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鹭岛老街区,踏寻地道真厦门

徒步鹭岛老街区,踏寻地道真厦门

(厦门老街区徒步旅行记)

2016年6月11日我参加了探寻泉州古城的徒步14公里活动,一路上见证触摸了自唐代以来泉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感觉非常棒,我也萌生了组织一次探寻厦门老街区的徒步活动,虽然厦门开埠历史不长,但是更接近我们可以感知的认识。

2017年4月16日上午,我约了14个熊山路跑俱乐部会员从中山公园南门出发,开始我们的“厦门老街区徒步旅行”。

记得有一次我到殿前一朋友家里泡茶,有一邻居来约他太太去“厦门逛街”,当时我很纳闷,这里不就是厦门吗?还要去哪个厦门呢?原来,在老厦门人的心中,只有镇海路、中山路这一带才是“厦门”,其他地方全是郊区。

我们今天就是要先去“厦门”逛逛。

从中山公园南门的公园南路上坡右转不远,左边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有座陈化成祠,也叫“陈公祠”,现在是“陈化成史迹陈列馆”,祠堂坐北朝南,是一座硬山布瓦顶,砖木结构的平房,门的两侧有副用“毛体字”书写的对联“大树飘零,盖代勋名存北海;英灵坐镇,千秋俎豆冠南邦”,陈化成的故事咱们后面再聊,先说一下这对联,陈化成是鸦片战争时的抗英名将,战死在吴淞口,是上海三大城隍公之一,所以上联比较好理解;下联的“千秋俎豆”是什么意思呢?不是煮大豆、花生啊!“俎豆”是古代祭祀时盛肉类用的两种器皿,这里是“祭祀”的意思。

拜别陈公祠往前直行是“北门外街”,看字面就可以理解,这里是原来厦门城的北门外。有人会疑惑厦门还有城墙?真有!现在还有一小段残留在市公安局左侧。

好吧!我们先聊一下“厦门”。

“厦门”这地名的历史约有600多年,是到了明代洪武年间,江夏侯周德兴修建厦门城时才有的。厦门城很小,城墙周长只2000米,它与平遥古城或泉州古城不同,厦门城是座军事用途的城堡,用来屯兵的,象现在的古城西路、古城东路以前都在城墙外面,而不是城内。厦门原是座默默无闻的小岛,历史上长时期归属泉州府同安县管辖,也就是说,古代的厦门归是同安管的,同安是泉州管的。到了唐代,陈、薛两大姓渡海入岛,陈姓住在南边,薛姓住在北边,所以厦门有“南陈北薛”的说法。当时开发厦门的陈薛两姓先民可能是出于区别原来在大陆时居住的“老城”,管这里叫“新城”,到了元代,朝廷在这里驻军,设立“嘉禾千户所”,这“嘉禾屿”就成了新的官方地名,到明代筑城时这里才叫厦门。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嘉禾屿”地处九龙江入海口“海门岛”的下方,是漳州、泉州的门户,按上北下南的通俗说法,即为“下门”,闽南话也是这么叫的。

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五口通商,厦门一跃成为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成为外国人最熟悉的中国城市之一,但是厦门的英文可不是“XIAMEN”,而是“AMOY”,就像广州不是翻译为“GUANGZHOU”,而是“CANTON”,香港叫“HONGKONG”而不叫“XIANGGANG”的道理一样,“AMOY”也是音译的,我记得上中学时,我的英语老师郑木法先生曾讲过这“AMOY”的由来,据郑老师说,当年英国人刚到厦门,想问一下这地方叫什么?但他碰到不是闽南人,而是一福州人,那福州人听不懂,就和身边的同伴说“红毛的”(Ang-Mo-e),意思是“老外”。英国人以为这福州人口中的“红毛”就是这里的地名,就这样,“厦门”的英文记录成了“AMOY”,并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使用。后来厦门地名普遍采用汉语拼音的“XIAMEN”,现在又有恢复用“AMOY”的趋势,网上有争论,但投票结果显示,支持恢复“AMOY”地名的人达85%,只有8%的人反对。我也是赞成恢复“AMOY”,因为这是一种传承和尊重。

紧连着北门外街的“先锋营街”原来是驻扎军队的营地,现在则为居民小区,这先锋营街1号则是大名鼎鼎的“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穿过先锋营小区到故宫路,这故宫路的地名可与北京故宫没有任何关系,据说路名的由来是因为原来这里有座供奉保生大帝吴夲的“慈济宫”,民国时期,政府开辟新马路而被拆毁,只留下“故宫”地名来纪念。

故宫路左转新华路,现在的市公安局大门对面的新华路40号为目前全国仅存的两处台湾同乡会馆之一(另一处在北京),叫“台湾公会”,始建于1906年,现在是“厦台史料馆”。

正对着中山路的新华路45-47号市公安局以前是工人文化宫,这一带我比较熟悉,小时候我大姑姑就住在霞溪路口对面的中山路365号,暑假时我经常到姑姑家小住,傍晚常与表哥一起到文化宫玩,文化宫后面有一花园,巨大的山石上还能看到甘国宝、杨岐珍等历任福建水师提督的题刻。

市公安局这个位置清代是福建水师提督衙门,上世纪20年代为海军漳厦警备司令部,后来为国民党海军军官学校,1957年在原址上建造了前苏联式建筑风格的工人文化宫,那是闽南一带少有的苏联式建筑,可惜的是2003年文化宫被拆掉,重建成现在这栋16层的玻璃幕墙外观的建筑,成了市公安局办证大厅,它就象一个天外来客傻乎乎地站在一片南洋骑楼式建筑群中,又傻又俗。原来文化宫前的那对青草石石狮是当年施琅将军营造福建水师提督衙门时的原物,这对穿越时空,忠于职守,见证了厦门发展历史的石狮幸存了下来,可惜2003年它们也被当成工人文化宫的财产吊装移置到市总工会新址,福建水师提督衙门从清初修建到清末撤销共计219年,而仅存的唯一遗迹就这样烟消云散了,不知这是石狮子的幸运还是悲哀?

