孟子的思想比孔子更务实一些。

孟子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实话。《论语》中,孔子明明说过:“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齐宣王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却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也。”孟子一方面以孔子的传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否认孔子提到过齐桓公这样一个事实,这不是矛盾的吗?

《论语》中有一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让几个学生谈自己的志向,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几句话说得像诗一样优美。孔子很赞同曾皙的说法。对此,有很多种解释。有的说,孔子晚年经受了一系列的打击,开始消极避世,这正是他远离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正是孔子追求的理想社会。如果真的天下太平了,孔子还四处奔走干什么呢?专门教书育人,平时讲学,暮春时郊游。那不正是他所向往的吗?

我想说的是,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不是完全对立。孔子和孟子这样的人,都是先周游列国不受待见,晚年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因此,第一种说法和孔子这类人的生平很契合,不能说它完全错了。第二种说法也是合理的。孔子是有远大政治理想的人,如果真的是到了他所向往的大同社会,他就会按照曾皙所说的去做,过那样的生活。他晚年不再周游列国,开始专心教书育人,表面上看是消极避世,其实还是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流传下去,并发扬光大。他逃避政治生活,其实就是在幻想的大同世界里寻找寄托。可见,两种说法并不完全矛盾。

说到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不光孔子有,其他的人也有过。老子就提出过小国寡民的构想,文中说:“邻国相望,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说法虽然消极了,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也不能说它没有合理的一面。诸侯国连年征战,人民苦不堪言,如果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没有了来往,怎么还会有战争呢?今天看来,这种想法很天真,但它也反映了古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憧憬。

我们很熟悉的还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就虚构了一个没有国君、租税的和谐社会。

直到当代,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毕生追求的共产主义也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说:“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是历史上发生的。凡是历史上发生的东西,都要在历史上消灭。因此,共产党总有一天要消灭,民主党派也总有一天要消灭。消灭就是那么不舒服?我看很舒服。共产党,无产阶级专政,哪一天不要了,我看实在好。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它们消灭得早一点。这个道理,过去我们已经说过多次了。”有人觉得很奇怪,毛主席又不是无政府主义者,还是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怎么希望共产党连同民主党派一起消灭呢?其实,这就是共产主义的设想。如果真正到了共产主义,不需要政党了,政党还存在干什么呢?毛主席不是站在一党之私利的立场上看问题的,而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高度。

司马迁的《史记》是古代优秀的历史散文,其中也留下了很多争议。例如,范增说“竖子不足与谋!”,这里的竖子究竟是骂谁的呢?它有很多种说法。

有人说竖子就是项羽。因为项羽尊称范增为亚父,把他看得和自己的父亲差不多,老辈骂晚辈几句有什么不对呢?

可是,古代的礼仪是先君臣后父子。我们读过《红楼梦》都知道,女儿做了皇后,爹还得给女儿磕头。范增怎么会直接骂项羽呢?因此,有人说,应该是明指项庄,暗指项羽。项庄没能完成他交给的任务,导致刘邦开溜,所以范增骂项庄。范增不会直接骂项羽,但他骂项庄实际上还是骂项羽,也就是指桑骂槐。

还有一种说法,说竖子是项伯。这种说法也有道理,你身为项羽的叔父,你却吃里扒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还不该骂吗?项羽的阵营中这样的人多了,还能跟他们在一起谋划天下大事吗?

诸葛亮的《出师表》被看作古代散文的经典,一般都认为它写得催人泪下,字里行间体现了诸葛亮的赤胆忠心。可是,对此,也有人提出了一些质疑,我本人也感觉不能从字面上去解读这篇文章。

《出师表》处处提到先帝,这让刘禅怎么想?你做得不好,你看看你父亲当年是怎么做的?可是,诸葛亮的话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诸葛亮一再强调自己要报答先帝。刘备是在和东吴的战斗中失败后负气死的,你这么追念刘备,应该为他报仇啊!那你应该把东吴视作敌人,为什么反而和东吴重新结盟呢?当然,这是政治斗争的需要,是权宜之计。先帝明明选的顾命大臣除了诸葛亮,还有李严。《出师表》中竟然没有一处提到李严,这不是权臣排斥异己是什么呢?我们承认李严有问题,可是这和诸葛亮的所作所为没有关系吗?

