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笔记(9月24日)听课笔记(下)
听课笔记
听张克复先生“富民兴陇”专题讲座:甘肃,从历史 深处走来
上午,全省2021年“富民兴陇”第十讲开讲,通过视频方式认真地聆听了张克复先生讲甘肃的历史文化,纠正了自己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与张克复先生有过许多交集,无论是会议、还是酒桌、还是闲聊,先生总是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风趣幽默。先生是甘肃历史文化的活字典。听时记下如下笔记:
八、文化特色
(一)黄河文化
黄河在甘肃境内913公里,黄河文化承载着精神层面、物质层面、民俗层面、制度层面的文化;黄河上游孕育了农耕文明、畜牧文明。黄河上游的甘肃是保卫中原、保卫中央的要地。黄河让甘肃人们休养生息,创造了发展的条件,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甘肃因河而生、因河而存、因河而旺、承载着发展。
(二)丝绸之路文化
丝绸之路在张骞出使西域1000年前就已开通。在殷墟商王武丁(约前1250年—前1192年)配偶妇好墓中出土玉器756件,经鉴定基本上都是新疆和田玉。丝绸之路之前应该是玉石之路。(几年前,丝绸之路杂志社冯玉雷先生发起玉石之路的文化考察,笔者曾参与过部分路段的考察)。
传说,黄帝和尧、舜、禹都到过古西域,《穆天子传》载,周穆王曾率六师之众西巡昆仑丘,见西王母。其路线是自镐京(西安)出发,经今平凉、六盘山,至张掖,沿黑河北上居延泽,西行入新疆,回程仍过张掖,经临洮过陇山回镐京。可见甘肃境内“丝绸之路”南北两道,商周时可能已经开通。
丝绸之路是交通线路、商贸线路、文化交流线路、民族交融线路。
为什么汉之前丝绸之路不通了?匈奴南下占据堵塞丝绸之路,居中贸易,交易收费,影响了汉朝的商贸和发展,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分别于127年、121、119年三次出兵,兵扫漠北。最著名的要数霍去病公元前121年两次征战匈奴。2 万骑,1 万士兵,骑一匹,一匹驮运粮草。第一次走南线,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骑万人出扁都口进击河西走廊的匈奴。他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法,长驱直入,在短短的6天内连破匈奴五王国。接着翻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千余里,与匈奴军鏖战于皋兰山下,连战皆捷,歼敌近9000人,斩杀匈奴名王数人,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凯旋而还。第二次是前121年夏天,走北线,从北地郡出发,向北到达宁夏平原出鸡鹿塞,然后穿过浚稽沙漠,即今天的乌兰布和、巴丹吉林沙漠。到达弱水河下游的居延,渡其沿西岸向南进军穿过小月氏,进攻祁连山的匈奴,然后折回到达鱳得,即今天的张掖,根据春季的行军路线撤回。
(有资料记载,霍去病第一次出征并没有走南线,过扁都口。而是走中线。从陇西出发在兰州索桥渡渡口渡过黄河,再渡过乌逆水,沿乌鞘岭以北的草地行军。到达遫濮部落,然后继续西行渡过谷水,期间穿过匈奴五个部落,到达焉支山,大败匈奴浑邪王部。立即回师,在回师途中缴获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到达今兰州附近,斩杀折兰、卢侯二王,攻占其地,完成第一次西征。需与张克复习先生商榷)
丝绸之路分南线、中线、北线。
丝绸之路北线:由长安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路线。
丝绸之路南线:由长安沿渭河过陇关、上邦(今天水秦州区)、狄道(今临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今民乐扁都口)至张掖。
丝绸之路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天水秦州区)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今兰州),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因此中线后来成为主要干线。
丝绸之路有绿洲道、草原道、高原道。南北中线可称为绿洲道。
丝绸之路草原道:从子午岭—宁夏—固原—贺兰山—阿拉善——新疆
丝绸之路高原道:则是从西宁进入青藏高原到西藏进入印度。
丝绸之路是黄金通道。促进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佛教东传、道教西进。
西天取经代表人物:法显,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399年,法显从长安出发,走南线,远到印度、斯里兰卡,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 413年)在青岛登陆返回。航海史上也在重大的贡献。