从新华路右转进入中山路步行街,这里到处被施工的脚手架包围着,为了迎接九月份的“金砖五国”会议,厦门所有临街立面的建筑正在全面装修打扮,做足了“面子”。

为了走小巷,我们没有在中山路上直行,而是左转进古城东路的“闽台特色食品街”,这里原为厦门“第一市场”,小时候跟着姑姑来这里买过菜,2007年经过改造,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其大门就在如今“小洪麻辣烫”的位置。

沿着古城东路前行,如果不熟悉地形或正港厦门人指点,想进入“三官巷”基本不可能,因为小巷路口根本没有路牌,而只是标明“古城东路40号”。这里是厦门老市区的中心区域,叫“中华东片区”,以街巷多,名人故居多,民间信仰多,风貌建筑多为主要特色,是老厦门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普通游客不会到访的区域,小巷幽静曲折,四通八达,稍不留神就会迷路。

古时候这一带有条专门做“腌菜脯”(腌芥菜咸菜)的小巷叫“盐菜巷”,巷子附近有条小溪,溪岸边就叫“溪仔墘”,闽南话的意思是“溪岸”,这里风景秀丽,吸引不少文人雅士在溪岸建房,就是现在的“盐溪街”。

沿街民居大多为平房,因有许多厦门文化老前辈居住于此,而被人们誉为厦门最有文化的街区。如:盐溪街12号书法家欧阳桢故居,盐溪街15号是原厦门图书馆馆长、国学大家李禧故居,盐溪街18号教育家陈桂琛故居,盐溪街29号华侨诗人、谜家沈观格故居,盐溪街32号社会活动家林采之故居,还有盐溪街30号书法家、诗人、教育家柯伯行故居。

盐溪街除了众多文化名人故居外,还有蚶壳井的“邱世定大宅”。

在厦门没有通自来水之前,厦门人日常生活用水有两种,一是打井水,二是买水。邱世定大宅门前有一口井栏周围贴满蚶壳的水井,清澈甘甜,远近闻名,因此“蚶壳井”成了这一地段的代名词。

外清巷22号是近代厦门太古洋行的买办邱世定的公馆,建于1932年,是一座典型的西洋式建筑,门前两根雕花明黄立柱,用贝壳镶嵌而成的凤凰牡丹图案的拱门,虽然藤蔓围绕,浮华褪去,却难掩昔日的奢华和精致。被厦门媒体评选为“老厦门100栋经典建筑”。

太古洋行是一家英资公司,你可能知道今天厦门还有一个太古码头、太古可口可乐公司、太古飞机工程公司,这就是太古洋行的产业。清末民初,太古洋行几乎垄断了中国的航运,与怡和洋行、旗昌洋行并称“三大洋行”,邱世定就是太古洋行这跨国大公司在厦门的代理商。

邱世定是清末福建水师提督邱忠炳的儿子,因排行第十二,人称“邱十二”;还有一个说法是说邱世定娶了十二个老婆,所以人家才叫他“邱十二”。

据说邱世定爱看戏,用现代的话来讲是个“戏迷粉丝”,当年他为了追求年轻貌美的名角王慧琴,而修建这栋洋楼来金屋藏娇。解放后豪宅被政府没收,廉价租给市民居住,如今除了一些邱家亲属还住在二楼外,其他房间成了外来打工者的出租房。

外清巷往前的四仙街,路边有一块四面刻有佛像的石头,闽南人称之为“四仙石”,四仙的“仙”不是“仙人”的意思,而是指“四个”,可以说这是厦门的“四面佛”。

在附近街巷的丁字路口,还可以经常看到刻有“石敢当”的长形石条,这是镇煞用的,可以挡住冲路引来的煞气。这“石敢当”好像不少地方都有,我们就聊一下这“石敢当”是怎么回事儿?

石敢当的由来有很多说法,反正都是传说故事,我就讲一讲其中一个我觉得比较有趣的传说。

传说泰山脚下有位名叫“石敢当”的人可以降魔除妖,有一年山东汶上的一户人家长年被一股妖风所害,便请石敢当来帮忙,石敢当让这家人准备一个盛满香油的盆,和用棉线捻成的灯芯,用一口锅倒扣在油盆上,然后叫来12个童男、12个童女,童男持鼓,童女持锣,妖风吹来,见石敢当脚下生火,锣鼓喧天,便随即逃走,这样妖怪逃到哪里,那里的人都来请石敢当去驱妖,实在忙不过来,后来人们就把石敢当的名字刻在石头上,妖怪看到了就不敢过来了。

过石壁街,和释仔街与镇海路口的释顶寺,右转不远可以看到释仔街99号的“王厝”的屋顶,这是一座建于清代的三落双护龙的闽南式传统大厝,因是私人住宅,我们不便参观。

过“王厝”不远是“刘大宗祠牌坊”与刘氏家庙,宗祠建于清代,后来因建造中华城在原址拆除重建,现在则不再做为宗祠,而是租给个人辟为艺术馆了。

在刘大宗祠牌坊边有条很不起眼的小路通往石顶巷的弥陀寺,过弥陀寺、石照巷,本部巷18号有幢建于民国年间的西式洋楼很漂亮。

根据墙上的路牌指示,我们找到了位于草埔巷9号的陈化成故居,可惜英雄的故居如今破烂不堪,十分凌乱,看样子好像是出租给了外来人员,围墙内立有一方石碑“陈化成故居,1961年1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很纳闷,为什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竟然可以保护成这样的现状?假如陈化成故居不是身处深窄小巷,而是临街大路,这次会不会也可以沾一沾“金砖五国会议”的光呢?