诸葛亮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有人提出来,皇宫和丞相府怎么能俱为一体?皇宫中有人做了坏事或者做了好事,还要由丞相府的有关人员来论其刑赏,否则就是偏私,就是使内外异法。这给人感觉,诸葛亮是要架空小皇帝。而且,文中反复出现“宜”和“不宜”,这就是在教育皇帝,你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皇帝几乎没有自由,完全得按照诸葛亮说的去做。我们承认刘禅是窝囊废,可是这和诸葛亮没有关系吗?你对一个人管得过死,再聪明的人也会变迟钝,更何况是这样的糊涂虫。

韩愈有一篇散文《蓝田县丞厅壁记》,里面讲了县丞这个职务。表面上看,县丞是辅佐县令的,地位应该仅次于县令。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县丞担心自己功高震主,时刻胆战心惊,有职无权,还不如县尉、主簿,有时甚至还要看差役的眼色行事。公文拟好后,差役故意把前面的具体内容卷起来,不让县丞看,只留下最后一点空白,让县丞署上自己的名字。做官做到这种程度,完全被架空了,那是何等的悲哀啊!更可悲的是,民间还有很多人骂县丞不尽职。其实,县丞是有苦说不出。他们根本没有参与政权的机会,对县里的大小事务根本就不了解,却不得不在公文上签字,这不荒唐吗?作者后来还讲到自己的好友崔斯立做了县丞,空有一腔抱负却不得施展,最后干脆在办公室吟诗作赋,还自嘲在办公。

读了这篇散文,让人很沉痛。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空有宏图大志,却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样的体制还不应该改革吗?

韩愈有一篇散文《柳子厚墓志铭》,深切地悼念了他的好友柳宗元。墓志铭通常要用骈文,这却是一篇纯散文,朴实无华,更见真情。文中提到,社会上有很多人,他们平时和你把酒言欢、称兄道弟,甚至发毒誓,感情看似何其真挚。然而,同样是那些人,某一天和你有发丝粗细的利益瓜葛,马上凶相毕露,打击陷害你,而且不择手段。韩愈就是拿这些人的卑鄙无耻反衬柳宗元人格的高尚。柳宗元一生光明磊落,对朋友倾尽全力帮助,毫无私心。

其实,不要说韩愈的时代,即使是今天,我们身边像柳宗元这样的好人也太少了。我们如果能交到像柳宗元这样的朋友,那就是我们的荣幸。

欧阳修在写《醉翁亭记》时,才三四十岁,却自称“醉翁”,一副老态龙钟之貌。文中说“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这并不是说他酒量不好,恰恰说明他此刻心情压抑。文中虽然字面上处处表现他与民同乐,其实他的内心深处对贬谪的痛苦是摆脱不了的。他人并不老,但心已经老了。人们常说,人有三岁之翁、百岁之童。年龄有时候不是生理上的,是心理上的。一九七八年《光明日报》上登了傅镇岳的《年龄》,讲了作者拜访物理学家王教授的经历。王教授在文革时对上面要求科学工作者参加“反击右倾翻案风”会议的做法十分不满,那个时候也是老气横秋。后来,粉碎“四人帮”了,他感觉自己又获得了新生。王教授虽然老了,但他此刻仍然充满革命激情,他的心还是年轻的。
  我们决不能做三岁之翁,我们大家如果年轻轻的就老气横秋、毫无朝气,这个社会还有希望吗?人都会老,这是自然规律,可是我们还是可以做百岁之童的。年轻与否关键在于心态,只要精气神还在,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我们这个时代,很多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依然在积极为社会做贡献,他们没有倚老卖老、坐享其成,这样的人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有一句“借书满架”,高中语文人教版选过这一篇文章。我们老师讲这个地方时,一般都认为书就是向别人借来的。可是,后来,大学教语文教学论的方正老师说:“归有光就算家道中落,也不至于穷到家里连书都没有,还要向左邻右舍借吧!再说,借能借多少呢?靠借书能把书架装满吗?因此,这里'借’不是向别人借,而是借助的意思。借助书使书架摆得满满的。”这样一解释,我才茅塞顿开。

后来,我翻了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里面也有这篇文章,这个地方是“积书满架”。按照这个版本,就没什么争议了,就是书架上堆满了书。我想,如果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本也用这个版本,就写作“积书满架”不可以了吗?何必要弄出争议,还以讹传讹呢?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有“儿寒乎?欲食乎?”这样的话。我们读这样的话感到亲切,可是用文言文写出来总让人感到别扭。文言文说到底是一种典雅的语言,过于生活化总有些不妥。读到这样的句子我们就明白,白话文为什么应该取代文言文?文学说到底是源于生活的,写生活就应该是生活的语言。文言文在唐宋以后就和实际的口语慢慢脱离了,平时人们说话和今天是差不多的,我们读唐代的变文,看看词、曲中的白话句子,尤其是明、清的小说就可以知道。到了归有光的时代,白话文已经产生几百年了,平时一个老百姓谁会说“儿寒乎?欲食乎?”这样的话呢?写到文章里,今天读来不可笑吗?

