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拔掉肉中刺:高昌国正式灭亡

​《神探狄仁杰》这部电视剧里,李元芳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像你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去改变呢?每次他都会自问自答:只有让你去死!

想不到,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啊。

贞观十三年(639)十二月,李世民传下旨意:封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为副总管,发兵高昌,教训一下不知天高地厚的麹文泰。

上一次出征,李世民派出了最豪华的武将阵容,这一次却只派了侯君集和薛万均,这只能说明一件事:高昌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了。

有趣的是,麹文泰居然毫无压力,他始终觉得,李世民调派大军征讨高昌,纯粹就是劳民伤财的胡闹行为,是不可能成功的。

麹文泰的疯狂行为让臣民们彻底蒙了。几年前,吐谷浑的伏允可汗被唐军赶得鸡飞狗跳,国破家亡,最终不得好死,他难道忘记了?说唐军不可能成功,底气何在啊?

大臣们嚷嚷着要麹文泰给一个说法,不然就游行示威。

麹文泰为了稳定人心,开了一次议政会议。

麹文泰信誓旦旦地说道:“兄弟们啊,唐朝距离高昌国有七千里之遥,其中两千里是沙漠地带,寒风刮起来如同刀割一样,热风如同火烧一般,再加上水草枯竭,大部队根本不可能穿越这片绝境。”

大臣说:“唐朝国富力强,如果他们带足粮草呢?”

麹文泰得意地说道:“你们有所不知啊,我之前去唐朝的时候,看到陇右一带城池萧条,和隋朝根本没法相比。如今,李世民派兵前来,如果发兵太多,粮草供应不上;如果发兵在三万以内,我们可以轻松御敌。眼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以逸待劳。如果他们真的兵临城下,不过二十天时间,必然粮草耗尽,到时候咱们可以团灭他们,你们都懂了吗?”

麹文泰的分析,颇有李世民的味道。

事实上,他分析得一点不错,发兵之前,李唐高层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李唐的朝臣认为,为了打高昌,大军要穿越千里沙漠,如果打赢了还好,打不赢就是空耗国力,葬送珍贵的士兵。更何况,高昌地处西域偏僻之地,就算打下来了,也没办法据为己有,更不可能派兵驻管。

遗憾的是,李世民是皇帝,身份的不同决定了视野的不同,更决定了思维方式的不同。对李世民来说,他必须以帝王的思维去决定国运,像吐谷浑、高昌这些跳梁小丑,如果不给他们点儿颜色看看,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人效仿他们。

身为天子,李世民不容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在这一点上,李世民能够体会隋炀帝当年的心境,因为他们想的都是一件事: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对唐军铁骑来说,横渡沙漠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两千里和三千里又有什么区别呢?在侯君集的带领下,唐军将士历经艰难,最终靠近了高昌古城。

直到此时,麹文泰才从梦中惊醒,面对了这个事实。和伏允可汗一样,吹牛皮是吹牛皮,可面对唐军铁骑,麹文泰深知,自己的下场不会太好。唐军还没开始进攻,麹文泰就一命呜呼,留下了即将遭受蹂躏的高昌国民。

麹文泰的儿子麹智盛临危受命,继承了老爹的王位,并急忙调兵遣将,打算将唐军阻击在高昌古城之下。遗憾的是,侯君集的铁骑犹如一道劈天斩地的狂风,几乎以最快的速度扫清了高昌古城之外的所有地方,唐军铁骑陈列在高昌古城的不远处,傲视着这个几经波折的西域古城。

高昌国民愤怒了,绝望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唐军突然降临在自己的家园,他们更不会知道,接下来的高昌古城将会成为人间炼狱。

起初,侯君集还挺讲究,不愿意趁麹文泰下葬的时候偷袭,并派人前往城中劝降,希望他们能乖乖认罪。然而,对方却严词拒绝,表示要顽抗到底。

侯君集不是圣人,对待其心必异的高昌人,他没有悲天悯人的时间,也没有那份闲情逸致。遭到拒绝之后,侯君集调集了一批投石车,对高昌古城的外城发动了猛烈的空袭。大石头迎风咆哮,落地之处,房屋千疮百孔,百姓血肉模糊,惨烈的攻击让高昌百姓终于明白,中原是礼仪之邦不假,但是如果有必要,他们也会用最野蛮的方式,把中原的礼仪带到王化之外。

古城一战,侯君集俘获了七千百姓,完成了对皇城的包围。

麹智盛算是明白了,自己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他赶紧派人给侯君集送信,表示愿意归降唐朝,并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父亲的身上。至于麹智盛自己,完全是一副孤苦可怜、替父受罪的样子,也可以理解为背锅侠。

侯君集:“想投降可以啊,来我们军门,咱俩好好聊聊!”

麹智盛:“可以,等我们再想想!”