从草埔巷出来左转仁安巷,一座石牌坊被周围新建的现代化商场掩盖在路边上。这牌坊叫“孝阙增光坊”,是民国5年黎元洪总统为表彰厦门工商巨子黄世金的父亲,孝子黄传昌而建立的。我因喜欢书法,特别留意了牌坊上的题刻,匾额是黎元洪题写的正楷颜体“孝阙增光”,正中刻有“荣典之玺”的国玺图章,而不是常见的落款章“黎元洪印”,这是极为少见的。

“孝阙增光坊”后面的“黄家老宅”是后来重建的假古董,原物在2007年被开发商强拆了,一个构件也没有留下。

黄世金是谁?为何会得到民国总统的表彰?现在可能很少人知道了,但是,厦门人能用上电灯、自来水,首先应该感谢的人就是黄世金。

黄世金祖籍泉州,是近现代厦门著名的企业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1911年创办厦门电灯电力公司,1924年与黄奕柱创办厦门自来水公司,投资淘化大同、东方制冰、福建药厂、漳州江东冰厂、电话公司,开发思明南路、思明北路、普佑街、升平路,参与创办大同、鸿麓、紫阳等8间学校,创办《厦门商报》,使厦门步入现代城市的行列,誉满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这黄奕柱也是位工商钜子,咱们有机会聊鼓浪屿的时候再专门来聊一聊黄奕柱。

“孝阙增光坊”对面是被誉为“中华第一圣堂”的新街礼拜堂,始建于1856年,它是我国第一座供华人使用的基督教堂,它的英文名称是采用闽南语音译的,叫“Sinkoea”(新街仔),是由美国归正教会修建的。虽然厦门是五口通商口岸,官府允许外国人传教,由于中国人传统信仰为多神崇拜,所以当时在中国传教极为困难,上个月26日,我们在安海徒步时曾到过杜嘉德牧师创办的“安海圣堂”参观,今天又发现这位杜嘉德也与厦门新街礼拜堂有关,为了传教这位杜嘉德同学竟然自会了闽南话,后来竟然还编出了一本《厦英方言字典》,真是让我深感佩服!

跨过思明南路的十字路口,进入养元宫巷,这边开始属“中华西片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代光绪皇帝御赐武状元黄培松的“黄氏大宗祠”,即“江夏堂”。

五年前,我因膝盖骨质增生问题四处求医,经我表弟介绍,认识了正骨老中医黄师傅,黄师傅医术精湛,我的伤痛很快就平复了,黄师傅还是个书法家,共同的爱好使我与黄师傅成了忘年交,有一次与黄师傅聊天时,他才透露说他的功夫和医术家传,原来他的祖父就是末代武状元黄培松。

黄师傅说他们家祖籍是安溪的,后来迁到南安县仁宅乡后坑垄,在福州、泉州、厦门都有大厝。黄培松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拜晋江大罗溪武举人黄纪堂为师,清光绪六年武闱会试第一名,殿试钦点状元,授正三品衔,一等侍卫,光绪皇帝赐他兴建“状元府”和“黄氏大宗祠”,不久出任广东参将,琼州总兵。当年兴建“黄氏大宗祠”有福州、泉州、厦门三个备选地点,在黄世金的建议下最后选择建在厦门,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钱炉灰埕巷2号的“江夏堂”。

1911年同盟会广州起义失败,革命党人被捕就义,就是我们熟知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培松奉旨受命为“监斩官”,但在参与审讯革命党人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满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和革命党人为国捐躯的壮烈举动,开始同情革命,曾暗中保护十多位年少的革命党人成功脱逃,后来的民国政府还因此赠与“培威将军”的荣誉,民国4年任福建漳泉总司令。

黄师傅说,由于他爷爷的这些经历,使父亲和他在文革时遭了很多罪,以至于现在都不愿再谈起老一辈的历史。

江夏堂始建于1910年,历经七年竣工,包括:紫云屏、宗贤堂、拜庭、祖祠、宗亲会馆、后花园、望海亭、江夏小学,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江夏小学文革后改名为“文安小学”。现存的江夏堂祖祠是2010年重修的。

江夏堂所在的“钱炉灰埕巷”进去到大字酒巷,聊到这里,你一定会觉得厦门怎么这样多奇怪的地名?这大字酒巷是有典故的。离这大字酒巷不远还有两条小巷,叫“小走马路”和“大走马路”,当年郑成功屯兵于此,就在这“小走马路”和“大走马路”边有一卖酒街坊挑起一面“酒”字大旗,后来就把这一带叫“大字酒街”,现在则成了“大字酒巷”。

从大字酒巷再到通奉第巷24号,这是一栋歌德式三层建筑,有主楼、附楼,还有花园,主体建筑规模宏大,可惜大门紧闭着,我们只能透过花窗一窥内景,据过路的邻居说这幢洋楼已经有100多年了,那些防盗的铁艺窗户是德国进口的,是100多年前的原物,现在还完好如新,但这栋楼原来的主人是谁?他也不知道。

穿过钱炉灰埕横巷,这条厦门最长路名的小巷,到大字酒巷5号左转有一幢被列为老厦门100栋经典建筑的闽南古厝,大字酒巷25号“兰琴古厝”,这原是国民党高干翁俊明的故居,2006年厦门一蔡姓商人以800万元买下这栋二进三开间大厝,并花了7年时间来维护装修,是目前厦门保存最完整的闽南大厝。

翁俊明祖籍广东澄海,出生在台南,毕业于台湾总督府医学校,就是现在的台大医学院,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是同盟会会员,他老婆是台湾富商吴筱霞的大女儿吴湘萍,结婚时的主持人是原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祖父史学家连横。翁俊明于1916年到厦门创办“俊明医院”,1940年奉命到香港成立国民党台湾省党部,1943年在漳州去世。

可能80后的年轻人不知道,对于我们来说,翁俊明的孙女翁倩玉更出名一些,翁倩玉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遍日本、两岸三地和东南亚的歌手和影星,当年央视有一栏目《正大综艺》的主题曲《爱的奉献》就是她演唱的。

辞别“兰琴古厝”直走到安定路右转,不远处有家以贡丸出名的百年老店“邵子牙贡丸店”,邵子牙是晋江永和人,他祖父于1875年创出用剁肉加勾芡的方法制作肉丸,远近闻名,据说光绪皇帝吃过后赞不绝口,还赐名“贡丸”,传到今天已经是第四代了,不少媒体都曾报道过。我觉得大家有机会可以去吃吃看!

