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正常的脾脏的解剖位置,我们都知道是在:左季肋部后方,胃的左侧,膈肌的下方,其长轴自左后向右前斜行,大致与第十肋平行。患者,女,27岁,因“间歇性下腹痛2年余,加重1天”至我院就诊。体格检查:中腹部和耻骨上区域可以触及一大小10*4cm移动无痛性肿块,无压痛及反跳痛,无肌卫。辅助检查:盆腹腔增强CT显示:脾脏在正常位置不可见,在盆腔区域可见;脾蒂扭转。根据增强CT结果,考虑其诊断为:脾蒂扭转,游离脾(图1)。
在接受术前多价疫苗接种以及相关手术准备后,患者接受开腹手术。术中可见:游离肿大的脾脏仅通过其脾蒂悬挂于盆腔。由于其脾脏肿大,因此选择脾切除术而非脾固定术。
术顺,患者于术后第四天出院。术后患者将每六个月接种一次脑膜炎球菌疫苗,每五年接种一次肺炎球菌疫苗。
患者,女,二十岁,主诉:左上腹疼痛1月余。患者自述过去一月里左上腹疼痛,性质为绞痛,呕吐可缓解。辅助检查:腹部超声显示:脾正常解剖位置不可见,脾中等肿大。增强CT显示:脾脏充血,脾蒂扭转(图2)。在接种肺炎球菌和甲型流感疫苗完成两周后,择期开腹脾切除手术,术中所见:脾脏扭转,蒂末端部分梗死。
术顺,术后第四天出院。术后患者将每六个月接种一次脑膜炎球菌疫苗,每五年接种一次肺炎球菌疫苗。
游离脾(WanderingSpleen)是一种罕见的脾的解剖位置异常疾病,术中发现的游离脾案例小于0.5%。游离脾,可由先天性的悬韧带发育异常或是腹壁薄弱、多胎妊娠、激素变化和脾肿大等获得性因素引起。也有报道肾脏手术后因游离脾肾韧带导致游离脾的病例。脾蒂因上述因素,会相对长很多,更容易导致蒂扭转。因此,考虑到该病患者脾扭转的高发生率,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突然的扭转可能导致急腹症,并伴有严重并发症,如脾脓肿、梗死、坏疽或破裂,死亡率高达50%。间歇性脾扭转伴不完全血流阻塞,可导致静脉充血、充血性脾肿大和随后的脾功能亢进或脾肿大,这正和案例1所提到的病例表现一致。早期诊断对脾扭转很重要。许多影像学方法,如腹部平片、多普勒超声、CT和血管造影都可以用于游离脾的诊断。对比增强腹部CT能够提供关于脾脏相对于其他腹腔内器官的准确位置的信息,以及在可能的脾扭转情况下脾脏的稳定性。治疗上,目前有两种手术方式可供选择:脾固定术和脾切除术。脾脏的稳定性是首选治疗方式的主要决定因素。在脾脏血供稳定状态下,优先选择脾固定术(将脾囊缝合到腹部左上象限,并在第12肋水平形成后外侧腹膜外袋)。尽管脾切除术后可能出现许多并发症,但如果手动复位后脾血供不能恢复(无活性脾),那么脾切除术是不可避免的。而另一方面,脾固定后有相当高的复发率。因此,脾固定术和脾切除术之间的选择,更取决于外科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脾脏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在对有荚膜细菌的免疫应答有很大作用。脾切除后,患者感染荚膜细菌的风险会相对高很多,脾切除后凶险感染(OPSI)死亡率很高,而OPSI的致病菌常为肺炎链球菌。因此推荐脾切除患者定期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以及肺炎链球菌疫苗,本文提到的两个病例皆接种了相关疫苗。总之,虽然游离脾很罕见,但因其脾扭转和梗死的高发生率,所以早期的诊断意义重大,而手术方式的选择(脾固定术和脾切除术),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