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智慧“小干货”(六三)从“黛玉论诗”看做诗的笑话
(感谢“大余朗读者”兰泽)
从“黛玉论诗”看做诗的笑话
(一)
《红楼梦 香菱学诗》,黛玉论诗,讲到诗的“起承转合”,讲到“承转”的两副对子平仄对、虚实对,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并强调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这精辟的论述,是曹雪芹借黛玉之口讲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二)
什么叫“以词害意”?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明确“词”与“意”的含义。
“词”是行文用的字词,即文句本身;“意”是所叙述事件与所表达的情感。
“词”与“意”二者是和谐统一且互为表里的,用“词”为表“意”服务。
“以词害意”指的是行文中,为了词句更优美,或者为了让词句平仄相对,或为了让文句押韵等外在的形式美等,偏离了事件本身或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
吕居仁《轩渠录》记载了王彦龄的一件事,从中可见为了押韵如何改变用“词”,偏离事件本身,“以词害意”。
王彦龄喜欢唱《望江南》词。在朝堂上,上官就此指责他。王彦龄上前一步,为自己声辩道:
居下位,常恐被人谗,只是曾填《青玉案》,何曾敢作《望江南》?
说到这里,就停住了,下句不知怎么说。正好回头看见一个姓马的军官,于是接上去道:
请问马都监!
退下之后,那姓马的军官责问他:
某实不知,子乃以某为证何也!
王彦龄笑着说:
且借公趁韵,幸勿多怪!
面对责问,情急之下王彦龄为自己辩护,但文人寻章摘句的习性还是难改,还讲究文句的押韵;第二句最后一个字用“谗”,第三句用“案”,第四句用“南”,都是“an”韵,第五句要找个人来证明自己,但必须用“an”韵才流畅,于是乍眼一看,灵机一动,便说出“请问马都监”这句话——仅仅因“监”字韵为“an”而已,仅仅为押韵而已,与事实相符与否并不重要。
当然,这仅是一个笑话而已。但从中似乎可以窥见,文人在写文章作诗的时候,为了押韵,完全可能会如王彦龄一样,虚编一段故事。别的不说,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那些句句押韵的流行歌曲,从中或可见其一二。
(四)
范正敏《遁斋闲览》记载了李廷彦的一个故事,可见古人为了写律诗作对子,如何的编造事实,“以词问意”。
李廷彦写了首近百韵的排律呈给上官,其中有一联这样说:
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
上官读后,为李廷彦的家庭遭遇而凄然,道:
不意君家凶祸重并如此!
李廷彦马上解释说:
实无此事,但图对属亲切耳!
李廷彦的解释不啻不打自招,从中也能看出古人做对子并非完全出于事实,为作对为感人不惜捏造事实。所以孔齐在《至正直记》卷四上接着评论了一句话,道:
只求诗对好,不怕两重丧!
(五)
上面两个小故事,用汤宾尹《〈蒹葭馆诗集〉序》中的话来说,叫:“情之所不必至,而属对须之;景之所不必有,而押韵又须之。”为“属对”“押韵”可生造事实,不惜撒谎,哪怕丧上加丧。
王彦龄为押韵而随口瞎编,范晔称之为“韵移其意”——为押韵而改变内容情感;李廷彦为诗撒谎,谢榛《诗家直说》称之为“意随韵生”——为押韵而造情造事。
于是,杨万里《诚斋集》卷七九《陈晞颜〈和简斋诗集〉序》中叹道:“意流而韵止,韵所有,意所无也,焉得而不困!”
(六)
“以词害意”中的“韵移其意”“意随韵生”,是我们古诗的一大弊病。
只是我们读诗少,所读之诗基本上是流传千古的佳作,存在问题的诗作少;同时,现代人离古诗越来越远,鉴赏能力不足,往往以为形式似诗便是诗,难以发现其中问题。
但在欣赏名篇佳作的同时,接触点歪诗打油之作,知道一点它们的不足,或许于真正的诗歌鉴赏还是有帮助的。
(相关材料见《管锥编 史记汇注考证 四九 司马相如列传》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这里是“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公众号。
我们每天推送一则千字左右的钱锺书论学小知识、小干货,让你轻轻松松走进传统,走进国学,感受中华文化的美妙。