安定路-太平路路口对面的“老虎城商厦”是原厦门“第九市场”,现在的太平路是条卖各种小吃的美食街,外地游客很多,我逛了一下,没有什么正港原装的厦门名小吃,真正的厦门名牌小吃大多处隐藏在一些老牌的居民区内,现在名气最大的有“黄则和花生汤”、“吴再添烧肉粽”、“乌糖沙茶面”、“好清香”、“扁食嫂”、“明月虾面”等,不过厦门有一种说法,外地人吃“黄则和”,本地人吃“吴再添”,到“黄则和”吃甜,到“吴再添”吃咸。

其实厦门人都知道,2004年,厦门的“吴再添”品牌归属之争给全国老字号上了一堂生动的知识产权意识普及课,现在正港的“吴再添”是大同路49号的“佳味再添”,而不是“吴再添”。有关厦门名小吃的介绍网上很多,有兴趣你自己去搜索一下。

我们从安定路右转沿思明南路前行,跨过镇海路,经“中华城”、“思明区少年宫”、“鸿山寺”、“鸿山公园”到“铁路文化公园”,这一带厦门人叫“大生里”,原来的厦门殡仪馆就在这里,殡仪馆前几年搬迁到天马山了,不过这里还有许多卖殡葬用品的商店。

过了铁路文化公园的思明南路451号是“厦门破狱斗争旧址”,1930年5月,陶铸按照中共福建省委的指示,直接组织和领导了厦门地下党进行了劫狱斗争。厦门作家高云览根据这一越狱事件创作了小说《小城春秋》,1981年福建电影制片厂还把小说拍成电影,轰动一时,男主角是《51号兵站》的主演梁波罗,当年泉州市五交站的在职职工徐佳音还在影片中饰演女主角书茵,拍完电影后徐佳音并没有因此走上演艺道路,而是还回到原单位工作,当时我们水头镇很多小伙子还搭车专门跑到泉州五交站去一睹女神芳容。这是徐佳音唯一一部电影,据说徐佳音后来嫁到香港去了,我想这一泉州大美女今年应有56岁左右了。

往前的庆福寺大门关着,华侨历史博物院正在装修,这一带因紧邻南普陀寺,沿街开了很多素食餐厅。南普陀寺大家都比较熟悉,我觉得好像没有什么好聊的,倒是一件事我觉得很有趣,在这与大家聊一聊:为了迎接今年九月即将召开的“金砖会议”,现在整个厦门岛正在大规模装修,好好的绿地草坪也不加思索地挖掉重种,所有临街房子的立面也在改头换面,这些举动不禁使我想到南普陀后山记录美国海军舰队访问厦门的石刻。

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太后跑了,打输了当然要赔钱,当时中国有4亿5千万人,八国联军就要我们每人赔一两银子,所以《辛丑条约》就以海关做抵押,赔人家4亿5千万两,分39年还清,因1900年是农历的庚子年,所以这赔款就叫“庚子赔款”。

这美国人挺有意思的,他们也分得了“庚子赔款”,后来一算发现当年的赔款算多了,1904年,在清政府驻美公使梁诚的运作下,美国政府决定退还多出的赔款,但不是给现金,而是用这些钱办了“清华大学”和派遣留美学生,像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驻美大使胡适、钱学森、陈省身、杨振宁等大科学家都是用这退款到美国留学的。

清政府对于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是很感激的,所以对美国军舰要来厦门访问非常重视,美国人是1908年10月份要来,我们5月份就开始修整厦门街道,修葺寺庙名胜,搭建彩棚、彩坊,修建码头,在现在厦大对面的演武场搭建了一个可以容纳3000人就餐的大棚,当时厦门还没有电灯,当局专门从天津运来发电机和5000盏电灯。美国海军计划10月30日来访,可搭好的大棚却在10月12日和13日连续被两场台风吹倒,厦门当局不得不调遣部队抢修重建。为了留住中美第一次和平外交的佳话,这场接待活动被镌刻在南普陀后山山崖上。据说清政府为了这次的接待活动花费了近50万两白银,约折合现在的1.1亿元人民币。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爱面子是有传统的。

厦大那老校门紧挨着南普陀,我觉得这老校门比演武路的新校门好看,有气质,它是仅次于厦大建南大礼堂的厦门标志性建筑之一。厦大因风景秀丽,现在都成了旅游区了,参观的人熙熙攘攘的。厦大的故事可以“百度”到,我就不聊了。

从厦大老校门到演武路新校门,再沿大学路往西右转,在一家写着“YELLOW”的鲜榨果子店对面的小巷进入沙坡尾避风坞,因电影《同桌的你》、《我的早更女友》在这里取景而闻名全国,被广大驴友誉为“最厦门”的地方。

沙坡尾古渔村从2015年开始改造,现在水好像深了一些,岸边的小店也更加整洁,更加小资,但渔船却不见了,改造后的沙坡尾失去了渔村应有的风貌,看起来不像渔港,更像一水塘。

去年夏天我曾带女儿来这玩,当时还在清理淤泥,女儿问我:“这里叫“沙坡尾”,那有没有“沙坡头”呢?”真有!

早期的厦门在鸿山和虎头山之间,就是我们刚才路过的鸿山寺下面的这条思明南路,大约是现在思明区少年宫这里有一座“镇南关”要隘,这是我看厦门古地图推测的,不知道是否正确?我没有考证过。以这道关隘为界,就是现在的镇海路这边叫“厦门顶”,出了关隘,现在沙坡尾、民族路、厦大这一带叫“厦门港”,所以我们前面聊过的,殿前那位朋友的老婆说要去“厦门逛街”的地方指的就是“厦门顶”。

“厦门港”的海岸线是一片呈月牙形的宽阔平展的沙滩,叫“玉沙坡”,分为“沙坡头”和“沙坡尾”两段,沙坡头渔港在现在民族路、鱼行口街、关刀河巷一带,现在的关刀河巷当年是渔船避风坞,上世纪20年代厦门市政沿着鹭江修筑堤岸马路时把关刀河船坞填平了,重新修建的避风坞,就是现在的沙坡尾。沙坡尾东边的演武池、南普陀的放生池和厦大的芙蓉湖当时是连成一片,郑成功修筑演武亭,水陆两用演练水师。

厦门港在清代被政府指定为福建“总口”,所有从福建出航的洋船必须由厦门进出,也是大陆与台湾之间往来的唯一通道,当时大陆与台湾对渡,就在厦门玉沙坡和台南鹿耳门之间进行,沙坡尾现在已重建“南天都会”石牌坊。

