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路上幸福的旅者

做教育路上幸福的旅者

——对话《幸福教师五项修炼》作者谢云

《教育时报》记者 吴松超

“教师幸福”不是新鲜话题,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谢云老师,却从大量佛教、禅宗故事切入,独辟蹊径,谈出了新意。他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幸福教师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一书中称,“教育一直是孤独者的事业,但是没有哪个时代的教育像今天这样,特别需要教师内心的力量”,“在教育中修行,像禅者那样,保有心灵的自由、精神的强大,我们或许更容易感受到为师之道,体验到教育之美”。

为什么想到从禅机来阐述教育之道和教师成长之道,教育与禅门有多少相似之处?佛门心法在教师职业倦怠面前,是否真的有强大法力,能够“拯救”教师,甚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读完本书后,我与谢云老师进行了网络访谈。

当代教师特别需要“心灵建设”

记者:谢老师你好。在这本书的序言和后记中,你其实已经点到了从禅宗解说“教育之美”和为师之道”的初衷,但我还是好奇:当下教师职业倦怠“风行”,很多相关调查都表明,半数以上教师感觉“压力山大”,相当数量的教师身心健康状况不佳,重度倦怠者为数不少。教师群体的这种生命状态,并非只是个体幸福和价值实现的问题,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决定学校的教育教学品质——作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你从这个角度来谈教师的幸福和成长,是不是别有深意?

谢云:说不上别有深意。它是偶然也是必然。说偶然,是因为机缘巧合,无意中看到***的一个观点:佛教并非宗教,而是教育——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这让我豁然开悟想到从禅宗角度来切入教育和教师。说必然是因为,从事教师教育工作以来,随着对这个职业的理解、对教师状态的了解,我越来越觉得,今天的教育最缺乏的,不是思想、观念、也不是技术、方法,甚至也不是钱,而是“教育情怀”:教育中人,包括不少一线教师,缺少对教育的深厚感情,缺乏一种明晰的责任和担当。别说“爱”,连“喜欢”都说不上。一个对工作麻木、倦怠甚至充满怨憎的教师,怎么可能以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学生?一个成天萎靡不振的教师,怎么可能教出积极向上、激情饱满的学生?

所以,近年来在思考和言说教育问题时,我特别关注教师的“心灵建设”,并始终致力于“唤醒教师沉睡的心灵”。这是我为一家教育刊物做的大型策划的主题。这个策划的内容后来被一些学校作为校本培训教材,说明大家对教师“心灵建设”的认同。

记者:“心灵建设”这个提法,很有价值,它提醒我们关心、重视支撑自己作为“人”的内在力量的强大。我觉得你书中的一个观点很贴切:让人通过教育有所“相信”,有所“坚信”,从而有所“坚持”。现在的社会诱惑很多,人很容易失去内心的平衡和宁静,缺乏心灵“定力”,这是教师成长的最大障碍。再者,教师的精神世界要丰富,思想要自由,进而形成比较专业的教育教学素养,也得通过“心灵建设”。

谢云:事实上,教育是心灵培孕的事业,必须有心灵的参与和交汇。一个教师,只有从心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才可能满怀热爱和激情去工作,而非仅仅为外在的报酬和奖励——尽管这些也很重要,但不过是低层次需要,不可能给我们“深深的满足感”,更不可能让我们有精神和灵魂的愉悦。所以,唤醒教师的心灵、激发教师的热情,让他们对职业产生认同感、责任感,产生使命感和归宿感,对于改善教师低迷的职业状态,非常重要。

专业成长,首先需要“安心术”

记者:读完本书,我有一点体会:成就美好的教育,才是“不幸”教师的自我救赎之道。我相信很多教师都有体会:一节课上得非常精彩,或者倾力帮助的某个学生有明显进步,自己都能高兴好几天。实际上,幸福感比较强的,都是教学水平高的教师。

谢云:是的。我一直觉得:专业能力越强的老师,越容易有幸福感和归宿感,往往是那些专业能力欠缺的老师,一站上讲台就紧张,一面对学生就慌乱的老师,更容易有倦怠感和疏离感。道理很简单,成就感影响和决定一个人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我说:“被需要”其实是一种幸福,能力越强的人,“被需要”的机会自然越多,“幸福”体验也就越多。

记者:在你的“五项修炼”里,我发现提醒教师改变心态、调整心境、更换思维方式的“心法”贯穿始终。“菩萨心肠”、“诚意正心”、“专心致志”这三点,是我从书中读到的最为重要的修行品质或境界。尽管我借了儒家的话来表达,但我想意义应是一致的,即对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有深切体察,以“敬”和“专”的精神做事。是这样吗?

