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与书法艺术之比较
书法艺术是指由汉字的书写而形成的艺术。书法起源于文字记事功能,在华夏文明的熏陶下,已发展为蔚为大观的艺术门类,包括结体、章法、用笔、用墨、韵律、风格等基本要素和篆、隶、真、草、行等基本字体,习者云集,影响深远,集中反映并建构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健身气功也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从远古时代的“消肿舞”到后世种类繁多的“导引术”,再到现在的体育运动项目,从中可以解读出健身文化的繁衍轨迹和民众生活的发展痕迹,有力地证明了健身气功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
健身气功和书法是两个不同的项目,一个属体育,一个属艺术,其实两者同源同根,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下面我们从美学的视角对两者进行横向(形)的对比和纵向(神)的分析。
一、象形说
象形取意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也是书法艺术的滥觞,古人蔡邕在《笔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长弓硬矢……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象形取意也是健身气功的重要来源,象形指的是模仿,取意指的是意会。如五禽戏模仿了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八段锦模仿了开弓射箭、攒拳怒目的情景,易筋经模仿了合什、拔刀、打躬等身体语言。意会需要会心,需要从一个动作中看到它所蕴涵的丰富信息,并能产生联想,产生美的感受,进入一种会意忘言的意境。意会不只是旁观者的事情,虽然健身气功动作要让旁观者觉得美,但练习者自身的本体感觉更为重要,练习的时候要融入到功法动作之中,用心去演绎动作,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仓颉造字,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可见汉字造型之初,乃取象自然之美。同样,“熊经鸟伸”也体现了先人取法自然的智慧和与自然合一的愿望表达。所以不管是写字,还是练功,都要宁静心神,进入意境,以身求意,返璞归真,感受象形之美。
健身气功动作的象形性和书法艺术的象形性,不谋而合,融会贯通,两者都是通过固定的形象,表达出“韵外之致”和“言外之意”。
二、结构说
汉字是由一个个笔画组成的,无论繁简,汉字的结构莫不中正大方、合理有度,由此表现出汉字特有的结构之美:遒劲、流畅、整洁。
健身气功的动作同样具有这种结构美,其动作取材于传统功法,并与现代形体美学、运动人体科学进行了有机结合,在练习动作过程中展现了人体的力与美,体现出时代特征和科学理念。比如健身气功 ·五禽戏中的“鸟戏”,包含了后举、平举、上举、前伸、平衡等动作,每一个动作都像一个凝固的字符,左右对称,上下和谐,比例适中,犹如字中的一撇一捺、一点一折,安排合理,丰满匀称,所以在练习的时候一定要能够表现出这些定势动作和动作行进中的结构之美。
写字如建房,讲究空间美。柳公权“百”、“门”、“月”、“见”四字,半腹皆虚,四周开敞,如门窗轩豁,廊墙留虚,内通外达,有眺窗外雪、看门外船之旨趣。练功也要讲究结构美,如健身气功 ·六字诀起势动作,提、按、开、合,上下相应,内外相兼,有伸有缩,错落有致,参差互让,和谐别致。
书法艺术讲求章法,在字的连顿中要气脉贯通,隔行不断,一气呵成。在笔走龙蛇的书法练习中,从字形的开合蹙展、运笔的轻重疾徐、笔势的刚柔曲直、墨色的浓淡枯润、章法布白的起伏连顿中,可以得到很多美的感受。而这一切,与作品的结构存在着密切联系。如《兰亭序》共324字,28行,前后管领,首尾相应,既有主体,又富于变化。
健身气功整套功法的演练,也要求达到整体结构的和谐、美观,从起势到收势,动作安排要疏密有致、虚实相间,这样才能彰显出功法整体的结构美。如健身气功·五禽戏,从头部俯仰(“虎举”)开始,接着伸展手臂(“虎扑”)、转动腰肢(“鹿抵”)、收腹敛臀(“鹿奔”)、提髋落步(“熊晃”)、前进后退(“猿摘”),到最后的上下翻飞(“鸟飞”),从上到下依次把人体的各大关节活动一遍,最后以类似整理运动的形式(“鸟飞”)结束全套动作,结构安排科学、合理。通过心率测试还可以看出,健身气功 ·五禽戏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呈现出“低、高、低”的结构安排,如此则保证了功法锻炼的安全性和整套动作的顺利完成。
三、阴阳说
中国传统文化莫不受阴阳理论的指导,书法艺术讲究“彼此顾盼”、“潜相瞩视”、“相管领”、“相朝揖”,其中轻与重、刚与柔、藏与露、虚与实、正与偏、长与短、抑与扬等与健身气功颇有相通之趣。
健身气功的动作变化,充满了动与静、虚与实、刚与柔、快与慢、伸与缩、张与弛、抑与扬、顿与挫、轻与重、起与伏、内与外、上与下、正与偏等相互对应变化,相辅相成,使阴阳二气相互协调。比如,“鹿奔”缩肩含胸,“鸟伸”展肩扩胸,“卧虎扑食势”塌腰挺胸,“打躬势”弓腰含胸;“呵字诀”两手下插,引心火济肾水,捧掌向上,导肾水和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落踵时的先收后放等等,无不体现出每一个动作当中开与合、紧与松等阴阳对立关系。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举凡传统文化,无不被“阴阳说”概括于内,在练习健身气功的过程中,更应细心体悟每个动作中蕴涵的阴阳对立、转化关系,以及各个动作之间阴阳生、长、消、亡的过程。以“两手托天理三焦”为例,两手上撑、收颈平视为阳之极,两手松开、向侧落下为阳转阴,阳中含阴,阳到顶点即转为阴,阴又含阳,两手落于腹前后又开始叉掌上举。同理,观欧阳询、柳公权写的“山”字,中间一竖居于字心,如山峰高耸,钢铸铁打,为阳;左右两笔分列侧旁,拱绕主笔,有柔美之姿,为阴;阴阳调和,则此字法度严谨,气势非凡。
四、骨筋说
人们常说好的书法“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指的是“字中有骨”,“无骨则无势”,这一特点同样也适用于健身气功。
健身气功或刚中有柔,或柔中寓刚,都离不开“骨力”二字。健身气功要求运动中的劲力圆活自然,不可使僵拙之力,用的是一种内在的“含忍之力”。
书法讲究骨、筋、血、肉。晋代卫夫人说得好:“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一原则同样可以指导健身气功。有人练习健身气功比较绵软,一些需要发力的动作,如开弓射雕、卧虎扑食等,做得软沓无力,就是犯了“多肉无骨”的毛病。
骨和劲是不可分的,骨以劲显,劲从骨生。这个劲是一种内劲,如“虎扑”上提的动作,整个身体充满了暗劲,像一张拉紧的弓,蓄势待发;下扑时,落步按爪,力透指尖。这样整个动作就显得“刚如坚石,媚若银钩”、“藏骨抱筋,绵中裹铁”。
人们赞誉书法,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可谓声色相依。健身气功舒展、缓慢,虽然没有田径项目的迅猛、武术项目的刚烈,却有着雄浑苍劲的气势和生动活泼的气韵,可谓刚柔相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