沙坡尾有五条小巷与民族路相连,这一带保留了厦门最原始的骑楼风貌,尤其是“乌糖沙茶面”旁边的那栋“鹦哥楼”最为典型,很多人慕名来这里品尝沙茶面,却往往忽视了近在咫尺的“鹦哥楼”。

“鹦哥楼”的主人是原籍惠安的越南华侨谢画景,他有个老兄弟叫“骆玛稳”,后来两个老兄弟各奔东西,谢画景到安南(越南)赚吃发展,做大米生意发财了;骆玛稳则到美国学建筑后归国,在上海大建筑公司工作。谢画景就委托骆玛稳设计建造了这栋三层洋楼,因谢画景特别喜欢养鹦鹉,骆玛稳特意在洋楼顶上设计了一只展翅欲飞的鹦鹉,闽南人称鹦鹉为“鹦哥”,所以这栋洋楼就被称为“鹦哥楼”,“鹦哥楼”也成为这一路段的地名。楼顶的“鹦哥”文革时被毁了。

“鹦哥楼”于1937年建成,但因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交通阻隔,谢画景直到去世那天也没有能够入住。

这栋洋楼至今有80年历史了,主体建筑三层,直角处为五层,天台花园边上设有一个八角的观景亭,四楼的科林斯柱头、海浪卷麦穗,很秀美艺术,所有门窗的窗楣上均用红砖艺术砌筑成三角形或锯齿形,简约大方,又具有闽南特色,形成中西合璧,西式为主的格调。我曾在一本讲述厦门建筑的书中看过,称这种风格的建筑叫“厦门装饰风格”,英文叫“Amoy Deco”。当年能建成如此美观大方,理念超前,设计前瞻的洋楼实属不易,难怪被评选为厦门100栋老建筑之一。

沿民族路进鹭江道,在水仙路右转到镇邦路,水仙路口“新领荟广场”边有一块刻有“水天一色”四个大字的巨石,如果没有知情人指点很容易就错过了。这巨石叫“望高石”,原来上面有一供奉观音的寺庙“水仙宫”,因是鹭江道一带的制高点,当年的水仙庙是厦门港的地标建筑,1927年厦门市政当局拓宽鹭江道,水仙宫被拆,只留下“水天一色”四个石刻和打桩架梁的石眼。

水仙宫这一带在清末民初时曾是厦门港最具人气的城区之一,寺庙、茶行、钱庄、饭店、妓院一应俱全,水仙宫下出现了“水仙宫街”,就是现在的水仙路。

从水仙路向前,这一带是厦门保留最完整,市井文化最浓郁的老市区,以营平社区为中心,东至思明北路,南至大同路,西到鹭江道,北到厦禾路。这一带集中了很多优秀的民国建筑,如镇邦路上有一栋地处三角拐弯的建筑很有特色,有不少电影在这里取景,其中黄渤主演的《疯狂的赛车》使这里成为影迷追寻的地方。

横竹路与大同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是民国时代厦门最热闹的地方,你很容易就能找到那栋写着“鼓浪屿馅饼”的球顶双塔亭建筑,及“鑫利圆酒店”,这两栋建筑是当年名满南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瑞芳参茸行”和“同英布店”。

大同路兴建于1926年,这是厦门继开元路之后在市中心最早兴建的现代道路,它比开元路更加宽敞、平坦,当年的厦门市政当局在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的同时,同意业主可以独立主导自己的房屋设计,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经历、审美的不同来决定建房风格,所以大同路上的临街建筑风格丰富多彩,富有变化,个性十足,几乎没有两栋完全一样的房子,令人赞叹。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当年做城市规划的前辈们,反观我们现在毫无个性的城市建设和规划,每座城市建筑严重雷同,千城一面,你在任何一座城市拍出的照片几乎都一样,你想说在哪里拍的都可以。

现在的“鑫利圆酒店”是原“同英布店”旧址,我觉得它可以代表那个年代的身份和精神,我们就来聊聊“同英布店”。

同英布店的头家叫“卓长福”,原籍南安,最早是靠摆小摊卖杂货为生,有些积蓄后开了一家叫“同兴”的杂货店,清光绪29年(1903年)筹集了1000银元来厦门发展,先是向现在鼓浪屿“菽庄花园”的头家,台湾人林尔嘉租下闹市中心竹仔街的店面,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横竹路与大同路交叉口的“鑫利圆酒店”这个位置,创立“同英布店”,经营绸布和杂货,因地处水陆码头要冲,人气最旺,加上卓长福注重信誉,还可以赊账,很快就生意红火。

1913年,卓长福将店铺交给他的三个儿子经营,由老三卓全成任经理,全面负责生意。老二卓绵成懂英文,所以他们越过中间商直接向香港洋行,或伦敦、日本的厂家进货,比厦门同行有明显优势。1927年,卓氏三兄弟改卖棉布,并在商店楼上办了一成衣厂,为各地军阀制做军服,大大地发了一把。1930年又开始兼营日本、英国、美国和上海的棉纱,完成了从零售绸布杂货到专营布业的转换。他们的伙计最多时达到70多人,有厦门人,也有泉州人、漳州人,甚至宁波人,批发业务含盖福州、泉州、漳州、厦门、汕头。

生意成功的卓全成以高于市价16000元大洋的价格买下原向林尔嘉租的铺面产权,后来又并购了相邻的当时很有名的崇茂茶庄、施仁玉香店、建寅布店、广福昌绸缎店的五六间铺面。

1930年前后是厦门大规模造城的时期,卓全成看准机会,与朋友合办“大厦公司”,参与城市建设,但是好景不长,抗战爆发,厦门港受到封锁,侨汇中断,市场低迷,地产暴跌,卓全成以过人的胆识,低价大量收购房产,又大赚了一笔。到1949年单在厦门就有房产21处、鼓浪屿42处,“同英”就地转身,成了房地产商。拥有这么多的资产,解放后卓家的遭遇就不用我讲了。

跨过大同路,钻进土堆巷往麦仔埕巷方向的“土堆巷68号”有一栋西式红砖建筑,是原“厦门总工会”旧址,为1927年大革命时期厦门总工会的机关所在地,因是星期天没有开放。

从土堆巷经土地公祖巷左转有条“暗迷巷”,如果从字面上看,你可能会以为这一定是厦门“最黑暗”,和像迷宫一样的小巷,或者可能遐想为一条充满浪漫情爱的巷子,这都想歪了。

