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微信圈里都爱看些啥?
西安市环城公园里,两位老人正在交流微信使用心得 实习记者 韩丹 摄
□记者 满淑涵
“送你9个字,字字值千金!放到圈子里,醉倒一批人”“长期坚持吃它癌细胞全死光”“这种野菜1斤能顶3斤人参,救人无数,越吃越健康。”……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为微信的活跃用户,保健养生、心灵鸡汤类的内容在朋友圈深受青睐。据2016年微信官方后台统计,中老年人每日发送微信消息次数达44次。每个月转发五条以上谣言的用户,80%都是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
近日,记者在西安市部分社区随机采访了10位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并通过问卷形式向50位年轻人了解了其父母长辈微信使用情况。其中半数以上老年人表示会熟练使用手机微信实现语音、视频等简单通讯功能,超过六成老年人热衷分享健康养生类信息,57%的年轻人认为转发内容大多不可信。
从尝鲜到玩转
“'嗖’地一下,刚刚会客聚友的照片和视频就发送到了每个参与者手机上,晒到朋友圈,不一会儿就收获一串点赞和评论。感觉随时随地有亲友在身边。”今年65岁的王莉去年年初开始玩微信,到现在已经会很多功能了。
“当时身边的朋友都在手机上下载了微信,发语音比打电话方便,还不收费。”和多数老年人一样,微信就这样悄悄融进了王莉的生活。她当起了合唱团的群主,分享排练视频、组织公益活动、收藏经典曲谱……许多工作都通过微信联络。“有啥不懂的就上百度边查边学,越摸索越有意思。”
除了王莉这样自学自乐的网友,还有一些老年人在社区组织的培训班上手把手学会了智能手机应用方法。李爱花就是其中一位。今年4月,她第一次走进“智慧老人”课堂,从智能手机的基本图标开始学起。“平常看年轻人动动手指头,叫外卖、打车就都搞定了。两个月课程下来,够不上'达人’,也算个'玩家’了。”喜爱侍弄花草的她还发现,微信自带程序还可以扫一扫识别花卉。“爱好也可以变得很专业。”
记者走访社区发现,多数老年人是被周边人带动开始使用微信的,一开始觉得新鲜有趣,逐渐到简单应用,进而影响身边更多同龄人参与使用。基于老年用户快速增长的趋势,微信官方也表示,将会更加考虑老年用户需求。
一上手放不下
“每天至少发三条,比吃饭还准时。”说到老妈的朋友圈,受访的成女士这样说。
在成女士的朋友圈里,老妈的信息每天必定准点转发,诸如《这个视频,你花一百万都买不到!》《千万不要午睡!不知道你就亏大了!》这样抓人眼球的标题比比皆是,老妈热衷转发,成女士却常常哭笑不得。更令她烦心的是,除了朋友圈转发,老妈还在几个家人和朋友群里群发,并对文中的一些观点津津乐道。“搞得我婶子、舅妈都深信不疑。”
渭南小伙马亮在西安高新的某家科技型企业上班,他有个可爱的女儿今年六岁了。“我的父母在渭南农村老家,自打去年冬天给他们换了智能手机,每天晚上捧着手机要跟孙女视频。”虽然目前还只会语音和视频聊天,但马亮父母对微信这种通讯工具格外青睐。“这对不会打字、平常舍不得电话费的老人来说,实惠又方便。过去不怎么联系的远房亲戚,现在加了微信时不时就会跟他们寒暄几句。”
除了长寿秘方和鸡汤文,充斥在老年人微信中的还有色彩高饱和度、字体样式多变华丽、动态多为频闪旋转的各类表情包。“逢年过节,我们家人的微信群里就会出现很多鲜花水果、风光景色做背景不断闪动的问候语,仔细一看都是长辈们在发。”受访的杨先生表示,当新群友加入、抢红包,或问早安晚安时,类似的表情包也比较常见。“而且乐此不疲,同一种意思的表情还变着花样发。”
多警惕勿沉迷
家住西安市大庆路的安爷爷最近在女儿帮助下刚在手机上下载了微信,作为新手的他坦言还有一些顾虑:“网络的东西咱也不懂,虽然孩子们很乐意教我使用,但我就怕自己点出毛病。”因为爱好书法,许多笔友都用微信交流作品,为了方便,他也在女儿帮助下学会了拍照片发微信。“教给我的一定学会,不让点的坚决不碰。”安爷爷说,他常见一些朋友圈里号称抽号中奖、派发红包的链接,不知是真是假。
在记者访问中,57%的年轻人表示,父母微信分享的内容大多不可信。“老年人喜欢看保健、理财、饮食等内容,渴望得到这些方面最新的资讯,但缺少相关的基础知识,容易人云亦云。”在西咸新区当老师的丁小姐注意到,父母长辈们转发的养生文、鸡汤文大多没有正规出处,有些文章过段时间就悄无声息地被删除了。
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指出,老年人的社交网络中好友主要是家人和亲戚,他们使用社交网络的主要目的仍是维系和加强与亲人朋友等社会关系的沟通联络。
“自己鉴别能力不高,缺乏专业知识,父母朋友圈转发不实内容更多是受'熟人’影响。”受访的李先生说,老年人普遍关注养生领域的内容,因此这类文章渗透率较高,甚至还有一些以视频形式倡导所谓的养生手段,最后再变相兜售三无保健产品。这正是抓住了老人的普遍诉求。“信息安全、病毒链接、付费功能等等,就怕老人被好奇心驱使,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如何让微信当好通联助手,而不是安全陷阱?现在微信的小程序有专门的辟谣功能,输入相关文章关键词可以看到这篇文章是否是谣言。多年“触网”的王莉建议,不要过度依赖朋友圈,专业知识还需找专业人士解答;保健养生勿轻易模仿,关爱生命还需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多跟儿女交流,发什么怎么发常请教总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