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新解』浅析“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可知少阴病,当无热恶寒,而此处却“反发热”。这是此汤证之立法准绳。“反发热者”可知其既不能类同于太阴,也不类同于少阴,但又不能摒弃太阳和少阴之法。三阴之病必以温经之药为表,而方中麻黄解太阳、少阴之寒,细辛、附子温少阴之经。既可使深入之外邪外出,又可使内在之阳气不乘邪而外越。由此可知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乃少阴同太阳同病的处方原则。少阴本是水火的交会之处,生命的元气之根本,人体的生命存在之主宰。疾病发展到少阴病时,也预示着人体元气衰惫之极,正气剥至于根,阳气始衰,欲有竭其泉源之势。《伤寒论》的少阴病脉证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从其脉证提纲可知,病如少阴之主症为脉搏动无力,形 态细小,似睡非睡的迷糊状态。有何缘故导致此证侯出现,是探究的重点。“脉微细者”,是阳气衰弱,营血不足之证候,也是阳不足而阴有余的表现。郑氏解为“阳主开故寤,阴主阖故寐。寤则从阳,寐则从阴,故知邪入少阴也。”也就是说阴阳的开阖失司可导致神志不清的类似证候,以至于出现似睡非睡的病理状态。
少阴病,可有直中与传经两种传变形式。前者是寒邪直接侵袭少阴,病发直接就为少阴症状,后者是由他经发病而直传至少阴。且他经之邪为太阳经邪居多。因为太阳与少阴相为表里,太阳受病,机体正气充盛,邪可从太阳之表而解,正气不足,邪即乘虚入里,病发少阴。也可由太阴传入,少阴病是虚寒性的全身证侯,较太阴中焦脾胃阳虚更盛一筹,显现为心肾阳虚,阴霾之气弥漫内外,故厥逆怕冷,下利清谷,精神困倦等阴盛阳微出现。可是少阴本阴标阳,既可以从阴化寒,又可以从阳化热,这也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需注意的。
在搞清了少阴病的脉证提纲机理,我们就可较易理解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首先对其方药配伍有一个明了的认识。方中麻黄发汗解表,能驱外寒,附子温经扶阳,以逐里寒;麻附配伍,可使正气充盛表邪易解而无损于心阳;再兼以辛温香窜之细辛,既能助附子以解里寒,又可以佐麻黄以散外寒。三者合用,微发其汗,无损阳气,太阳侵入之寒仍由太阳作汗而解。
通过上述明析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条文,汇通汤证机理,我们还要圆融活法,明白此汤证在临床上的病证范畴。由以上的分析,和参考前贤之经验,本人觉得其可以治疗以下病证。一、可以治疗喷嚏不已。因为肾通络于鼻,嚏属肾,知病在少阴,故可治之。二、可治腰痛难转于侧。虽然腰痛可由各种原因导致,但是兼见难以转侧,可知是肾脏不温,阴寒凝滞之故,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治愈。三、可治周身皮肤浮肿,内冷身重。由于先天之阳衰于内,无力蒸腾气化,导致寒湿内生,内冷身重,阳虚水泛,全身浮肿。麻黄附子细辛汤大辛大热,温肾扶阳,振奋阳气,鼓动气化,则可消退诸证。四、可治慢性咽炎。因为少阴经循于咽喉,挟舌本。疼痛多由“不通则痛”而引发,所以咽喉疼痛多是少阴痹阻不通则发痛居多。麻黄开玄府而宣通肺气;细辛可温经通络,使经脉通而疼痛愈,药到病瘥。
综上所述,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是针对少阴病反发热脉沉者,太阳与少阴同病,里阳虚而外寒束诸证,以发表温经,表里两解立法处方遣药。总之,经典条文的研究还待各位医学同仁共同深入探究创新,裨益临床!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