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古代君王谱】百济(五):威德王
32.威德王
威德王(朝鲜语:위덕왕/威德王 Wideok-wang;526年-598年12月)是百济第二十七代王,公元554年至598年在位。根据《三国史记》记载,威德王名扶余昌(朝鲜语:부여창/扶餘昌 BuyeoChang),在《隋书》和《日本书纪》中以余昌之名登场。《三国遗事·王历》则称他名叫扶余高或扶余明。
威德王是圣王的元子。在位期间,向日本传输经论,大量派遣学者以及律师、禅师、比丘尼、咒禁师等僧侣集团,并派遣制造佛像的技术者和建造寺刹的木工。此后,又派遣金属工艺师和造瓦技术者渡海赴日本。583年,在敏达天皇的邀请下,威德王派遣高僧日罗赴日本。584年,赠送给日本弥勒石像一尊。588年,威德王向日本赠送佛舍利以及僧侣六名,并派遣𬬻盘博士将德白昧淳、瓦博士麻奈文奴、阳贵文、昔麻帝弥等四人,以及画工一人,为日本提供了建设寺刹的必要技术者,向日本传播百济的工艺美术。
圣王在位期间,扶余昌就以太子身份参与国政。当时百济与新罗同盟共伐高句丽,共同夺取了汉江流域。但新罗却背信弃义地攻取了百济所夺取的地域。对此扶余昌不顾群臣反对,对新罗持强硬政策,使圣王下定攻打新罗的决心。554年,百济联合大伽倻和倭国(日本)一起讨伐新罗,扶余昌以自身为先锋,攻打管山城。对此圣王深感忧虑,便以慰劳为名率军亲自前往管山城。途中遭到新罗伏兵的趁夜袭击,圣王被俘杀害。扶余昌遭到新罗军队的包围,在倭军将领鞍桥君的救援下逃出生天。对此扶余昌深怀罪责感,想要出家,但遭到群臣的强力劝阻,最终才确定要继承王位。扶余昌为圣王服了三年丧,以表达自己对父王之死的忏悔,之后在557年正式继承王位,是为威德王。
圣王的战死使百济陷入了不安,身为太子的扶余昌肩负着家运,此时高句丽又趁机入侵。就在圣王阵亡的三个月后,高句丽的阳原王在新罗的游说下,派遣军队攻击百济的都城熊津,被百济击退。
威德王在位期间,向原同盟国伽倻派遣密使,摸索在被新罗抢夺的伽倻地域再建伽倻的方法。561年阴历七月,百济发起对新罗的攻击,伽倻收到百济的厚利驱使而内附百济,并向新罗发起佯攻。然而百济受到新罗的反击,死伤千余人败退。新罗军队趁著余威攻击伽倻。伽倻支援百济给予新罗入侵百济以口实,翌年新罗派遣异斯夫、斯多含入侵伽倻,迅速控制了伽倻全境。此后,威德王又于577年侵略新罗西部边界地带,也被新罗击败。
在战争威胁解除之后,威德王实行孤立高句丽的外交战略。威德王在位期间,与南北朝各朝廷都有友好往来的记录。据《三国史记》记载,威德王于577年、584年、586年三次向南朝陈朝贡;577年、578年向北周朝贡;572年向北齐朝贡。北齐后主于570年册封威德王为“使持节、侍中、车骑大将军、带方郡公、百济王”;次年又授予他“使持节、都督东青州诸军事、东青州刺史”的称号。隋朝建立后,威德王于581年遣使进贡,隋文帝封之为“上开府、仪同三司、带方郡公”。589年隋朝灭陈期间,有一只隋军战船飘至耽牟罗国。该船归国时途经百济,威德王以礼待之,并遣使庆贺隋朝灭陈。隋文帝下诏表示嘉奖,并说百济路途遥远,不必年年前来朝贡。
598年,威德王听说隋朝进攻高句丽,便派遣长史王辨那赴隋,表示愿意为隋军提供通行的道路。隋朝被高句丽击败,随后高句丽的婴阳王卑辞向隋朝求和,隋文帝便同意与高句丽和解,厚赐了百济的使者并拒绝了威德王的请求。婴阳王得知此事后大为光火,派兵入侵百济报复,大肆劫掠而归。就在百济处于如此困境之中时,威德王于同年阴历十二月病逝。其坟墓位于扶余陵山里古坟群之中(在今大韩民国忠清南道扶余郡)。
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威德王之子阿佐太子曾于597年来到日本,为圣德太子绘制了日本历史上第一幅肖像画《唐本御影》。而远赴日本的百济琳圣太子(余义照),按传统史料的说法是圣王的第三子,但琳圣生于577年,圣王却于554年就去世,现代学者多认为是误记,琳圣实为威德王第三子。
33.惠王
惠王(?-599年),或称献王,名扶余季。是百济第二十八代王,598年至599年在位。在《日本书纪》中,他以余惠之名登场。
《三国史记》记载惠王为圣王第二子,即二十七代王威德王之弟。《日本书纪》记载惠王是威德王之弟。《东国通鉴》则记载惠王为威德王第二子。《三国遗事》亦记载惠王为威德王之子。《隋书》百济传则无惠王。
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在圣王阵亡之后,他曾被威德王派往倭国报告此事。威德王死后,由惠王继位。在位期间正值百济国力衰退,内有贵族之间的纷乱,对外方面,今首尔之地为新罗所侵夺,黄海沿岸则受高句丽掌控,因而失去直接与中国贸易的管道,对倭国(日本)政局的影响力亦大不如前。
34.法王