十一

《古文观止》的编者在评论李密的《陈情表》时说它“无一字虚言驾饰”,今天看来这个说法过于绝对。我们不能否认,《陈情表》写得真挚感人、催人泪下,可是结合具体的问题,再联想当时的背景,说它“无一字虚言驾饰”,恐怕就不妥了。

李密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这里将晋朝夸得无比美好,还说自己特受优待,这不是“虚言驾饰”吗?作者还反复强调自己因为老祖母而不能做官,完全是这个原因吗?显然不是,他是在观望。当然,我们并不是否定李密的人品,毕竟他也是无可奈何,乱世中首先得懂得自保。

十二

前几年看过清代崔述的《冉氏烹狗记》,文中讲了一户姓冉的家里养了一条狗。这条狗见到生人经过都会狂吠,有时还咬伤人。大家都觉得这是条好狗,能够看家护院。可是,有一次,家里遇到了强盗,全家人都在勇敢地和强盗搏斗,却听不到狗的狂吠,更看不到狗咬强盗的身影。原来,狗躲到床底下去了。主人恍然大悟,原来这条狗只会欺负善良、弱小的人,遇到强盗就认怂了,一气之下把狗杀了,煮着吃了。

我们能说作者仅仅是写这条狗吗?很显然是用狗讽刺某些小人。我们身边总有一群人,欺压善良、柔弱的人时,他们好像很有能耐。可是,一旦遇到强大的恶势力,他们什么本领都没有了,首先逃跑的就是他们。从古至今,这类人大有人在,他们的确很可恨。

十三

鲁迅先生有一篇散文《风筝》,说到他小时候反对弟弟放风筝。可是,后来,他的弟弟周建人却说,根本没有那么一回事。鲁迅确实不喜欢放风筝,但他并不反对别人放风筝。为什么会这样呢?曹聚仁先生在《鲁迅评传》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原来,鲁迅强调一个事物的时候,喜欢把有的方面尽量夸大。鲁迅小时候认为孩子老是玩玩具不好,玩物丧志,长不大。后来,他的观念改变了,他当然要对过去的错误思想进行批判。为了彻底批判这种错误思想,他就对过去的错误进行了放大。

这也告诉我们,文学源于生活还得高于生活。为了艺术上的渲染,文学可以和生活适当拉开距离。

十四

我们读初中时学过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其实,鲁迅逝世后,藤野先生也写了一篇《谨忆周树人君》,同样写得很感人。

读了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我们就能深刻地体会到藤野先生这种超越民族的博爱。鲁迅回国后,藤野先生一直很想念鲁迅,可是他后来一直住在乡下,消息不通。藤野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前两年,鲁迅写的那篇《藤野先生》被翻译成日文,藤野先生的儿子在课堂上知道了这篇文章,是教汉文的老师告诉他儿子的。儿子回家后给父亲讲这件事。藤野先生这时才知道,鲁迅回国后成了优秀的文学家。没有想到,转眼之间,鲁迅竟然不在世了。藤野先生当然很悲痛,他觉得自己并没有为鲁迅做过什么,鲁迅却在文章中把他写得那么好。如今,鲁迅死了,藤野先生就想,鲁迅的家人生活得怎么样?鲁迅有没有孩子?最后他只能默默地祝愿鲁迅的家人过得好。当时日本正大举侵华,藤野先生能够顶着巨大压力,怀念一个中国的学生,这样的勇气值得敬佩。

