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不达标,别考虑清北!北大院长的这番话,不应被解读为天赋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院长姚洋曾谈到孩子的智商问题,他认为,在给孩子报奥数班,用各种方法送孩子去清北读书之前,最好给孩子测测智商,如果能超过110再考虑继续向这个方向去努力,否则的话,就趁早放弃,因为即使进入清北也跟不上学习的进度。
姚洋的这番话其实不无道理,因为清北是聚集了全国最优秀学生的地方,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学霸级的人物,人均智力水平很高,在竞争激烈的前提下,智商达不到合适的水平自然会被淘汰,这是一件挺残酷的事。姚洋院长这番话的意思其实是在劝诫家长要量力而行,如果孩子智力水平不够,就不要想着用奥赛什么的把孩子硬塞到清北,以至于孩子承受巨大的压力还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而在某些人的解读里,这句话就变成了:孩子成就取决于智商,智商不够“躺平”就好。这种断章取义的解读,实际上是无法成立的。随着近些年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我们自然知道,智商与努力,都是孩子取得成绩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事实是,努力与思考才是孩子在学习中最需要依赖的东西,至于天赋,北大院长提到的110也不过就是平均智力水准罢了,这个门槛并不高。
清北的智商门槛据北大院长所说也就是平均水准,其他的985学校可能还要更低一些,这怎么能被解读为天赋论呢?现在不少孩子的学习状态,根本就达不到要拼智商的地步,却总有人以天赋论为借口,为自己的散漫开脱。
去清北读书可以类比于当下的奥运会,在同样近乎于极限的训练下,天赋占优的选手自然会有更好的水平。但身体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我们的跳水队却比其他亚洲国家强了不少,几乎统治了跳水项目,是不折不扣的“梦之队”,这就是因为我们有独有的技巧和训练方法,类比在学习上,学生也可以通过独有的学习方法取得突出的成绩。
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学习和思考的优劣方式几乎决定了大部分学生成绩的好坏。近些年的高考,总体来说是向“平易近人”这个方向发展的,那些能把学生水平区分开的难题,终究是极少数,从这一点来说,现在的高考其实很照顾所谓的“笨”孩子。即使有些孩子的智商再高,能建立优势的题目,也就那么几道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岂能把成绩平平归咎于自身的智商不够?
学生想要有好成绩,首先要克服的是思维的惰性,要在学习情况没有起色的时候,思考一下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反思一下自己做题时有没有汲取教训,构想一下接下来的学习计划。仅用天赋论就否定掉那些努力突破“瓶颈”孩子的努力,否定他们在成绩不见起色时细致地思考,否定他们敢于尝试不同方法去实现梦想的勇气,是不公平的。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不妥,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