法王(?-600年5月),姓扶余,讳宣(或云孝顺)。是百济第二十九代王,599年—600年在位。《三国史记》记载法王为惠王之太子。《隋书》百济传则记载法王为二十七代王威德王之子。
法王在位期间正值百济国力衰退,今首尔之地为新罗所侵夺。
《三国遗事》记载法王于即位年(599年)之冬下诏禁止杀生,又于600年于泗泚城创建王兴寺(亦名弥勒寺)。
35.武王
武王(?-641年,600年—641年在位),又称虎王、武康王或武广王。姓扶余,讳璋(又作武康、献丙),乳名薯童。是百济第三十代王。
《三国史记》记载,武王为法王之子,法王死后即位。《三国遗事》则记载,武王为寡母与京师南池之池龙交通而生。
武王在位期间事迹包括:于634年完成建于今益山市地区的弥勒寺 (又云王兴寺)。602年至627年间多次遣僧侣观勒携佛经及天文地理历书方术等典籍至日本贡献。此外,据说武王亦曾在630年时重修首都泗沘王宫。
根据近代考古发现,武王在位期间可能将国都由泗泚城迁移至今之益山市。
武王最初与新罗和高句丽多兴战事,而后与高句丽议和,转而常与新罗征战,阻止新罗扩张,掠夺多座新罗城池。武王的外交政策,早期主要周旋于高句丽和中国隋朝之间,藉两方相互征战来谋求百济的利益。在隋朝覆亡后,努力与新建立的唐朝保持亲善关系,唐高祖曾册封武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然而唐朝与新罗反较亲密。内政方面,则强化王权,大举兴建许多大型建筑设施,例如宫殿、寺庙、城墙及军事设施。一般认为,武王执政后半期大兴土木以及与新罗长年征战等举措,是造成百济国力衰退,在武王死后二十年即为新罗所覆灭的原因之一。
武王于641年逝世,唐太宗追赠光禄大夫。
36.义慈王
义慈王(599年-660年,641年-660年在位),是百济第三十一代王,为三十代武王之长子,姓扶余,讳义慈。
义慈王年幼时即孝声远播,时人誉为“海东曾子”。
641年即位后,开始对贵族中心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强化王权。曾亲自率军进攻新罗,取其数十城。但因为贵族的内部分裂,与王室的穷奢亟欲,使得国政开始混乱,唐高宗时因开始不朝贡受谴责。
660年,唐朝与新罗联军来攻,包围国都泗沘(今扶余郡),义慈王退至熊津(今公州),后投降。唐分百济故地,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郞将刘仁愿以兵一万留镇泗沘城,苏定方将他跟太子孝、王子隆、大臣将领九十三人、百姓一万两千人掳至唐,后病死在洛阳,葬于邙山孙皓、陈叔宝墓旁,谥号绍王。
37.扶余丰
扶余丰(韩语:부여풍,?-?),日本称扶余丰璋,为义慈王之子,生卒年不详。是百济的末代国王。
扶余丰幼年即被送往倭国(日本)为质。660年新罗及唐攻陷百济国都泗沘城,百济遗臣鬼室福信及僧侣道琛等人力守周留城,迎扶余丰归国为王,并与倭及高句丽联军,图谋复国。而后鬼室福信杀道琛,且扶余丰疑鬼室福信叛变,遂于663年6月将其斩首。同年8月,刘仁轨所率唐军于白江口大败倭国与百济之联军,扶余丰逃往高句丽,高句丽灭亡后又为唐所俘,流放至江南,不知所终。
扶余丰之子孙流亡日本,天智天皇赐“百济王”为姓予其弟善光(或称禅广)。
38.扶余隆
扶余隆(徐隆)(615年-682年),为百济义慈王之子,是百济的末代太子。644年,扶余隆被义慈王立为王太子。
660年,新罗及唐朝联军攻陷百济国都泗沘城,扶余隆和父亲扶余义慈向唐军投降,被唐军带到东都洛阳。百济遗臣鬼室福信及僧侣道琛等人拥立扶余丰为王的百济复国运动失败后,664年,扶余隆被唐高宗任命为熊津都督府都督,管理百济故地和遗民。扶余隆因为百济、新罗是世仇,害怕受到新罗国的侵略,未敢赴任,最后在洛阳去世。
武则天派他的孙子扶余敬为百济王,但其地己被新罗与渤海国所分,百济亡国。扶余隆的儿子扶余德璋,在唐朝任渭州刺史。扶余德璋生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虢王李邕(唐高祖十五子李凤的孙子),生子李巨,称为扶余太妃;一女嫁给武则天宠臣吉顼的弟弟吉琚,生子吉温,是唐玄宗时代的酷吏。
39.扶余敬
扶余敬,为百济义慈王之曾孙,百济末代世子扶余隆的孙子。
660年,百济灭亡后,664年,扶余隆被唐高宗任命为熊津都督府都督、带方郡王,管理百济故地和遗民。扶余隆害怕受到新罗国的侵略,未敢赴任,682年,在洛阳去世。扶余隆的儿子早逝,他的孙子扶余敬继承了祖父的爵位。武则天获得政权后,扶余敬袭封带方郡王、官拜卫尉卿,但百济故地己被新罗吞并。
据墓志记载扶余隆有儿子渭州刺史扶余德璋。扶余德璋之女扶余太妃,是虢王李邕(唐高祖十五子李凤的孙子)之妻,李巨之母。称为;另一女是吉琚之妻(宰相吉顼的弟弟),吉温之母。史书没有记载扶余敬是不是扶余德璋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