十五

冯至有一篇《朱自清先生》,这一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朱自清生前交往的一些细节,写出了朱自清的伟大人格。朱先生平时温良恭俭让,谈话时主要是认真倾听,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很少出风头。他即使是批评人,也很有分寸,不一棍子打死。可是,在涉及国家、民族的大是大非的问题时,他立场坚定,对恶势力从不低头。
  我经常想,我们做人就应该像朱自清先生一样。平时要懂得与人为善、宽容大度、和蔼可亲,但是在原则问题上要敢于拍案而起,无私无畏。现实中,很多人恰恰是倒过来了,他们对身边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揪着不放,可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丧失立场、颠倒黑白。我们这个民族需要朱自清这样的真君子。

十六

老舍的儿子舒乙有一篇散文《父子情》,里面说老舍对儿子的功课采取超然的放任自流的态度。还有很多名人都说过同样的话,他们对子女的文化课教育并不很关心。很多人不理解,那么多名人都不关心子女的学习,为什么今天的父母还要这么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呢?

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太无知了。我们永远要知道,名人是名人,普通人是普通人,两者在很多地方没有可比性。名人的子女也许文化课的学习不用很上进,但他们接触到的其他事物比我们要丰富得多,这是我们不知道的。而且,中国的教育他们觉得不好,可以送子女去国外留学。普通的家庭可能做到吗?我们周围也的确有些糊涂的父母,觉得读书无用,完全忽视子女的学习。他们不知道,普通人要想改变命运,必须努力学习,基本上没有其他的途径。一般的学生,如果放弃了文化课的学习,整天浑浑噩噩,终究会抱恨终身。

十七

丰子恺先生的《静观人生》有三篇文章讲李叔同先生,分别是《怀李叔同先生》《李叔同先生的文艺观》《李叔同先生的爱国精神》。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丰子恺对恩师李叔同的敬仰。李叔同的品行高洁,博学多才,身上洋溢着拳拳的爱国之情。这样的人的确值得我们后人怀念。

我大学时听一个爱好音乐的人说:“李叔同如果不出家,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和鲁迅不相上下。”我不敢说这句话没有夸张,但也不能说这是胡说八道。李叔同是看到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紧接着军阀混战,世界大战打得不可开交,在这样的形势下出家的。他是对这个世道绝望了,当然这里面有个人的时代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对他求全责备。他是为了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出家的,从这一点上看,他依旧是伟大的。

十八

汪曾祺先生有一篇散文《端午的鸭蛋》,里面讲了高邮的咸鸭蛋。作者说,小时候吃咸鸭蛋,是打一个小孔,用筷子挖着吃。吃完后,捉萤火虫装在蛋壳里,当做灯笼玩。文章结尾写得很幽默,车胤囊萤夜读,用布袋子装萤火虫,为什么不用蛋壳呢?古代的字用毛笔写,很大,如果是今天的新五号字就看不清了。

其实,说起囊萤夜读,清代的康熙皇帝做过实验。他让人捉了几百只萤火虫,装在袋子里。结果,萤火虫的光很微弱,根本看不清书上的字画。皇帝老爷子总算做了件好事,让我们看到了真相。我们竟然用这样虚假的故事去励志,这不是很可笑吗?

十九

中国当代有一个写文化散文的作家余秋雨先生,他的散文写得很好,的确有文化内涵,我们读高中时就学过他的《道士塔》。可是这个人本身人品并不好。余秋雨不仅有很多污点,而且不肯认错,于是有人质问:“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

我读大学时,听好几个老师讲过余秋雨。我们的夏元明教授说:“余秋雨这个人确实有问题,可是有人质问余秋雨为何不忏悔,这就过头了。为什么呢?你又不是上帝,你怎么能要求别人忏悔呢?”至今想起夏老师这句话,总觉得很有道理。我们批判人和事要有个度,不能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别人一棍子打死。

二十

前苏联作家普里什文有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水滴和石头》,文中说:“水滴落在石头上,清楚地发出'我’的声音。石头又大又硬,也许还要在这儿卧上一千年,水滴却仅活一瞬间,这一瞬间,不过是痛感无能为力而已。然而'水滴石穿’的道理却是千古不变的,那许多的'我’汇合成了我们,力量之强,不仅能滴穿石头,有时还形成滚滚急流,竟把石头冲走。”这一段文字富含哲理,水滴看似柔弱,然而聚少成多,最后能把坚硬的石头滴穿。我们人也要做有水滴品格的人,坚强不屈、持之以恒。