“暗迷巷”其实就是闽南语“稀粥巷”的发音。据说,清代时这一带还是临海的高坡,一边是码头,一边是一片缓坡,土地公宫的前面有一片空地,因人流量大而形成市场,久而久之,各种卖地瓜粥、蚵仔粥、芋头粥、菜粥、清粥的摊档越来越多,成了“稀粥一条街”。闽南语是保留古代汉语最多的方言,我想,这条“暗迷巷”如果采用“饮糜巷”来代替可能会更正确一点。

在“暗迷巷”那狭长的巷子里,有一幢中西合璧的豪华建筑,暗迷巷6号“林驷安堂”,2001年被厦门市政府列为68幢重点保护建筑之一,它原来的主人林驷安是南洋做煤油生意的华侨,建筑分为主楼和副楼两部分,楼高三层,红砖白石,立柱栏杆,浮雕饰纹,设计独到,立体感很强。这栋别墅尽管年久失修,现在的居民又有临时搭建占据了不少空间,但仍然可以看出它往日的豪华与辉煌。

我们推开虚掩的小门,刚拍了两张照片,有一中年妇人从那清水红砖里走出来说:这是私人住宅,谢绝参观。我们只好知趣地退了出来。

离开“林驷安堂”,跨过开元路,就到了大名鼎鼎的“八市”,其实“八市”的正式名称应为“厦门第八市场”,这市场有很多出入口,我们进入的是“古营路”“夏商(营平)农产品市场”,是目前厦门市区规模最大、菜量最多、海鲜最全、交易最活跃的菜市场。

我们从市场里的“河仔墘巷”拐入“洪本部街”,花了不少时间才找到位于洪本部街35号的那方镶嵌在墙上“重修洪本部渡头碑记”的石碑。从现在的厦门地图上看,这里离海边的鹭江道不是很远,我们可以从石碑残留的字刻上模糊地认出这里原来是海边的一个码头,叫“洪本部路头”。

“重修洪本部渡头碑记”中记载:渡头名洪本部者,何昉乎?盖闻诸父老相传,以为洪讳旭公筑石成津,利于行人,故名之。但造自何年,无从查考。间有补葺重修……。洪本部为郑成功部将“洪旭”,因讳他的名字,所以称为“洪本部”,主持这次重修的是清乾隆45年厦门一位姓郭的官员,修桥筑路是积德的大善事,至今仍是闽南人保持的传统,当时的官员往往带头捐出薪水,生意人和老百姓也会跟进,慷慨解囊。石碑上说:特捐清俸以倡增修。近此津者十余户。亦欣然乐善,共襄厥成。

这方石碑本在海边的码头边,现在却隐退在深街小巷中,它不但见证了厦门海岸线和码头的变迁历史,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厦门的社会风尚。很可惜,现在这方石碑已经被人凿毁的面目全非,令人感叹。当年我们的先辈努力向善,热心公益,而后人却有意破坏,但愿这种愚昧行为不会再发生。

离“重修洪本部渡头碑记”不远处的洪本部街158号有座“昭惠宫”,是厦门丙洲陈的家庙。前面我们聊到陈薛两大姓开发厦门,叫“南陈北薛”,其中同安丙洲陈姓的人占据了大部分码头的生意。

昭惠庙的外墙上嵌有一方“增修洪本部路头碑”,从碑文看此碑为清光绪2年撰立的,但是不知是什么时候,为了安装厨房的排气扇,竟然把石碑凿毁了四分之一,真是令人无语。我猜想应是现代修昭惠宫的人干的好事,我虽然不是丙洲陈的后代,但也姓陈,我为我们陈姓宗亲这种无知无畏的行为感到羞愧。

昭惠宫院子内还收藏有一“洪本部路头告示”的半段残碑,碑铭为楷书,字迹清晰。这半段石碑相当于现在的城市管理条例,是当时“调署泉州厦门海防、福建水师提督中军”立的,明令洪本部路头两旁的海坪“永远不得侵占填筑,尚再侵占填筑,伏乞舆重惩,确示尊行”。这是130年前厦门管理违章建筑的实证,当时对于侵占海坪沙滩等违章建筑的惩罚手段是非常严厉的,什么是“伏乞舆重惩”呢?就是在闹市区用木头钉一个笼子,把你装在里面,这笼子只让你的头伸在外面,只能仰着头站着,不能坐下或转身,让你直耸耸地站在里面示众,羞辱你。我觉得这半段残碑如果收藏在厦门历史博物馆会更合适,不知是市政局没有发现这石碑的价值,还是其他原因?

我们从昭惠宫左转走鹭江道,再走磁安路、典宝路头街到竹树脚礼拜堂时差不多已经是下午15:30了,因好多队员在喊着肚子饿,我们临时决定省略原来走“厦禾片区”的计划,先走厦禾路到思明西路“阿芳卤面”吃点心补充能量,再直接沿思明北路到思明电影院。

思明电影院的这个十字路口是“思明东、南、西、北路”的分界线,让外地游客印象最深的是沿街的这些南洋式骑楼建筑,闽南人称之为“五脚架”,这只能用闽南话来念“ggoo ka gei”,这ka-gei其实是马来语kaki的音译,马来语的意思是“英尺”,这种把人行道设计在沿街店铺楼下的建筑形式,特别适合南方暑热多雨的气候,晴天可遮阳,雨天可挡鱼,台风天还可以避风,又将行人与街道上的车辆分开,安全舒适,在追求现代化效率的今天仍然发挥着某种示范和实用意义。

思明电影院是老厦门的重要地标性建筑之一,始建于1927年,原名“思明戏院”,是由新加坡华侨曾国办、曾国聪兄弟投资15万银元兴建的,是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现代戏院,既可以演出歌舞戏剧,又可以放映电影。曾国聪的儿子曾华檀是毕业于剑桥大学预科班,他利用自己擅长的英语谈判能力直接与美国米高梅、华纳、环球、派拉蒙等电影公司签订了长期供片合同,使厦门成为与美国本土、上海、伦敦、巴黎一样,可以基本同步上映美国大片,引领时尚文化。众所周知,我们解放后就与世界潮流和好莱坞绝缘了,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93年才又开始引进第一批10部美国大片,可思明戏院的老板曾华檀在65年前就做到了,真令人佩服。

