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2019.11.25):肺癌的诊治,是不是PET、气管镜、穿刺、E-BUS等措施都要用尽?
我们的努力你能看见!
前言:前几天的有个病人,其诊断与治疗的过程,让我有些感慨。也让我思考,该如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有时我们是好心,是想给病人省钱,也省些检查,少受些苦。但实际上站在患方的立场看,也许角度是不一样的,他们却宁愿多花点钱,多做些检查,要求全面点、再全面点!而真的却又在许多病人身上又怪医院检查太多,是为了挣病人的钱。其实医生也是两难的
患者是个61岁白女性,她媳妇是本院同事。在今年9月初的时候,因为住在内科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时检查发现两肺多发病灶,下面我们先看当时的CT片:
以上为右上叶病灶,为混合磨玻璃结节,是比较典型的早期肺癌影像表现
以上为左肺下叶背段病灶,基本上是实性结节,中间有小空腔,也是较为典型的肺癌
以上是右中叶实性占位,胸膜牵拉,表面不平,是典型的肺癌表现
再来看他们的纵隔窗,也都是可见的,说明实性成份显著:
我当时的意见是:考虑多原发癌,目前纵隔无明显转移性有肿大淋巴结,而且反正要清扫的,即使真存在淋巴结转移,仍是合适手术的。其他常规的彩超、头MRI及血化验等均无远处转移或其他手术禁忌,建议分期手术,由于主病灶在右中叶,可以先行“右中叶切除+上叶楔形或后段切除”,二期再行“左肺下叶背段切除”。那时病人已经转到本科,结果患者对手术也比较抗拒,家属商议要求先做了气管镜(我是告诉他们气管镜做不到肿瘤的位置,很可能是阴性的,不一定要做),结果支气管未见异常,后来还是出院了,没有手术。
前些天,另一同事找到我,说她一个亲戚肺癌,要手术,让我去看看。我去一看,怎么这名字这么熟悉,后来才知道,原来就是2个月前我看过,还到我科住过几天院的这个病人(这次通过另一个同事找到我)。结果看她的资料:PET-CT已经做过了,结果是:1.右肺中上叶及左肺下叶多发恶性肿瘤(肺癌?);2.右肺中叶阻塞性炎症,肺气肿表现,纵隔反应性结节。(其实上次也已经与患方讲过,我觉得这样的病灶,在常规检查未见他处转移灶的情况下,查PET结果发现隐匿的转移灶可能性比较小,一般应该是常规的影像检查有他处病灶,良恶性难定,查PET比较有意义;而针对需要处理的肺部病灶,因为CT表现已经很典型,再花7500元去查PET,让它来报告“考虑恶性”并非必需)。而且右中叶病灶居然已经在其他科室做过穿刺了,病理是:原位癌。(对于穿刺,之前我也说过,我并不推荐,影像典型又能手术的病灶,穿刺的意义在哪里呢?如果穿刺是恶性,仍需手术,如果穿刺阴性,不能排除恶性,因为穿刺有假阴性可能。相关内容可参阅我们爱学习之2015.10.25:肺小结节需要穿刺活检吗?)
但现在的结果是,时间已经耽误2个半月、PET-CT已经做过(约7500元)、肺穿刺也已经做过(花费没去估计,但也是有创的检查,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气管镜也做过了(没有阳性结果,据说做气管比较难过,费用不去算了)。最后仍然是手术!
我在临床工作中,经常是把病人当做是我自己的亲戚或家属来考虑,做不做哪项检查?手术怎么做?什么时候做?费用能不能省点?毕竟即使不差钱,能省省点也是好的(我自己农村出身,家庭条件差,上学时父母非常辛苦,所以钱不能浪费)。但就像这个病人,为其考虑的这些都没有采纳,该花的钱一点没少,时间还耽误了2个半月,虽然还是运气,术后病理没有淋巴结转移,但并不都是这样运气,有时也许刚好出现转移了呢?
我这次又把她收住入院后,经过术前准备行了“单孔胸腔镜下右肺中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右肺上叶楔形切除术”,左侧拟二期再行“左肺下叶背段切除”。下面是其右侧病灶的大体标本及病理报告:
术后病理
右上叶病灶
右中叶病灶
患者恢复非常好,术后1周出院了。但回顾她的治疗过程,仍是有些感慨,医生到底应该如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需不需要省钱?需不需要少一些我看来不必要的检查?还是应该把目前能有的检查都做一遍,以做到“全面细致”?其实在我看来,如果医患之间多些信任,医生真正为病人着想,应该是可以少些检查,少遭些罪的,而且有些病例的治疗会更及时,时间与金钱的成本都可以减少。但若凡事都想着病人要来找麻烦,要打官司时留下证据,那么检查只会越来越多、签字也越来越多,医患关系却很难从根本上有明显改善!医学,应该允许医生有一些经验,有一些仁心,有一些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