公元627年,唐三藏取经。《西游记》融入了几十代取经人的故事。
(三)多元民族文化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早在商周时期,今甘肃境地就居住着许多戎族部落,因此古代甘肃被称为“西戎之地”或“戎羌之地”。
羌,原意是西部的牧羊人。羌戎互通。
据史籍载,在泾、洛之间,有西落鬼戎,乌氏之戎,朐衍之戎,义渠戎,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还有密(密须,今灵台县西)、阮(今泾川、灵台县间)、共(今泾川县北)、彭(今西峰区西)等部落方国与戎人杂处。在渭水上游有绵诸戎、绲戎、翟戎、邽戎、冀戎等。在今敦煌一带,还居住着允姓之戎(又称瓜州之戎)。统称作“西戎”。在河湟及白龙江、洮河地区,则为参狼羌、白马羌、牦牛羌、先零羌、烧当羌等羌族部落所居,称为“西羌”。在白龙江、西汉水流域还居住着氐人。在河西走廊,居住着月氏、乌孙,是河西畜牧经济的早期开拓者。自周、秦至宋,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党项和杂胡人都曾在甘肃大地上活动过,并先后建立了前秦、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宕昌国、邓至国、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吐谷浑国、甘州回鹘汗国等民族政权。所以,古代甘肃是各兄弟民族角逐进退的场所和干戈不息的戎马战场。
羌人为开发西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长城文化
九、陇、陇西、陇右 、陇原
甘肃古称“陇西”“陇右”。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始置陇西郡”,因地在陇山以西得名。那时的陇西郡,比今甘肃省地要小得多,仅辖洮河中游、渭河上游、西汉水上游及今天水市部分地区。
唐代置“陇右道”,为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辖今陇山以西,青海湖以东,新疆东部以东地,治鄯州(今青海乐都),大体是今甘肃的规模。古代以西为右,故名“陇右”。所以从那时起,“陇右”即成为甘肃省的特称,简称“陇”。
大陇山,是指自六盘山南到渭河的南北走向的山脉,全长约120公里,主峰六盘山海拔2945米。“陇”通“垄”,《辞海》释其为平地上的岗垄、高地。陇山突起耸立于关中平原西部,是渭河平原与陇西高原的分界,因以“陇”名。其很长地段呈现为平缓的侧坡,所以又有“陇阪”“陇坻”之称。登上陇山,东顾秦川如带,西望陇阪九回,是古代著名关塞。陇右地处我国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会地带,黄土厚度达50米以上,俗称“陇原”。
十、甘肃地域变迁
古代甘肃辖现在新疆、青海、宁夏和内蒙古的西部。
1884年,光绪十年,左宗堂西征,分出新疆;
1928年,民国17年,国民政府冯玉祥,分出青海、宁夏。
1954年宁夏并入甘肃。
1958年宁夏分出形成甘肃今天之地域。
十一、甘肃精神
(一)家国情怀
甘肃东西长1655公里,狭长的甘肃是由历朝历代属于一个行政区域管理、一个军事机构管理之下形成的现状,担负着保卫国家民族的重任。
甘肃狭长的地形在古代起着北控大漠,西驱西羌,沟通西域,保卫中原的作用,是甘肃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长城在甘肃境内有3600多公里。从秦开始为巩固政权开始 修筑长城,到汉设河西四郡,在唐宋时虽有“天下称富庶者无出陇右”美誉,就在开元盛世甘肃依旧战火频发,民族纷争没有中断,甘肃承担着保家卫国的重任。
(二)无私奉献
甘肃自西向东倾斜,位于黄河上游,水运便利,从古到七八十年代甘肃的木材、生产资料源源不断地运到了中原,朝代更替,山清水秀的甘肃变成了生态脆弱之地。就在改革开放之初,甘肃的生产资料钢材、铝锭、镍、农产品等运往东部沿海地区,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是否可以提出让东部来补偿西部。
(三)艰苦奋斗
(四)百折不回
十二、甘肃人口
甘肃现有人口2501.9831万人,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比十年前减少55万人。
其实甘肃历史上就有过人口大变动的历史,多是与战争有关,不是毁于病险,就是死于战火。比如:咸丰末年甘肃人口1200万人,同治11年,回民战争减少了960万人,只有200多万人;1928年甘肃人口1000万人,1929年发生动乱,减少到750万。
人是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都要通过人来实现,建设、消费需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