思明南路进局口街横巷23号,有家小吃在当地很出名,叫“局口拌面”,我们因刚吃了“阿芳卤面”,实在是肚子装不下了,只能流着口水匆匆路过。这里不远的南轿巷41号“乔治老别墅”是邱世定的老宅子,大门紧闭,门口贴着一张字条“如无预约,谢绝参观”,我们只好站在门前看看作罢。

其实这附近还有一处历史更久的建筑“天一楼”。

有关厦门“天一楼”有两种说法,一般老厦门说“天一楼”是指原政协大厦后面“天一楼巷”的“庆让堂”,但真正的“天一楼”是在离“庆让堂”不远的山仔顶1号,一座建于岩石上的八卦亭形状的小神庙,叫“威灵殿”,小庙不知建于何年,从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及光绪34年(1908年)的厦门地图可以看出,在山仔顶的位置画有一座建筑,应该就是这座小庙,1908年的地图则清晰地标明了“天一楼”的具体位置,而“庆让堂”建成于民国20年(1931年),可见这“威灵殿”早于“庆让堂”,这才是真正的“天一楼”。

现在的威灵殿是2014年重新修缮的,供奉分香于南安诗山凤山寺的“广泽尊王”,闽南人尊称为“圣公”。为何会选择在这块岩石上修建这八卦形的小庙呢?传说古时候山仔顶一带有一蜈蚣精作怪害人,当时住在厦门的南安人就回乡请“圣公”并建了八卦亭来镇煞,后来蜈蚣精成了“圣公”的部下,全境平安,小庙也逐渐香火鼎盛。

记得小时候表哥曾带我来过这里,那时庙门是关着的,不知这是什么庙,也不知庙里供奉的是哪路神仙,只觉得面前这块巨石的斜面光滑无比,正好可以当滑梯玩耍嬉戏,表哥告诉我说这巨石叫“跙尻仓石”,闽南语“蹭屁股石”的意思。今日旧地重游,队员们听完我小时候的故事,童心未眠,也纷纷到巨石上去“跙尻仓”,太好玩了!

另外一处“天一楼”是在天一楼巷21号的“庆让堂”,是由同安人吴清体、吴文屋兄弟建造的。建筑外貌中西合璧,巍峨挺拔,布局精致,色彩鲜明,虽然现在住户众多,临时搭盖杂乱,但仍可以从其宏大的规模及精致的局部中看出昔日的风采。

吴清体、吴文屋是同安洪塘镇石浔村人,早年家庭凄苦,父亲下南洋杳无音信,吴清体十几岁时用母亲替人洗衣服换来的三个铜板门到厦门闯荡。以前厦门的码头无法停靠万吨大船,需要靠小舢舨来摆渡搬运货物和人员,吴清体就在摆渡船上摇橹,攒下了一点钱后便接小自己十几岁的弟弟吴文屋也来厦门,兄弟俩一起靠摇橹摆渡为生。

当时厦门是南中国重要的国际港口,外国船只很多。有一天,有个洋人带了很多行李搭吴清体兄弟的船去鼓浪屿,等洋人上岸后,兄弟俩才发现还有一件行李遗落在船上,兄弟俩连忙提着行李一路追到升旗山,却没有见到那洋人的身影,只好回到码头,坐在船上等。快天黑的时候,终于等到了那丢行李的洋人。原来行李中装有不少现金及重要的文件资料,行李的完璧归赵令洋人十分感动。

俗话说“好人有好报,忠厚不吃亏”,洋人为报答吴清体兄弟,让他们做为“洋蜡烛”、“洋火柴”、“洋油”的代理销售商,兄弟俩为人宽厚,薄利多销,生意慢慢就做起来了,于是成立了一家叫“合福庆”的商行,专门代理“亚细亚汽油”和火柴等生活必需品,现在我们从轮渡看嵩屿码头,可以看到三个白色的大圆罐,就是当年“合福庆”的储油罐。由于生意越做越大,名声在外,荷兰渣华轮船公司也自己找上门来,合福庆又成了渣华轮船的代理商,拥有13艘万吨轮,掌握厦门港八个码头的生意,业务遍及日本、美国、英国、爪哇各大港口,吴氏兄弟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豪。

这幢“庆让堂”从选址到建成历经十年才竣工,聘请国外名师设计,所用的建筑材料都是国外进口,甚至窗户、窗台都是在国外定制好后再海运过来安装的,洋楼共有三层,每一层有正房16间,主房8间,副房8间,占地面积2亩4分多,是当年厦门第一大宅。不过你可能会发现,这大宅的右边有一副楼与主楼相连,左边却没有对应的副楼,左角边是栋平房。据说“庆让堂”这块地有很多主人,是吴清体一家一家谈判买下的,但走边角上的这块地的主人势力也很大,说什么人家也不卖,所以“庆让堂”的地形不是方正的形状。

大家知道,码头生意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是无法混的,吴氏家族当年在厦门势力很大,黑白两道的人物都要高看一眼,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侵入厦门,吴氏家族逃到香港避难,庆让堂空着,当时日本人也要顾忌吴家的势力,没有占住这幢洋楼。

据说吴氏家族早在抗战时期就开始没落了,解放后政府没收资本家财产,安排了60多户人家住进了“庆让堂”,现在还有42户,全是外地来厦打工者,原住户则当起了二房东。这些住户为了自己的需要,乱搭乱建,内部破坏严重,有的甚至把墙挖开,因为楼层很高,不少住户在里面搭建了阁楼,成了楼中楼。

不知厦门市政府是否有保护“庆让堂”的具体措施?现在这样杂乱无章的状况不知何时才能结束?

