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加学科命题赛的尴尬与艰辛

教师参加学科命题赛的尴尬与艰辛

渐新堂

最近受邀到学校指导参与试题命制,我想到了如下两大问题。

试题命制不是简单的教学技能教学水平的问题,是国家级的教育难题,远不是一般的普通教师所能够应该涉足和应该去深入探讨的。          1995年国家考试中心就发文在全国征集各个学科的高考试题,你讲建立中国的高考考试题库,20多年过去了,没有下文。1992年重庆市教科所(当年全国最大规模的教科所,人数超过中央教科所)申报成功,获得市科委的立项资助,建立重庆市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考试试题库,几年过去后,至今没有下文。

为什么,我国的试题命制太艰难了。尽管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考试国度,但是,考试的理论、考试的技术、考试的政策研究,都容易让人失望都非常让人揪心。全国最权威的高考分数的报告方式,一阵风的几乎都使用标准分,几年十年后几乎都又回归到了使用原始分,这也间接透露出试题命制在录取中的曲曲折折的难言之隐。

譬如,各地的试题命制者能够满足官员们对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要求吗,今年平均多高,明年还得继续高,不能够下降,下降怕影响政绩啊!一时心血来潮,要求要能够有区分度,看看哪一所学校哪一位学生是本地最好的学校分数最高的学生,这又怎么能够保证人人都得高分呢?再如,现在的中国哪里有工作不讲效果不看结果的,但是教育就是啊,一律不准进行统一考试,工作好不好由自己的嗓门说了算,由上媒体次数算,主要由老大的印象感觉说了算。以至于小学毕业连加减乘除都不会做。

唯一可以说说的考试试题命制就是高考了,但是,当既有选拔要求又有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纠缠在一起的时候,既要保证上1000万考生参加的高考中75%的录取率的分数不要太难看,又要让北大清华之类的极少数顶尖高校选拔优才,其试题自然就很难讲究客观科学了。

如果再看看国家考试中心制定的各学科考试大纲中对学科能力的划分与描述,各行其是无人问津,五花八门不忍卒读。为什么专门的机构竟然堕落到如此地步,因为,缺少对测量知识的普及,缺乏对学科考试的深入研究,缺失对学科能力的基本认知。更遑论什么教育测验的基础理论研究了。

国家一级的试题命制尚且如此,下面的努力有能够客观科学到哪里去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求教师来进行比赛,要求教师做试题命制的水平提高,岂非咄咄怪事。

打锣卖糖,各是一行。但是,今天,我们需要根据教育长官的需要做一个全面的无所不能的教师,在低层次上既打锣又卖糖,做一名多面手,往后才能够成长为著名的教育家。

普通教师具备一些教育测验的常识也是应该的,及时了解所教班级几十名学生学习状况以便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但是,这与大范围大面积的教育测量,与几千几万人几十万人参与的试题命制相去甚远,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既然要参加上级组织的试题命制比赛,还就得进行准备。还得研究一些试题命制的规律以及尽可能规范性的表述。

现代文阅读的试题命制 在阅读的初始印象中寻找出文本最出彩最难过震撼自己的地方,这往往是文章的独特的精华,应该以此为最主要的重头戏,此外,按照试题命制的常规,应该注意三个方面:一般化的文字阅读 即信息浏览与筛选 二是文体上的指向阅读,即按照不同文体进行的深入一步的相当于阅读储备的能力考查,三是联系实际的文化性阅读,即考查阅读中对社会背景时代价值当下意义的思考。这三个文(文字文体文化)字,依次考查出学生的水平高低,其试题的设计,也展现出试题命制者的水平高低,其亮点的设置,也应该是依次出现。

对于文学名著的阅读试题的设计,应该寻找出规律性的两点,一是与所选文字所选细节的关联点,而是与全书或者人物或者经过或者重大情节的关联点。毕竟,仅有4分且还要分为2道小题。

写作试题,要求从现代文阅读素材中寻找命题元素进行设计(这是比赛所要求的防止默写宿构),务必注意从素材中挖掘元素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二者能够紧密结合,也就是内容贴学生生活实际要紧,题目表达尽量在人人理解的前提下实现陌生化,能够这样,就一定是大赛的成功者。

根据本次的大赛要求,简单说来就是强化三二一意识,注意到了就能够胜出!

长安或扫描此码方便继续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