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森先生的京剧与马三立先生的相声艺术的相似之处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摘自《杨宝森吧》)
1、 立足于传统,并结合自己的特色,把作品演绎到极致。
比如杨先生的《杨家将》《洪羊洞》《失空斩》等,马先生的《对春联》《卖挂票》《夸住宅》等,这些精品不是空前但已绝后。
2、 平中见奇、一气呵成,使观众回味无穷。
比如杨先生的《斩马谡》《洪羊洞》等,虽无几段上板唱段,大多为散板、摇板,都能一气贯通;马先生的《夸住宅》《开粥场》里的大段贯口,不急不躁,娓娓道来。
3、 不骄不躁。
二位大师其实在艺术水平最高峰的时候,上面也有艺术家的名气盖过他们,如京剧界里的马谭、相声界的小蘑菇。这反而更锻炼了心性,有更大的精力关注艺术。
4、 演出时与观众的交流和呼应。
杨先生的录音里,剧场版和静唱版在演唱的处理上是不一样的,马老的相声也是如此。
当然这也需要有高水平的观众与之呼应,凭心而论,大师们在天津舞台演出的录音,剧场效果是最好的。
5、 除展示自身的艺术水平之外,能充分体现合作者的艺术价值。
这点在杨先生的演出中,琴和鼓的体现自不必说;在马老的相声里,也充分展示量活演员的水平,尤其是赵佩茹先生,其实王凤山先生的活不算严实,但完全在马老的将就下才能展现水平。
马三立(1914年10月1日-2003年2月11日),回族,中国相声第五代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大师。出生于北京,祖籍甘肃永昌县,从小生活在天津,直至去世。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其师承周德山,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演出的传统相声有200多个,主要有《吃元宵》、《相面》、《卖五器》、《开粥厂》等。他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的相声节目六七十个,包括《买猴》、《偏方治病》等。多年来他培养了阎笑儒、班德贵、连笑昆、方笑天、常宝华、高笑林等众多相声演员。2003年因病在天津辞世,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