今天我们一行用了8小时55分钟,徒步行程22.51公里,用两脚丈量了公园片区、厦门中华东、西片区,厦港片区、营平片区、思东片区、中山片区大街小巷,亲身感受厦门的发展历程,感触良多。

本人不是正港厦门人,出于对厦门海洋文化和乡土历史的热爱,把我今天所见所闻所思用游记形式与大家分享,本文中涉及的有关历史、地理、人物、传说故事一定有不少谬误,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名单:陈建新、陈玉灶、李跃辉、李丽明、李长差、李飞、李明、郭劲松、洪秀美、张燎原、林丽珠、吴志升、蔡秀蓉、黄润腊、何娟。

本次活动大概线路:

公园片区

中山公园南门-公园南路-公园西路-陈化成祠-北门外街-先锋营街--故宫路-新华路-台湾公会-市公安局-

中华东片区

华侨大厦-中山路-古城东路-闽台美食街-三官巷-盐溪街-叶厝-盐溪街-吴厝巷-盐溪街-蚶壳井-邱世定宅-四仙石-石壁街-释仔街-顶释寺-镇海路-刘大宗祠-弥陀寺-石顶巷-石照巷-本部巷-延寿寺-本部巷-草埔巷-陈化成故居-仁安巷-新街礼拜堂-外清路-孝闕增光坊-黄氏老宅-

中华西片区

思明南路-养元宫巷-江夏堂-钱炉灰埕巷-大字酒巷-通奉第巷-大字酒巷-兰琴古厝-定安路-邵子牙贡丸店-太平路-思明南路-中华城-镇海路-鸿山寺-鸿山公园-铁路文化公园-

厦港片区

李氏宗祠-破狱斗争旧址-庆福寺-华侨博物馆-南普陀寺-厦大老校门--思明南路-演武西路-厦大新校门-大学路-沙坡尾-大学路-民族路-乌糖沙茶面-鹦哥楼-

营平片区

鹭江道-水仙路-镇邦路-横竹路-大同路-土堆巷-总工会旧址-土地公祖巷-暗迷巷-大井脚横巷-古营路-八市-洪本部街-昭惠宫-磁安路-天主堂-开禾路-厦禾路-思明北路-

思东片区

思明东路-古城西路--顶井巷-古城西路-思明东路-思明电影院-思明西路-局口街-

中山片区

曾姑娘巷-南轿巷-大埕头巷-梧桐埕巷-天一楼巷-威灵殿-庆让堂-回到中山公园南门

(0)

相关推荐

  • 鼠疫当年在闽南

    鼠疫当年在闽南 钟馗捉鬼年画(来自网络)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9月,台湾进士施士洁归籍祖居地--石狮永宁镇西岑村.居乡期间,泉郡遭遇鼠疫.施家损失惨重.<施士洁评传>记曰: 光绪二 ...

  • “网红”厦门,到底有多“土”?

    ▲ 鼓浪屿与厦门岛,隔着一线碧海相望. 摄影/AFUN -风物君语- 拥抱了洋气 失去了地气 厦门 她是城市里的明星.旅游界的网红. 中国只有两座岛城,一座是香港,一座是厦门.厦门的名气虽无法跟香港相 ...

  • 华南唯一LHW新年钜惠,送午餐 下午茶,春节周末不涨价

    撰文 / 小璞 图片 / 来自酒店官方及网络 ۰ ۰ ۰ 厦门,近年来奢华酒店如雨后春笋般在这座海上花园上不断涌现.去年的安达仕.华尔道夫,今年应该还会迎来W的入驻. 但无论酒店圈如何风云变化,这家拥 ...

  • 向西!向西!如果厦门向西扩张7000平方公里!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兄弟,你知道厦门面积比平和县还小吗? 那天,我拿起一张福建地图研究采风路线,面测一下,发现厦门的面 ...

  • 68岁龚雪80岁达式常近照曝光 老艺术家们神采奕奕 奚美娟真漂亮

    2021年5月10日,阳光明媚,天气晴朗.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和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联合主办的"声·影"第六季--"致敬国之瑰宝"名家诵读会活动,在上海宋庆 ...

  • 岁月催人老,何必寻烦恼

    岁月催人老,何必寻烦恼 文:映日清荷  诵:江南金蝉子  摄影:羿飞 来源:清荷心灵絮语(qinghe201608) 编辑:千千微刊(ID:YHFW6699) 晨起暮落,眨眼间一天匆匆而过:冬去春来, ...

  • 富春三小 苗依 ||《踏寻英雄足迹——记走读孙晓梅故居》

    "如果档案会说话"系列活动 寻访富阳名人足迹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 "宁死不屈的女中豪杰--孙晓梅"活动习作之9 踏寻英雄足迹 --记走读孙晓梅故居 ...

  • 踏寻父辈走过的足迹

    踏寻父辈走过的足迹 文丨雨雪艳阳 凌晨三四点钟,父亲突然闯进了梦里.大概父亲有些挂念了,我也着实想念他了. 时至今日,父亲离去已有十五个年头.十五年来,每每念及父亲,就会泪流满面.小叔说,十几年前,也 ...

  • 一曲《陪你一起变老》满满的深情,真好听!

    < 每日音乐 >经典音乐微刊! 每日音乐 [点击关注]★<每日音乐>微刊,每天千万读者的至爱选择,马上关注加入吧! 公众号 陪你一起变老 唐古 - 陪你一起变老 院子里开满了玫 ...

  • 王者荣耀:正式服更新0.9G,补偿奖励看哭老玩家,天美真“良心”

    曼姐出品,必属御品.大家好,我是人见人爱的小曼姐.相信大家都知道,王者荣耀现在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因为电子竞技带给玩家的魅力所致.当然了,作为手游,最大的问题除了网络要好之外,还有就是更新的问题.要知 ...

  • 实录|老男搞少妇,真爱个屁

    凌霜降原创实录 正文 声明: 一,这里只发真实来信.真实的意思就是普通人的文笔普通人经历的事情.文笔不会太精彩故事也可能不够曲折,但贵在真实. 二,很多来信在我们看来毫无逻辑且愚蠢又可悲,这是正常的. ...

  • 七绝.踏寻谢公古道

    古道幽长石巷伸,青灰瓦屋绿苔新. 农家少妇眉含俏,姿态轻盈拭拂尘.

  • 6月,真情难寻,真爱难得,天降良缘,3生肖回心转意,相濡以沫

    6月,真情难寻,真爱难得,天降良缘,回心转意,相濡以沫的生肖马. 众所周知,生肖马在现实里都是比较洒脱自信的,也是没有什么心机的类型,他们喜欢直来直去地表达自己的喜欢,直截了当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