谢云:尽管我在书中提了“五项修炼”,但最基本、最核心的是“修心”,“修行”的根本就是“修心”:“心”与“行”,其实是关联一体、互为表里的,“心”正,“行”才可能正。所以,无论是“柔软心”还是“智慧眼”,无论是“宽容怀”还是“担当肩”,都可归结到教师的“心灵建设”。其实这本书最先有一个候选名字,就叫“好教师的修心大法”。

我觉得,教师成长应当包括心灵成长(精神发育)和专业成长(专业发展),而且首先应该是心灵成长,或精神发育。禅宗特别强调向内寻求,探寻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家宝藏”;对教师而言,在向内寻求时,也还要向外追索,阅读和写作,就是追索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永远处在一种丰富的、有意义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中”,广泛的阅读,深入的思考,持续的写作,与前辈和优秀同行进行深度交流,应当是教师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记者:在解说教育原理及教师成长方向时,你也描述了种种美好的教育图景,那些师贤徒贤、三言两语悟禅机的故事,确实有“痴人说梦”之感,但我仍然信服。因为如你所说,好教师就是“在明白了教育的真相后,依然热爱教育”,继续“认真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为班上的孩子展现尽可能美好的世界、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尽可能温暖而坚定的信念”。

但是,这样的好教师,在现实中往往是“孤独者”,所以我的问题是:让教育不再是“孤独者”的事业,在你看来究竟有无可能?

谢云:“教育是孤独者的事业”,可能是我的首创。尽管教师总是生活在群体中,但是教育工作的开展,教育生涯的演进,时常需要教师孤独面对。尤其是进入教室,站上讲台后,在接下来的40或45分钟的单元时间里所发生的一切,都得他们独自承担,连上帝也无法帮助――那时,他们是真正的“一个人在战斗”。应该说,“孤独”就是教师职业的“属性”之一。所有需要创造的事业,都是孤独的,都不适合“集体化”和“运动式”。

“让教育不再是孤独者的事业”的前提是:每个教师,都努力看护好内心,学会与自己相处,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有时不妨减少生活半径,缩小生活圈子,甚至关闭一部分通往外界的窗户,像闭关修炼的禅师那样——世事喧嚣,没有谁能保证自己心如磐石,永远坚定,因此这种主动的减少、缩小和关闭,其实就是一种重要而可靠的“安心术”。

从精神意义上讲,教师尽管与学生和同事都有所交流,但是这种交流,要么是浅层次的单向传递,要么仅止于日常生活和工作。教师的心灵之门始终向他人关闭,既缺乏思想层面的互动,也缺乏精神层面的慰藉。所以,打破教师精神灵魂的隔膜,形成正向交流与心灵对话的机制,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共同体”让教师走出孤独

记者:今天关注教育现象、批评教育问题的人,往往喜欢把原因归结到体制,很多一线教师也总是说“大环境如此,大家都这样”。但你似乎有意回避这些,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谢云:教育体制肯定有问题,但是,无论教师的心灵建设还是专业成长,我们都不能寄希望于体制——体制可以改变物质条件,很难解决心灵问题。而且,就算现有体制再不好,或大环境再糟糕,我们也并非就无所作为。我始终坚信,即使是暗黑的深渊,也总会有某种光亮可以期待,即使是铁板一块,也总会有空间让我们“见缝插针”。

记者:这主要从教师个体的心灵力量而言,在教师群体“心灵建设”方面,你有没有更好意见或建议?

谢云:2007年3月,我组建了教师民间团队“知行社”,至今已经7年,从区内到区外,甚至外市也有分社,成员从最初的21人,到现在将近200人。7年来,我们始终践行着团队发展的策略:共读教育书籍,共看教育电影,共写教育随笔,共话教育甘苦。这其实就是一种“心灵共同体”:相同的尺码,相近的温度,相似的心跳,相类的愿景,相当的承担,更容易让教师寻找到“心灵伴侣”,生发出“心灵慰藉”。据我所知,现在已经有不少这样的“共同体”,他们对教师群体的“心灵建设”,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帕克·帕尔默说:“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成优质教育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如果能有更多这样的心灵共同体,教育者就可能不再那么孤单。

教师的内心决定着教师的幸福

记者:多年的教育新闻工作让我感觉到,我们的教师可能普遍欠缺一种感知幸福的能力。这可能也是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之一。你对教师“感知幸福”的修炼有什么建议?