麹智盛并非真的想投降,他在等西突厥的援军,这也是高昌国继续存活的最后希望。据史料记载,高昌国和西突厥约好了,任何一方遭到唐军的攻击,另外一方就出兵支援,总之就是和唐军对着干。

事实上,西突厥也派兵来了,可他们听说侯君集包围了高昌国的王城,连夜退兵一千里,唯恐唐军知道他们的存在。

麹智盛听说西突厥退兵,这才举白旗投降。

侯君集是谁?

跟随李靖灭了东突厥,又参与过吐谷浑的灭国战争,此次是李世民钦点的大将。这样的一位铁血统帅,怎么会因为麹智盛的投降而轻易放过他,如何会让唐军将士们空手而归?

一句我认输,我投降,就可以换取和平?

那这个世界就不需要战争了。

古往今来,有些战争确实是为了正义,为了所谓的黎民百姓,然而绝大部分的战争,其实是为了某些人的私欲,这是人的本性,无法改变。

面对麹智盛的投降,侯君集答应了。然而,他转头就让唐军分散开来,对高昌国的三郡、五县、二十二城展开了地毯式的搜刮劫掠,八千户家庭,两万高昌百姓遭逢大难。贞观十四年(640),高昌国正式宣告灭亡。

高昌古城位于西域丝绸之路,是中亚、西亚商队的必经之路,货物和人流的集散地,麹伯雅和麹文泰父子这些年雁过拔毛,敛聚了无数的财富。说白了,侯君集不顾高昌百姓的投降请求,其实就是看上了高昌古城的财富。

聪明的将领,其实应该给皇上写封信,询问一下高昌国的处置办法,顺便提一嘴,究竟该如何处置高昌百姓的财富。

遗憾的是,侯君集膨胀了,他觉得高昌被灭,自己功比天高,别说是捞点钱财,就是坐地称王也是可以理解的。

接下来,侯君集擅自做主,将高昌的有钱人发配到边远地区,随后将他们的财富据为己有。小兵们看到主帅不讲规矩,也开始肆无忌惮地抢劫金银财宝,侯君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好我好大家好!

事实上,唐军班师回朝之后,朝中的御史就以此事为由头,狠狠地参了一本侯君集,李世民为了平息众怒,下旨将他拿入大狱。侯君集觉得自己功高,结果受到不公平待遇,于是心生不满,最终走上了造反的道路,这些都是后话。

高昌被灭,李世民的心情美美的,他对群臣说了,想要用中原的州县制度来管辖高昌的土地,希望大家能够各抒己见。

魏征劝谏道:“陛下,您登基的时候,麹文泰夫妇还来朝拜过,只不过他后来骄傲自大,所以才引火烧身。臣认为,只需要找麹文泰问罪就可以,至于高昌百姓,还是以安抚为主,立他的儿子为可汗,保存高昌的国号。这样一来,陛下的威德就可以遍及荒远之地,四方百姓都会诚服啊!”

李世民:“把高昌变成大唐的国土,不也一样吗?”

魏征:“如果把高昌的国土改为州县,咱们还要派遣大军去镇守,几年轮换一次,因为卫戍边境而死掉的人恐怕会有十分之三四,实在是得不偿失啊!”

在李世民的眼里,魏征还是太书生气了。不过,这也不能怪他,魏征毕竟是打工仔,李世民才是老板,思维方式不一样。

令李世民欣慰的是,侯君集刚刚返回长安,西突厥使者便到了。在此之前,西突厥和高昌暗中勾结,想要达成攻守联盟,结果西突厥的军队还没到达战场,高昌就被灭国了,西突厥的贵族们还能吃嘛嘛香?

他们想了想,李世民肯定会拿西突厥开刀,继续实践“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口号。一个是主动送上门,一个是被打上门,心态不一样,待遇自然也不一样,于是主动献出了可汗浮图城(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

李世民很欣慰,孺子可教啊。

贞观十四年(640)九月,李世民下诏:将高昌改为西州,治所在高昌古城。将浮图城改为庭州,再加上隋朝设立的伊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吾县),唐朝在新疆地区就有了西州、庭州和伊州三座重要的城池,基本上控制了西域之路的门户。

没过几天,李世民又放出一个重磅的消息: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交河城。西州的治所在高昌古城,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交河城,两个办公地点相距很近,自然承担着不一样的角色定位。

事实上,西州的长官是西州刺史,主管西州的所有民政,和内陆的刺史是一样的;安西都护府的长官是安西都护,主管整个西域的军政,相当于西域大军区司令员。由于贞观年间的西域还算平静,李世民只给了几千个编制,他们的任务不是开疆拓土,而是威慑西域的小国,为西域丝绸之路保驾护航。

贞观二十二年(648),李世民将安西都护府的总部转移到了龟兹国的都城,同时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修筑了四座城堡,并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管,它们统称为安西四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