水滴石穿,本身是中国的成语,前苏联的作家也能发出同样的感慨,可见人类的文化有时候是相通的,它超越了民族的界限。

二十一

丘吉尔,我们知道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其实,他还是著名的作家,而且喜欢绘画。我曾经在《外国百年散文鉴赏》这本书中读到了他的《我与绘画的缘分》。作者那个时候已经四十岁了,从来没画过画。有一次,开始尝试绘画,时间长了竟然越来越喜欢绘画了。他对绘画也有很多自己的独特见解。文中有一个地方提到记忆对绘画的影响。说画家惠斯特勒教学生绘画时,不是照着模特临摹,而是凭记忆来画。他把模特放在一楼,学生看了模特后,要到二楼凭回忆来画。在二楼画熟练了,上三楼画。到最后,他培养的高材生得跑步从一楼赶到六楼去画。这种做法就很有意思。

艺术不是对现实的机械模仿,有的时候我们就是要凭自己的记忆,对自己见到的事物进行复写。我们只有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这种能力,才能使自己的艺术造诣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一味地照葫芦画瓢,那样是很难进步的。

二十二

南斯拉夫作家普·沃兰滋有一篇散文《铃兰花》。作者提到他小时候,家附近有一片晦暗的洼地。人们把那片洼地称作“地狱”,年幼的他自然有一种恐惧感。西方人从小就接受基督教的洗礼,对“地狱”这个词相当敏感。他不到六岁的时候,父亲强迫他到“地狱”去放牧。他虽然被迫去了“地狱”,却感到很委屈。母亲觉得父亲的做法太过分,父亲也答应以后不让他去“地狱”放牧,但这件事还是给他造成了创伤。终于有一天,母亲想带一束铃兰花去教堂,可这种花只有“地狱”有。他怀着对母亲的爱,战胜了恐惧,从“地狱”采到了铃兰花。

我们总以为,父亲式的教育能增强孩子的独立性,有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然而,过分的粗暴也会使孩子失去对家的认同感,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文中的母亲是温柔善良的,她的爱却在无意中感染了孩子,使孩子在爱的驱使下战胜恐惧,突然变坚强了。

母爱是伟大的,它在悄声无息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我们可能平时感受不到,但它会在关键的时刻表现出来,并伴随我们一生。

(0)

相关推荐

  • 鲁迅散文《藤野先生》:回忆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和勇气的老师!

    鲁迅散文《藤野先生》:回忆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和勇气的老师!

  • 《朝花夕拾》必备梳理

    五.人物形象分析 1.长妈妈--质朴,善良 ①粗俗率真,如睡觉摆出一个"大"字:②爱曚叨,爱管闲事,愚昧迷信,"常喜欢切切察察":有许多烦琐的"矩&q ...

  • 余秋雨散文的读书笔记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余秋雨散文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余秋雨散文 ...

  • 迟子建散文作品读书笔记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迟子建散文作品读书笔记(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 ...

  • 《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 ...

  • 散文天地‖《红楼梦》读书笔记 文/景红娟

    <红楼梦>读书笔记 作者:景红娟   作者简介: 景红娟,1972年出生,河南陕县人,喜欢读书,喜欢写作. 红楼第二回主要讲了两个事件,第一个事件是为第一回的结束做了一个完结,道出了贾雨村 ...

  • 皮囊读书笔记,当没有倾听者时,它就是伙伴

    当没有倾听者时,你就与书对话,它就是你的伙伴. 书的前半段,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叫皮囊,皮囊应该写的是,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从前面几章阿太和父亲的皮囊中似乎领 ...

  • 《大江东区》杂谈,读书笔记

    雷东宝出监狱,对小雷家重新安排,为了得到政府的支持,把小雷家镇政府所有制.对于人物的安排,士跟是不敢再用了,让红伟远走,隔了一大领军人物,提了一个后期新秀,让背后的一堆后期新秀站到了他队伍中,这就是权 ...

  • 读书笔记|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俄国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

    昨天看毛选的时候,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其它国家都没有社会主义革命? 一股君想到了三方面的因素: 1.俄国在西方列强中,本来就是较弱的一方,国内的资产阶级力 ...

  • 《游戏学》读书笔记(北大网研中心)

    《游戏学》读书笔记(北大网研中心)

  • 内在动机 读书笔记(非常不错)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书很薄,但是分量很重.它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跟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这本书叫作<内在动机>.   它的推荐人是我非常尊敬的清华大学的彭凯平教授.彭凯平教授说,"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