谢云:我一直在关注和思考教师的“职业幸福”。对教育而言,我认为,首先应当有幸福的教师,才可能培育出幸福的学生。一个充满痛苦感的老师,不仅没办法向学生传递幸福,反而会很容易向学生“传染”痛苦:不仅是校园生活的痛苦,更是未来生活的痛苦。

教师欠缺“感知幸福的能力”,的确是普遍现象。“幸福感”这个说法,已经表明了问题的实质:幸福是一种个体的主观感受。而在“幸福感”的问题之上,应该是“幸福观”——如果要问,这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是谁?恐怕很难找到答案。但是如果要问,这世界上谁负责给我们快乐?答案可能就很简单:只有我们自己。所以,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只能调整自己的心境,就像不能改变世界,就要改变自己的世界观。没有人能够给我们真正的幸福,除了自己的内心——当然,如果外在环境和世界更好一些,我们会更容易有幸福的感受。

记者:我很愿意把你这本书称作传播信念、帮助教师树立信念的书,尽管你说自己的絮叨其实都是常识。在浮躁的年代,常识需要有人不断言说,才不至于被遗忘和践踏,否则世界会变得更加荒诞不经。同时我觉得,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是需要修炼的一种人生智慧和生命境界。你提出“做教育路上幸福的旅者”,很精妙地诠释了教师与幸福的关系:教育路上的教师,能否欣赏到风景,取决于教师自己的“眼光”和一呼一吸间的“心境”。教师的幸福不在学校领导或某种教育体制的恩赐,而在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创造与收获。

(0)

相关推荐

  • 教师成长核心在于内心成长

    一颗安宁的心,一颗坚定的心,一颗安稳的心,对教师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今天,特别需要教师的内心力量,特别需要教师守护好自己的心灵,关照好自己的心灵,滋养好自己的心灵,然后才能关照 ...

  • 行走,是一场心灵的救赎

    行走,是一场心灵的救赎 ﹏﹏﹏﹏﹏﹏﹏﹏﹏﹏﹏﹏﹏﹏﹏﹏﹏﹏﹏﹏﹏﹏ 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心里更多的是庆幸,庆幸自己勇敢的走出温养自己的小圈子,接受外界风雨的洗礼.一天的舟车劳顿,几天的紧张学习,在 ...

  • (原创)刘晓杰:做最纯粹的教育,幸福!

     做最纯粹的教育,幸福! 潍坊峡山实验初中  刘晓杰 今天发生了几件事情很让我有感触,这里简单思考一下. 因为去广州学习,有接近五天没和孩子们见面,今天下午返校,一个平日里十分腼腆的姑娘,她是我的学科 ...

  • 教师幸福是学校的根本(快快乐乐做教育105)

    第三节 得人心者 得天下 教师幸福是学校的根本 今天早上通过QQ群看到了一个不幸的事例,河北馆陶县第一中学赵鹏,担任高三年级班主任,这一天,距赵鹏30岁的生日只有18天. 据学校老师们推测,赵鹏应是在 ...

  • 男子拍抖音怒怼老师:“让我陪孩子做作业,要老师有什么用!”教育路上,最不该偷懒的是家长

    今日刷到一条抖音,真是凉透了我这颗火热的教师心: 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怒气冲冲地质怼老师,说自己辛辛苦苦干了一天活,回家还要陪孩子完成微信群里老师布置的作业,感觉太上火,作业让家长检查督促,还要老师干嘛 ...

  • 用心做教育,收获幸福

    用心做教育,收获幸福

  • 教育路上 行者无疆 ——记安徽省濉溪县第一实验学校校长郭胜道

    "希望有一天回首往昔,自己在教育岗位上经历的每一天都是值得回忆的,有对教育的思考,有坚实的步伐,带着欢笑与感动,诠释着一个人和一群人对教育的热爱与付出."这是一位党员教师.一位教育 ...

  • 面对教育焦虑,做教育的母亲怎么看 | 母亲节特别策划

    从孩子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他们开始求学问知,到面临人生的一个个困惑,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可能是每位母亲都要去解答的一道人生大题. 恰逢母亲节,投中教育邀请了7位教育行业的母亲,跟你分享她们自己真实 ...

  • 教育路上,家长最不该偷懒,孩子最不该放养

    央视记录片<镜子>里有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 每天不厌其烦地陪伴孩子阅读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满腹经 ...

  • 用心做教育

    这两天,关于教育的一些事,我想把它结合在一起来说. 和某校长聊天,他兴奋地说,想组建一个团队,把地方优秀的教师组合起来,认真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把这些关于教育本真的东西整理出来,形成可行性方案,然后 ...

  • 用谦卑对治我慢,做修行路上的谦谦君子

    谦卑恭顺,最结善缘. 人生奉守谦德,则一生皆吉.真正的君子,常能虚怀若谷,举止恭敬有礼,不因有超群之才而把自己置于众人之上.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人们常以温.良.恭.俭.让,做为待人接物的准则. 温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